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以忘怀我的知青岁月(作者 翁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成圣 发表于 2020-6-1 10: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成圣
2020-6-1 10:49:16 4427 0 看楼主
  



时光流淌,转眼已经年逾花甲奔古稀了,回忆往事的心情愈加迫切。庚子年的饺子刚刚端上餐桌,一场抗疫阻击战就打响了。在各方勇士纷纷冲向防疫第一线。社区工作者告知我们,宅在家里便是对抗疫工作的最大支持。二十多天了,闷的实在难受,就拿起笔来试着追忆四十多年前的上山下乡往事。

我是县城下乡到本县农村的知青,虽然没有大城市到北大荒、大西北、大西南、大草原落户的知青那么轰轰烈烈和艰苦悲壮,但也有许多值得回味和记忆的往事,必竞那是一段我们独有的岁月。

那年夏天,淮河流域早早就进入了梅雨季节,空气里满满的水份,抓一把就能挤出水来。早晨起床后我准备好简单的行装,吃了早饭就按时前往人民剧场参加知青下乡欢送大会。街道两旁的墙壁上早早就帖满了时兴的标语,各单位门前插满了彩旗。欢送会上县委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师范学校一位自愿不拿工资拿工分的学生受到表彰,我们班的杨同学代表下乡的知青表达了决心。最后发给我们每人一朵大红花,送上汽车,汽车在城区的主要街道上转了一圈,知青家长,亲属朋友和留城不下乡的同学拥在街道两旁挥手与我们告别,途经单位敲锣打鼓放鞭炮。就这样我们轰轰烈烈地奔赴农村,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我插队的地方是一个有历史並有着红色基因的地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地最早的中共党组织就在这里诞生。古时这里便是州府所在地,解放初这里是县政府所在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一个乡情乡趣之地。这里有一座山叫城山,有一条河叫城河,在城山与城河之间有许多故事。城山上有凤凰台、天然泉、石船、万松岭等多处名胜。山下有建于康熙年间的文庙和建于光绪年间的天主教堂及古城墙等古迹。有两个知青点,山西边一个,山东北角一个,我被分配到东北角那个知青点。这里的集市与其他地方不同,当地老乡叫他为“夜猫子集”,那个年代农村是集体上工,挣工分,一般每天9时要上工。所以,老百姓要在天不亮就到集市上交易。也是凑热闹,我们经常去赶集,村里人去赶集走平坦大道,我们则经常翻山过去,图个好玩。

在集市上我听到並见到许多趣事。街西的墙辟上帖满了用彩色纸书写的诗词,並且时常更新,毛笔字写的公公正正,什么西江月、满江红、清平乐、浣溪沙等各种词牌应有尽有,内容大多都是歌颂时政的,那时讲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到处莺歌燕舞,现在叫正能量。我在街上见到过诗词的作者,他是一位中年汉子,常年穿着一身补钉摞补钉的叫花子衣裳,面色恢暗,目光呆滞。平时靠拾荒度日。据当地老乡介绍,此人年青时是清华学子,因恋爱受措痰迷心窍,精神分裂,可贵的是他的爱国情怀,诗词天赋还在,坚持数年以诗词的方式歌颂祖国,赞扬人民。

这里还要多说几句另一件趣事。街头的疯婆子是河东的一位年长妇女,传说她在解放前被响马(土匪)强暴后就疯了。她每天的活动轨迹就是周围的集市,在集市上寻找食物。当地老乡都熟悉她,看她来了都忙着看护好自已的果蔬和食品,没注意被她抢了东西也不去挣夺,因为都知道她有一绝招:脱裤子。她穿的是一种农民手工做的大腰裤子,不用扎腰带,只要免叠在腰间即可。遇到有人和她争抢,她一吸肚子,裤子就掉下了……。我们一位知青兄弟不了解这一情况,一次买菜路上遇上了疯婆子,挣抢中见状,赶快悟住自已双眼,等睁开双眼蔬菜早被疯婆子拿走了。疯婆子这事虽有伤风化,但也是生活所迫,何况她的中枢系统是失控的。供销社饭店的锅饼薄如纸,又脆又香,早晨的粥撒豆豆不沉,意思是厚实压饿,还有用花生、鹿角、酱絲等八种菜组合成的酱菜:八宝菜,在当地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街头的憨子,秃头,虎背雄腰一身横劲。庄户亲临的为了混口饭吃,供销社领导让憨子给饭店挑水,那时没有自来水,街上人都要到街西一口深水井去挑水,没有点力气还真不行。一天早晨,疯婆子遛到粥铺抢粥喝,粥铺人赶她,她又使出绝招,一吸肚子脱了裤子,这时正赶上憨子挑水回来,只见憨子放下水挑,顺手抄起一把扫帚把,对准疯婆子屁股就抽,边抽还边喊:“孬!孬!孬!”,疯婆子被打急了,端起一碗粥就扣到憨子秃头上,烫的憨子嗷嗷叫。这些都是当地老乡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无人考证,但也足以说明这里是个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我们几个知青被生产队分配到场上干活,这主要因为场上的活比较稳定。场上的活要学会使用钗子、扫帚、扬场锨和探麦。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怎么我怎么。说的是模仿着干就是了。钗子和探麦很好学,场上的扫帚不是用来打垃圾的,大多是用来掠粮食上边的糠秕的,我们很快就学会了场上的“十八般兵器”。场上劳动平时就是堆晒粮草。当时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各生产队在粮食收割后,交足公粮,分配口粮,还要留下部分储备粮。我们每隔几天就要把粮食从仓里搬运出来晾粮出风,傍晚再回收。场上最忙的时侯是夏收和秋收。这个时候收割的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都要运到场上打晒脱粒。场上农活技术含量高的要数扬场和堆朵子。那时没有脱粒机,脱粒是用手扶拖拉机或毛驴拉着石磙子在场上转圈子压,脱下来的粮食和糠秕混在一起,扬场就是把一木锨混合物,迎着风撒向空间,粮食落下来,糠秕随风飘走,这样粮食和糠秕就分开了,这要求撒向空中的混合物要撒开,效果才好,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我练习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能干这活。打麦朵子的技术就是要把大家用钗子送上来的麦草均匀的布开,要求把朵子堆的圆而有形,不然就会出现倒朵或歪歪斜斜不成样子。我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打朵子中,站在朵顶的人要以双脚为圆心,以手中的钗子长为半径,这样打出来的朵子又圆又稳。到了冬天场上没什么活了,我们就参加公社和大队安排的一些中小型河工。虽然是中小型河工也是很艰苦的,早上天不亮就上工,晚上黑天才回,两头不见太阳。一次在龙凤鸭河河工上,天快黑了还有一堆土方没有干完,大家已累的精疲力尽了,队长说:干不完不能收工。当时我抢过平板车说:我来拉!因为是尾工了,坡度很陡。我拉车,车子两边一边有两根绳索两个人拉偏帮,每拉一车土都要出一身汗,心里滴流流的,肚子咕咕叫。干了一会还剩最后几车了,胜利在望,我鼓足劲拉起车冲上埝坡,拉了几步怎么也拉不动了,脚下打滑,车子向后滑去,我定了定神,稳住车子向后一瞧,四个拉偏帮的兄弟弓着腰撅着腚,嘴里喊着号子,可是绳子都拖地上了。我气的稳下车子,冲上去对准一兄弟屁股就是一脚,大声喊:“是你教育我还是我教育你?”。事后想想大家都累的不行了,情有可原。在河工工地上干活有许多名堂,不知道是要吃亏的,比如吃大锅饭,有经验的第一碗要盛半碗饭,吃完了再盛满满一碗,这样能吃一碗半饭,而第一碗要是装满了,等你吃完,锅里就没有了,只能吃一碗。

平时劳动休息时,我们和村里的青年人一起玩的也很开心。最常玩的是举大钢铃车比赛,最多的一气能举四、五十次。玩石磙子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玩过的游戏,在场上把石磙子放平,玩者趴在地上双腿夹住石磙,慢慢地将石磙竖起来。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要力量更要技巧,村里的年青人玩的都很棒,我玩了几次,一次都没成功。一天,队长安排我们和村里几位青年出粪坑。粪坑宽2米多,长约4米多,劳力负责挖,半边天负责抬。干了一会我说:“谁能从坑这边跳到那边去?”,4米多长,坑里满满的臭粪,都说不敢跳。我又说:“谁敢跳,谁歇着,这活其他人干!大家说:行!估计是认为没人敢跳。他们都不知道我有此特长,我说:我来跳!我带上10多步助跑,一跃便跳了过去,这让村里的弟兄们瞠目结舌,一个弟兄竞围着粪坑转了一圈,还是不敢相信。我不知有谁参加过种花生的劳动吗?我参加过一次,真的让我大开脑洞,不得不佩服农民兄弟的智慧。为了防止社员们偷吃花生种子,在地头生产队长把花生种子先拌上农药,再拌上土杂肥料,这还不放心,下种时要让社员们排成一行面向北,队长站在北边地头面向南,面对面看着社员往穴里丢花生种,谁的嘴要是动了就被认为偷吃花生种子了。这些都是当时生产队的管理者们多年来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方法,不服不行。

我下乡的时间是知青之父李庆霖老先生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封信之后。他老人家发话了,全国知青的待遇有了很大改善,我们每个月能享受到2元到4元的生活补帖。但总体上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我插队的地方是山地,以旱作物为主,主食以粗粮为主,下饭菜主要腌制的菜。照明是油灯。吃水要挑着烧制的泥灌子到很远的地方,在十几米深的井里打,井口上架着过去我们只有在电影里才见到过的辘轳,井绳10几米长,没有点经验是不行的。为了这我们几个知青在井边学了一个多星期方才得心应手。我们刚到村里时,生产队安排一位大婶帮我们做饭,过了一阵子我们就开始自已做了,村里每隔几天安排人帮我们烙些煎饼,我们自已烧上一锅玉米糊糊,加上一碗咸菜就可开吃了,隔三差五要是能煮一锅豆腐豆芽什么的那就很解馋了。一次我们七八个知青去临近公社办事,走时每人带了几张煎饼,只有一人带了个辣瘩头,吃饭时大家轮流着一人咬一小口,也就嘴里有点盐味方便下咽而已,啃完干煎饼,喝一大碗白开水,拍拍肚皮就齐了。一天我在场上干活肚子饿了,就到村里转悠,正巧一家老乡正在烙煎饼,我凑过去说:“大婶子,我有点饿!",大婶说:“你等会我给你弄个煎饼吃。”,说着她就顺手在树上摘了几片刚发出的新鲜花椒叶子,跑到鸡窝旁掏出一个鸡蛋,把花椒叶子放在对窝子里捣了捣,然后把捣烂的花椒叶子摊在煎饼上,打上鸡蛋,撒点盐,折了几折,一份菜煎饼就递到我手里了。真好吃!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想着这口!终身难忘。平时是很难吃上这样的美食的。实在馋急了,我们就找个推网到村子周围小河沟里推点小鱼小虾改善一下生活。有位知青兄弟从县城带回一把汽枪,我们就经常带到场上去,躲在草朵旁打麻雀,一天下来晚上也可以美餐一顿。每年的中秋和春节两大节日公社都会给我们分下来一大块猪肉,每次领到猪肉我们就把肉吊在梁上,隔两天砍下来一块,再剁两颗大白菜,弄一梱粉丝,烀上一锅白菜粉丝肉,四个兄弟围着锅坐下饱餐一顿。头两顿我观察到大家的筷子都长眼,只奔肉去,不理会白菜和粉丝。我们一位小兄弟提议说:“我们玩游戏胜者吃肉,败者吃白菜和粉丝。”大家拍手称赞。玩的最多的游戏是打老虎杠,虎吃鸡,鸡吃虫,虫蠭棒,棒打虎。有时也学着人家划酒令。娱乐美食都有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经过一段时的的锻炼我们的生活能力有了很大长劲,男知青们都学会了做饭,什么擀面条、包饺子、烙饼、蒸馒头都学会。女知青除了这些还学会了纳鞋底做鞋。有的还学会了烙煎饼。有一天,我遇到大队支部书记,支书说:“你表现的很好,你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吧!最近我们要发展党员,从你们知青中发展几个。”,听了支书的话我浑身的热血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了,一身的劲,崩崩叫!晚上回来我一个人躲在屋里,点上油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写,鸡叫头遍时终于写好了,反复看了几遍,还算满意。吃完早饭怀揣着不安递了上去。那几天干再重的活都不觉的累,见人就笑,总是想帮别人干事,看人扫地、挑水什么的,上去就抢着干,觉得日子过的有心劲。时间不长党委、支部就审批下来了。我入党后时间很短,一代伟人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主席就与世长辞了。后来我经常自豪地说:我是毛泽东时代的共产党员!

当年伟大领袖一个号召,全国2000多万知识青年奔赴祖国各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为农村注入了活力,广大知识青也得到了锻炼。50年过去了,现在绝大多数人对这一伟大的运动给予极高的评价,但也有少数人对此说三道四,我无意就此事与人家争论高低,就老朽个人而言最其码有四点收获:首先经受了厉炼,这为人生克服因难打下了基础;其次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三是了解了农村和农民;四是增加了阅历。我退休之前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调换过七八次工作岗位,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比较从容,这很大程度得意于这段特殊的锻炼。曾经的故事,过往的经历,就象是我们家乡的大运河,流向远方,汇入大海,在我们的岁月里留下磨不掉的记忆,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我们一定永远记住这段特殊的知青岁月。愿所有知青朋友晚年幸福!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成圣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42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