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生百相|宋智:那时岁月那时人(二)“大力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7-24 08:5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7-24 08:52:01 4695 0 看楼主
那时岁月那时人

宋 智




还是在上个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生产队里的几个父老乡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二)“大力神”

“大力神”名叫宋友明,是我的近门二老爷。二老爷的命非常苦,解放前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陇,靠要饭为生。父亲出去逃荒要饭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和两个妹妹靠母亲要饭养大。解放后,家里分了土地,盖了两间又小又矮的茅草房子,一家人才安顿下来。从小他的一只眼患了眼疾,因为没钱医治瞎了,只有一只眼能看见东西。由于又穷又瞎,一辈子没有找到老婆。后来两个妹妹先后出嫁,他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

别看他只有一只眼,但是身体非常强壮,力气非常大。虽然不能象鲁智深那样倒拔白杨柳,但他的力气大却非常出名,连公社的干部都知道。人民公社成立后,他如鱼得水,高兴的不得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两个人抬不起的东西他一个人抱起来就走,人家挑100斤,他挑200斤。人家越是夸他,他干的就越欢,特别是人多的时候,他的力气就更大,常常让人目瞪口呆。麦收的时候,队长安排他赶大车到地里拉麦子。他赶车的技术非常好,牛很听他使唤,车子想拉到哪儿就能停到哪儿,拉的又多又稳。但这还不是他的强项,队长主要是想让他装麦子。每当大伙把车子上的麦子堆高后,别人都装不上去了,他开始“发疯了”,抓起麦个子一口气就能扔上去十几个,站在车上装车的人应接不暇,连喊慢点慢点。但越是喊慢点他就扔的越起劲,直到不能再装了他才停下。

白天小麦在场上打好后,晚上要转到场屋里,运小麦的工具就是我们当地用柳条编的“笎子”,一“笎子”能装80多斤,劲小的两个人抬,劲大的一个人扛,而他却能一手拎一个。特别是到了晒小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雷阵雨,每当这时,全队的男女老少就一拥而上抢粮食。这更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一手拎一个健步如飞,大家都给他鼓掌。有个妇女还跟他开玩笑说:“快点快点,扛完我给你说媳妇。”

二老爷力气大能干活,但吃得也特别多。1958年生产队吃食堂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放开肚皮吃饱饭。这时期也是二老爷最高兴最得意的日子。到了开饭的时候,大伙排队打饭,别人拿的是小磁碗,他拿的是小瓦盆,一瓦盆能装好几碗。打饭的怕他吃不完浪费没给他打满,他不愿意,非要人给他盛满。打饭的说:“你要是吃不完我往你肚子里灌。”过一会,当别人吃完来打第二碗时,他也来了。打饭的不相信,说:“你就在这锅边吃,吃完再盛。”打饭的看着他吃,果真他又喝了一盆。做饭的几个妇女都笑死了,说他比猪还能吃。队长说:“猪只能吃不能干,他能吃能干,我们队里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就好了。”

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每年冬闲时,就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青壮年到外地扒大河,妇女和老人在当地扒小河,场面非常壮观。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飘飘,大伙肩挑杠抬,飞来跑去,劳动热情非常高涨。现在农村的水利工程基本还是保持那时的格局,没有多少变化。我二老爷就最喜欢到外地扒大河,因为那里管吃管住。

扒大河是二老爷展示自已的最好舞台。每一次都能评上先进,得到公社奖励。他在公社出名就是扒河扒的。1965年冬天扒徐洪河时,他第一个报了名。工地离家十多里,吃住在工地。他带着一床棉被和他的“宝贝”小瓦盆就去了。每一次只要有他去,带工的心里就踏实多了。因为公社是按照生产队为单位分配任务,天天考核,落后就要批评。当时生产队里只有5辆平板车,其中当然有他一辆。别人拉车需要有人帮,两三个人拉一车。而他却不要别人帮,一个人拉还轻来跑去,拉的都比别人多。他不但力气大而且手还非常巧,每当车子、抽水机坏了他都能卸下来修理。

有一次垄沟塌方,泥土把抽水机的管子堵上,无法排水。垄沟里很快积满了水,有半人多深。数九寒天,水里结着厚厚的冰,水不排掉就无法施工,几十口人都在那里清闲着,村队干部急的团团转。这时,二老爷上前说:“你们给我打半斤散酒,我下去挖泥。”大队干部赶紧派人到集市打来一斤散酒,他把酒倒在碗里,一口气喝完,迅速脱下棉袄,卷起裤子就跳到水里。他用铁锨一口气把管口周围的泥都掏了上来。等他上来,脸冻得铁青,浑身打颤,带工的赶紧让他到被窝里暖暖。他说:“不用,拉几车土就暖和了。”

工程完工后,他又一次评上先进,而且是县里的。他参加了县里召开的表彰大会,得了一张奖状和一个搪瓷脸盆。回到家里,他把奖状贴在后墙上,把带着梅花的搪瓷脸盆放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

二老爷非常孝顺,是一个大孝子。对老母亲照顾得非常周到,一直活到90多岁。平时吃饭,他都是先紧母亲吃,等母亲吃饱了他才吃。冬天,他经常到外地扒河,碰上路远的,他就隔三差五的利用晚上回来看看老母亲,第二天清晨天不亮就赶回去。有时他向干部请假,干部就开玩笑说:“人家有媳妇的回家看看,你又没有媳妇去家干嘛。”他说:“咱没有媳妇俺有娘。”有一次,工地食堂蒸山芋吃,他觉得非常好吃,悄悄将一块山芋揣入怀里,夜里摸黑赶回家,把山芋交给母亲。母亲流着泪心疼地说:“你干一天活那么累,还想着我,以后不准回来。”

二老爷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不但力气大,手也巧。不管谁家建房子、修房子、红白喜事他都不请自去。那时农村建房子需要拉很多泥土,是重活,他不嫌累不嫌脏,干活很卖力,一个人能顶几个人用。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请他帮忙干活。他常说:“留劲干什么,又不能当钱花。”不管是公家活还是私人活,他都是一样卖力。我们队里几乎所有人家的活他都干过,谁家的饭他都吃过,大家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大家。

二老爷50多岁时,另一只眼也渐渐看不见东西。我父亲带他到县城,分别到县医院和中医院检查治疗,虽然吃了很多药,也没能彻底治好。他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加上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乡亲们没有忘记他的贡献和恩德,轮流照顾他,没有让他受一天罪。

2008年春天,二老爷离开人世,全村的人都为他送行,还专门为他修了墓。逢年过节,他的墓前总是有人烧纸。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69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