|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你不知道的,徐州70年大数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ylang 发表于 2019-10-3 19: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hylang
2019-10-3 19:13:46 8083 0 看楼主
综合实力篇

国民经济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70年来,徐州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量突破六千亿大关,人均GDP到达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财政实力和金融保障能力不能增强,城市首位度聚力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进一步确立。国民经济接连攀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解放之初,我市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3亿元,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达到6755.23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49年的3911倍,年均增长12.7%。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0、2004年全市经济总量分别登上百亿元、千亿元台阶之后,2008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7年GDP连跨2000、3000、4000、5000和6000亿元。人均GDP大幅提升。1949年,徐州人均GDP仅有46元,先后于1962年、1988年、2004年分别突破百元、千元、万元大关,期间人均GDP分别于1986年、1992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于2016年达到6770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首次突破万美元,总体上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2018年更是达到76915元,是1949年的1672倍,翻了10.8番,年均增长11.3%。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31.39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74.6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484.48万吨,按现价计算,分别年均增长9.3%、2.7%;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到达2812.02亿元,是1949年的21934.6倍,年均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311.82亿元,年均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0.98亿元增加到3102.00亿元,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加,规模日益壮大,70年来年均增长18.6%,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4%。









财政实力日渐雄厚

金融信贷达到新水平

徐州财政总收入由解放初期1952年的0.28亿元,在1958年、1990年和2004年分别跨过1亿元、10亿元和百亿元台阶之后快速增长,于2018年达到916.87亿元,分别是1952年和1978年的3310倍和281倍,分别年均增长13.1%和15.1%。财政依存度不断提高,201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2.1%提高到13.6%,年均提高0.0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强度相应增加。2018年财政支出达到880.86亿元,是1952年的6653倍,年均增长14.3%。自改革开放开始,金融规模和资产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单一的金融业态变成多样化的金融业态。201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107.39亿元和4912.47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170倍和464倍,分别年均增长19.3%和16.6%。





城市地位日益提升

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2018年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北部淮海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2018年,淮海经济区10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32411.65亿元,其中徐州GDP总量占比为20.8%,较1978年提高2.9个百分点;徐州GDP是次位济宁的1.37倍,较1978年提高0.04倍。在全省份额不断加大,徐州GDP总量占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4.8%提高到2018年的7.3%,总量在省辖城市中居第6位,较1949年前移3位。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及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转型升级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

70年来,徐州市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进而又优化为“三二一”,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日趋合理

1949年,徐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5:7.4:15.1。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江苏省大力支持徐州地区煤炭工业发展,在建设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的同时,发展了以煤化工、生物化工为特色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矿山机械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日用消费品为特色的轻工业等工业体系,到1980年,第二产业超过农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9.5:45.4:15.2,二产比重较1949年提高38.0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到1993年,三产比重达到27.7%,超过一产2.3个百分点;到2015年,三产比重达到45.8%,分别超过一产和二产比重36.4和0.9个百分点;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4:41.6:49.0,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徐州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72.1:15.3:12.6发展为2018年的24.8:35.2:40.0。2018年,全市就业人数为483.10万人,较1978年年均增加5.0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比75.2%,较1978年提高47.3个百分点。失业情况显著改善,198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5.44%,从2010年起连续9年下降,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78%。











经济体制结构演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在各领域不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出领域,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民营企业总产值占比达59.7%,其中私营工业总产值占比达37.5%。投资领域,1985年以前,全市国有经济完成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85%以上;“七五”-“九五”期间,国有经济投资比例下降到40%以下;“十五”以后,民间投资迅速崛起,2018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为61.3%。就业领域,2018年,全市私营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20.51万户和143.21万人,较1989年分别年均增长27.8%和24.4%;个体户户数和从业人员分别为62.66万户和105.97万人,较1981年分别年均增长11.5%和13.0%。自1986年起才出现了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比重由1986年的100%下降到2018年的41.3%;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比例由1979年的0.1%提升至2018年的34.8%。



城乡结构趋向合理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70年来,徐州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城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8.5%;197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1.5%。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0.6%,较1978年末提高49.1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10%,比2005年末提高21.8个百分点。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行政村百兆光纤宽带覆盖率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均实现100%;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78.3%,比上年提高44.2个百分点。沛县张庄镇陈油坊村等4个村庄入选第二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新沂市双塘镇、丰县赵庄镇、邳州市炮车街道果园村入选省第五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70年间,全市所辖五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11.6%-13.2%之间;财政收入差距由1949年的3.5倍缩小到2018年的2.1倍;地区差异系数由2004年的0.299缩小到2018年的0.252。



开放经济篇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加速发展

70年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徐州市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抢抓“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对外合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抢抓重大战略机遇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徐州市对外贸易改变规模较小、贸易伙伴较少、增长速度缓慢的状态,其后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活力,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徐州市进出口总额为787万美元,1989年、1994年、2005年和2018年分别突破千万、亿、十亿、百亿美元,2018年达到117.44亿美元,是1988年的1492.2倍,年均增长27.6%,其中出口总额97.08亿美元,是1988年的1712.2倍,年均增长28.2%,进口总额19.69亿美元,是1988年的925.5倍,年均增长25.6%。外贸伙伴不断增多,经过70年的发展,徐州市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零个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0个,再到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东盟、欧盟为重要市场,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为新兴市场的外贸格局。2018年,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327亿元,较上年增长48.3%,占全市总额的33.7%。



多元化吸引投资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徐州实际使用外资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1985年开始起步,实现零突破,为55万美元,1995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突破上亿美元,2010年突破十亿美元。2018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达18.98亿美元,是1985年的3450.9倍,年均增长28.0%,新批项目263个,协议注册外资57.17亿美元。70年来,徐州吸收外商投资来源不断多元化,投资领域也从早期单一的一般性加工工业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延伸。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44.3%。



“走出去”步伐加快

对外投资成效明显

上世纪末,徐州市第一家企业到海外投资,由此拉开了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帷幕。十八大以来尤其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徐州市“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2018年,全市海外投资项目数增加至21个,中方协议投资2.01亿美元;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为2.17亿美元和1.36亿美元,分别是1995年的6.7倍和6.1倍。



人民生活篇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日益健全

百姓获得感持续提升

70年来,徐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就业难题,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消费水平同步提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仅能维持基本生活,70年来,居民收入连上“高楼”,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全面提升。2018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1457元,是1952年的142.1倍,年均增长7.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86元,较1980年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6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13.6%。城乡收入比由1980年的2.80:1缩小到2018年的1.84:1。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463元和12902元,分别是1980年的46.0倍和92.2倍,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85年的53.5%和52.2%下降至2018年的29.6%和30.8%。居住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末,城市、农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8.2平方米和52.82平方米,较1990年分别增加27.13平方米和34.09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拥有家用汽车35辆、洗衣机101台、移动电话254部、计算机67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中拥有家用汽车22辆、洗衣机102台、移动电话267部、计算机36台。2018年,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1%。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社保水平明显提高

自1984年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后,经过30多年来的不断变革创新,居民参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分别达194.09万人和326.0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6.7%和1.1%,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47%;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9.62万人和792.12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0%。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2018年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补贴力度,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127户。2005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从160元和60元提高至2018年的586元和550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14.10万人。



社会事业篇

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繁荣昌盛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70年来,徐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着力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事业发展投入,全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科技实力大幅增强

徐州市始终秉持“科技兴市”的战略观念,70年来科技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2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51个,较2011年分别增加84家和34家;高新技术企业571家,是2001年的12.5倍;国有独立科研机构和民办科技型企业分别为36家和10454家,较1985年增加15家和10451家。创新类人才大幅增加,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638人,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65万人,是1978年的16.7倍,年均增长7.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99万元/人,是1978年的185.5倍。科技成果倍增,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5951件、授权量1124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2388件和2097件,而1985年仅有38件专利申请量,授权1件;年末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79件,较2012年增加8.5件。









教育发展长足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经济底子薄弱、文化大革命冲击等影响,教育事业仍处在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全市教育事业走上蓬勃发展之路。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21所,在校学生200.55万人,毕业生46.7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0所和14.55万人,分别较1962年年均增长2.2%和7.3%;中等专业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3所和5.25万人,分别较1949年年均增长1.7%和6.4%;小学和初中阶段入学率以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和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学校比例分别为69.7%和62.2%,较2017年分别提高5.6和3.0个百分点。专任教师日益增多,普通高等学校每一任教师平均负担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4.9人提高到2018年的17.0人;中等专业学校每一任教师平均负担在校学生数由1981年的7.7人提高至19.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70年来,徐州市体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体育队伍不断壮大,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先后成功举办了江苏省第十一届和十八届运动会、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和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建成了能够满足高水平体育赛事及多种功能需求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18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56所,较1990年增加54所;游泳馆31所,较1995年增加30所。全市注册运动员2925人,是2000年的1.98倍,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186人和1218人,是1990年的1.4倍和27.9倍。全年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数289个,其中金牌104个、银牌80个、铜牌105个。在国务院将2008年后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后,10年间,徐州把全民健身日打造成全民健身嘉年华:全市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开展形式多样式的科学健身服务和培训,举办系列大型群体活动展演、比赛,每年全民健身日前后举办各类健身活动数十场次,直接参与活动的市民数10万名,极大推动了我市全民健身热潮。2018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40.19人,较2009年增长73.2%;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5638个,较2009年增长44.0%。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徐州继续发扬“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地域文化特质,各项文化艺术工作蓬勃发展。2018年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8%左右,较2010年提高0.88个百分点;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28平方米,较2011年增加0.21平方米。全市有公办文化馆站169个、公共图书馆8个和博物馆21个,分别是1982年的1.6倍、1.1倍和21倍;拥有公共图书馆总藏量3864.85千册,是1984年的3.8倍;电子图书藏量6715.25千册,总流通229.44万人次,其中书刊文献外借152.12万人次。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123.83万户,是1995年的9.8倍,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04.25万户,是2010年的2.4倍。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9家、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8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29处。拥有9个国家级、5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8位国家级、26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医疗卫生覆盖全面

70年来,徐州市坚持将人民卫生工作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建设城乡卫生机构,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99个,较1949年净增4562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0家,医院、卫生院322家,较1982年净增91家;卫生机构床位5.86万张,是1949年的290倍;卫生技术人员数达6.74万人,是1949年的168.5倍;按户籍人口算,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5.2人、医生246.7人、床位518.8张,分别是1949年的56.4倍、41.8倍和96.7倍。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38.73%,重点人群签约率68.66%,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离休干部有效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厚重又底蕴悠长。徐州市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挖掘以“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云龙湖、贾汪两大旅游集聚区,云龙湖景区2016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8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星级酒店50家,旅行社210家,乡村旅游示范区59家。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62.89万人次,是1999年的18.3倍。接待入境旅客4.4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30.62万美元,分别是1999年的3.0倍和4.8倍;接待国内游客5758.4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6.03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18.4倍和35.3倍。



城市建设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城市魅力不断提升

70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徐州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持续健全,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转变,逐步完成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

城市功能完善健全

70年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邮电通信业跨越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18年末,全市铺装道路长度、面积分别达2607公里和4644万平方米,较1978年年均分别增长9.6%和11.2%,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由1989年的3.3平方米增加至2018年的23.9平方米;2015年以来徐州轨道交通1、2、3号线先后全部开工建设,成为江苏第5个建设地铁的城市。1997年以来,京沪高速徐州段、徐淮、徐济、徐宿淮盐、徐明等7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2018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15798.40公里,较1990年年均增长6.2%,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64公里,较2005年年均增长3.4%;铁路营业里程和民用航空线里程分别达797.30公里和4.9万公里,较1990年年均分别增长4.1%和12.1%。运输承载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2538万人和4796万吨,较1978年年均分别增长3.5%和3.0%;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9960万人和21164万吨,较1949年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0.9%。邮电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邮电业务总量446.90亿元,较1949年年均增长26.0%;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01.58亿元,较2000年年均增长12.1%。通信行业全面发展。2018年移动电话年末用户903.74万户,较1995年年均增长32.7%;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3.81万户,较2005年年均增长22.9%;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为93.8%和92.1%。城市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8年全市自来水供应量达3.18亿立方米,较1978年年均增长6.0%;煤气液化气普及率达100%,较1984年提高97.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转变明显

徐州新貌绿色崛起

70年来,徐州完成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蝶变。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连续多年完成省下达任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6.9%和71.7%,分别高于全省2.6和1.1个百分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6%,较200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绿化覆盖面积扩大。2018年森林覆盖率28.1%,居全省首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0.85%,居全省第4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3%,较1978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园林绿地面积从1978年的219公顷提高至2018年的16363公顷;公园个数由1989年的15个增加至2018年的75个,公园面积由1990年的104公顷增加至2018年的1822公顷,2015年以总分第一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来源:徐州统计微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hylang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808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