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坛巨星姜天民,从邳州走出,可惜英年早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8-30 10:0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8-30 10:05:08 5854 15 看楼主
从邳州小村庄走出的“大作家”
文\薛 辉







邳州有两个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作家,一个是程树臻,一个是姜天民。程树臻的籍贯一直没有争议。而姜天民在一些报刊(包括中国作家网),标明的籍贯则是湖北省英山县。按照词典上说:籍贯应是某个人的祖籍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据此说的话,姜天民的籍贯可以填写两个地方,一个是祖籍居住地,那就是湖北省英山县,一个是他的出生地,江苏省邳县。我所知道的一些点滴正是姜天民在邳县生活的一些事情,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兄、姐等等。把这些散碎写下来,或许对于后人了解姜天民有所禆益。
姜天民1952年出生在邳县陈楼乡小薛村,和我同村。他1969年从官湖高中毕业,我正好那一年出生。直到1976年他离开家乡回到湖北省英山县,他在小薛村整整生活了24年。应该说,不管姜天民喜欢不喜欢小薛村,这24年给予了他滋润一生文学创作的无穷生活积淀,当然包括这个小村庄人和事以及周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人文。诚如他自己所言:“淮北平原,我的文学摇篮。”这可以从他最好的一部小说上看出来,那就是《白门楼印象》系列长篇小说。著名作家蒋子龙、赵本夫等无不高度评价这部小说。蒋子龙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好一座白门楼》,文章中他将白门楼系列小说定位为“新意念小说”或“感觉派小说”。确实《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是姜天民创作最好的一部小说,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奇迹,已经发表的十五篇《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美不胜收,美得神秘:神秘的人物,神秘的故事,神秘的氛围,神秘的语言。而这部小说从它的书名、小说中用到的地名、一些人名、一些情节的来源、一些语言无不和邳县乃至小薛村有关。白门楼在小薛村西南大概80公里的地方,原来属于邳县,后来划给了临近的睢宁县。这个地方就是三国时期吕布辕门射戟而后殒命的地方,现在已经开挖成水库,虽然白门楼已然不复存在,但这个名字仍然是那么的有诗意。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名字。姜天民在和朋友邱胜威先生谈到这部小说创作的起因时,曾经说过:大病之后,脑子空空,几乎什么都忘光了,惟有童年时代在苏北农村生活的种种“错觉”,拭拂不去地浮现在脑际,而且起来越清晰!就是在这种“错觉”状态下孕育出了《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新作。应该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当代一种新形态小说,类似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又有别于《百年孤独》,值得一些学者好好研究。已经问世的系列中的15部小说,其中一些情节来自于他外祖母和母亲的讲述,它们都在小薛村流传着。姜天民说听老人讲他们家祖屋的主梁上经常有一条白蟒蛇出没,我在小的时候,老人们也经常告诫我们要注意房梁上的蟒蛇,因此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睡在床上很害怕,出现错觉。再来看他这部小说中的一些语言,仅摘录一段:“卖花样子唻!卖花样子唻!那女人一身白衣白裤,象一个小仙女怯怯地走。白门楼镇所有的门窗都一齐洞开。那女人手里拿着一把白刃刺目的剪刀,胳膊上挽着长方形的带有玻璃盖子的竹篮。竹篮里平展展地放着一迭白纸剪成的花样子,白龙白虎白马白牛白凤凰白麒麟白神白鬼白妖精白魔怪。卖花样子唻!卖花样子唻!做绣花做枕套的花样子谁买唻!那女人叫喊着,在石板街上越走越远,变成一颗白星。”(《白门楼印象---黄昏》)“花样子”是小薛村的一个方言,就是一种剪纸。说起来,还和我们村庄流传的一种风俗有关。我们家乡在我小的时候,有一种风俗,就是女人们每年都要在春节前给孩子做一双布鞋,缝一顶花帽子。布鞋的鞋面子上,要绣一些花草虫鱼,最多的是绣一些“五毒”,避邪气。帽子是做桶状的,前脸上也要绣一些花鸟虫鱼,有的还要在帽子边缘缀一些红的、绿的流苏。“花样子”就是用来给妇女们绣这些花鸟虫鱼当作底子来用的。街上专门有卖花样子的,也有串村来卖的。当然也有来做枕套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爱美的地方。不仅体现在上面所提到的一些细小的衣物服饰上,还表现在家中使用的一些家具上。而这些也与姜天民有些关系。小薛村木工在周边地区很有些名气,村子里几乎人人都会用刨子、凿子和斧头。就连做一只小方凳都要在凳面子四周刻画一些圆润的线条,那是很费力气的。凳子脚要做成马蹄形,也是很吃力气的。特别要说的,是我们那儿,在青年人结婚的时候都要做一张大床,这张床不仅要结实,还要好看。因此我们那儿的床几乎都要在床的正前面镶上一块挡板,挡板上要画一幅好看的油漆画。姜天民在小薛村的时候就学过木工,专门画床挡板上的油漆画。我父亲曾经对我讲过,他曾经看到姜天民在冬天画床挡板,手指头冻得跟小红萝卜似的,双脚放在一个蒲包里取暖,蒲包里装满了麦草。后来听曾经跟姜天民小时候玩得很好的一个人说,姜天民冬天晚上在家里趴在桌子上写东西的时候,也是用一只竹筐里面装满麦草,把双脚放进去取暖的。我有时想,姜天民小说中一些“错觉”的东西大概有一部分会是来自床挡板画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床挡板画朴拙而富有典故,很有汉画像石的味道。有时我会忽然觉得姜天民的小说也很有汉画像石的味道,神秘而灵幻、朴拙而精致,生活的而又远世的,给人错综的美。
我比姜天民小了十七岁,他离开小薛村时,我还没有什么记忆。在我已存的记忆中,只见过他一次,那时我正在读小学,大概三四年级的样子。是一年的冬天,春节前夕,整个庄子正在下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村庄里所有的道路。大雪密密地下着,父亲和一个从我家门前经过的人打招呼,那人和父亲聊了几句,就走了。父亲对我说:“姜天民,咱庄里出去的作家。”我不知道姜天民是谁,但我知道作家很了不起,就在雪里站住,回过头去看了看,透过凌乱的雪花,我看见一个高大但很单薄的身影,瘦瘦的影子略略有些弯曲,风吹动他身上的风衣,一摆一摆的。那时候,姜天民在全国还不怎么有名气,只是在我们村,大家都知道他的小说写得好。还有几个女孩子是他的粉丝。后来听那几个曾经和他玩的比较好的女孩子说,姜天民在村里时每有新作品写出来,都要拿出来给她们看,或者读给她们听,她们都很喜欢。据她们说,在1982年获得全国小说奖的《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在发表之前都给她们读过原稿,还问她们怎么样。可见姜天民创作小说是千锤百炼的,是想着读者喜欢不喜欢的。姜天民的妹妹和这几个女孩子玩得很好。名字好像叫佳惠,但也好像和《红楼梦》里的某个人名相似,人长得很漂亮,结婚晚,后来接她父亲的班,从枣庄调到当时还属于新沂县但与我们村仅有8华里路的炮车中学当老师。
姜天民的老家紧挨着我伯父的家。他家在路东,伯父家在路西。他家是几间草房,一个小院子。院子门前有一块场地,场地边载着月季花、符节花等。那时很少有人家里栽花的。紧挨着场地的东边是我们村的代销点,也是三间草屋。那时候,这个代销点是我们村最繁华的地方,一个庄子的人都要到这里来买盐买醋买火柴等日用百货。晚上也是灯火汪汪的。买完东西,大家都喜欢在姜家门口的场地上蹲着聊会天。我们附近的小孩子也都集中到这儿玩耍。好像是今天的小广场。姜家在我们村是孤门独户,但大家都很敬重老姜先生,不管是谁,见了一律称呼姜先生。
姜先生人很瘦,皮肤白皙,眉毛长长的,是寿星眉。姜先生待人很和气,说一口浓重的湖北腔。我好像一直没有听懂过他说的话。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场地的中央打闹,姜先生就端一个马扎坐在门口,摇着一把扇子,看我们玩,脸上露出很快乐的笑意。大人们到代销点来买东西,见了姜先生,都要和他聊一会。有时会聚一堆人在那儿。姜先生在村里最繁忙的时候,是除夕那天,几乎半个庄子的人都来请他给写几幅春联。姜先生也不推辞。每年除夕,姜先生都在家门前的场地上摆一张小方桌,备好文房四宝,坐在那儿一家一家地给写春联。写完一幅,姜先生都要站起来,把春联再端详端详,有不太满意的笔画,再用毛笔改一改。除夕过后,姜先生还会到就近的人家门口去端详端详他的作品,哪个字没写好,哪个笔画没写好,他都要自言自语一番。大人们也会到姜先生家门口去看他给自己家写的春联,品一品滋味。应该说,我第一次知道文字的平仄就是来自姜先生给我们讲的春联,一幅春联,就是他的一部作品,可惜没有人将它们记录并留存下来。
姜先生的真名叫姜渭清,和江苏省的一位书记名字谐音。他出生在湖北省英山县的一个落魄地主家庭,自幼丧母,十八岁时,正巧遇上泸沟桥事变,慨然投笔从戎,之后进入国民政府举办的战时工作训练团,后又到四川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四年制)学习。先后在国民革命军陆军三十九军政治部、长江江防司令部、国民党中央考试院、中华民国南京市政府、中华民国首都民生日用必需品配售委员会等任职。他和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中提到的考试院部员张以宽是同事。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的时候,他和妻子留在了大陆。先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河南省焦作煤矿工会、北京市26中学、山东省枣庄市第九中学和邳州炮车中学等地工作过,2006年2月23日,姜渭清在小薛村去世。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命运多桀的传统知识分子。文革期间,他从北京下放到山东枣庄中学任教,后又下放回邳县小薛村劳动。直到一九八四年平反又重新回枣庄任教。直到调回炮车中学退休,一直在小薛村三间茅草房中居住生活,一生清贫如洗。老姜先生的经历,既给了姜天民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也影响了姜天民的生活。姜天民的文学素养来自老姜先生的传承和教育,姜天民的性格秉承了老姜先生的刚毅自立和百折不挠,同时也因为老姜先生的家庭成分,姜天民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最初发表作品的权利。他是当时的黑五类子弟,在当时政治至上的年代,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结果。姜天民之所以一人独自选择离家出走,回到父亲祖籍湖北英山县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这块土地的悲愤。姜天民在《生活与创作史》这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过:“……(我)有一部长篇引起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注意,特写信邳县人武部介绍我去写一位全国英雄战士的传记小说,但被当时我所在的大队书记卡住不放。我一赌气只身返回了湖北英山县的祖居地,从此开始了更孤独的生活。”
姜先生从南京来到江苏邳县小薛村,是因为妻子房氏,也就是姜天民的母亲。姜天民离开小薛村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母亲房氏(将在后面谈到)。姜天民的母亲房家在我们村也算是孤门独户。听父亲讲,但我已经记不甚清楚了,房家的上一代在村里定居下来,姜天民的外祖母和顾世哲是胞姊妹,房氏一家便搬到小薛村定居。顾家在我们小薛村是仅次于薛姓的一个大家族,并且和薛姓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其中顾世哲家是我们村及周边很出名的大地主。顾世哲在南京读过东南大学,参加过北伐。当时他最亲近的一个老师陈佩忍追随孙中山先生,做孙先生的秘书(孙中山临时政府的秘书长),因此,顾世哲那时也经常能见到孙中山。后来顾世哲进入国民党军队,先后担任过长江管理所少将所长、国民政府后勤部的“简任官”(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文官第二级官阶,相当于中央各部的次长)。听村里的老人们讲,顾先生那时管理着八百里长江,共产党军队从上海运送药品、弹药等军需物资只要走长江,都是顾世哲给签字。而顾世哲那时和共产党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他都是听宋庆龄的,只要宋庆龄给打招呼,他都签字。解放战争前夕,顾世哲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创办乡村小学培养乡梓后代。文革期间被打倒,他专门给宋庆龄写过信,后来平反,担任邳县政协副主席、运河中学副校长。顾家是方圆一地地地道道的豪门望族。房家作为顾家的亲戚,也算是上等人家。家庭很殷实,因此姜天民的母亲是那时很少几个能到南京去读书的女孩子之一,受过良好的教育。据说房氏那时就读的学校就是金陵中学,或者说是后来的国立女子十七中学。她在抗日战争时流亡到四川,和姜渭清认识并结婚。房氏解放后在我们邻村的大顾家小学当老师,后来直接辞职回家相夫教子。房氏的弟弟,也就是姜天民的小舅也是教师,在枣庄中学任教。一家可谓是书香门第。如果说姜天民的文学素养一半来自父亲的教育,那么另一半无疑就来自他母亲的家族,他母亲、外婆和“太婆”。姜天民曾在《文学的“童子功”》一文中幸福地回忆:“我就是在这一位六十多岁、一位八十多岁的两位老太太的过分娇惯溺爱下成长的。”她们给他讲了无数美丽的故事和乡村传说。
因为我家和顾世哲家有着比较近的亲戚关系,所以和房家、姜家都很亲近。因此了解的就多一些,特别是父辈们接触还是很多的。有一些东西我至今印象深刻。我的小学一年级是在本村五队的牛屋里读完的,二年级的时候转到大队的小学上,在整整一个二年级期间,每次我早上上学和晚上放学,都会看到姜天民的母亲在打扫着道路,一条从村庄通往大队部和学校的乡村土路,无论春夏秋冬。特别是一年冬天,我看见她在冰天雪地里打扫道路,身上衣着单薄,风吹着她花白的头发,很可怜。有调皮的孩子往她身上扔雪团,她用胳膊挡着,眼睛里湿湿的。那时候的房氏和姜先生,很苦。姜先生还经常被挂着牌子批斗。可以说处境十分艰难。经过那段动荡时期的人都知道,如果家里面有人被定性为阶级斗争的对象,那么全家都会受牵连,上大学、当兵、找对象等等都会成为大问题。处在那样一个困境中的人,很容易被一点点真情和善良感动。而这时,村里九队的顾家,对姜家很不错,特别是九队顾家的一个名字叫顾志凤的姑娘,十分善良,房氏很喜欢。九队的顾家和四队的顾世哲家族虽然同姓,但在那时,两个家族的成分却是大相径庭,四队的顾家和姜家是大地主、国民党特务,正在被批斗,而九队的顾家却是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正当红。在父母的包办下,姜天民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与顾志凤结婚。而对这桩婚事,姜天民一点都不满意。他曾经在日记里写到过这件事:“……母亲说:‘你就将就一点吧,为了你的家庭,你的父母。’我说:‘您将就一点您的儿子吧!为了他的理想,他的心愿!’母亲说:‘人家想娶老婆,想不到,你这送上门来还不乐意?’……母亲说:‘我给你跪下磕头,你不要把做老的逼死!’我凄然了,默然了,无言地呆坐着,眼泪又代替了我的回答。”那时的姜天民正在和村里的另一个姑娘谈着恋爱,而且感情很深。但是由于女方家庭的原因,两人很难走到一块。这个姑娘一生未嫁,守候着姜天民。但到老,他们也未能走到一起。那是一个美丽而又痴情善良的姑娘,摘两小段她写给姜天民的信可见一斑:“民,你还有什么事要我做吗?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吗?粮食能够吃吗?你要钱和粮票不?如果要我就给你寄去,请回答,请你永远相信,只要我活着就是你的好朋友。”?“我有二十多天没有回家,这次回家到小店去买火柴,顺便到你家去玩。刚进家门就看到志凤,正在逗孩子玩,我这是第一次看到孩子,我进屋忙把孩子抱在怀里,我仔细端详孩子的脸蛋,大脑袋,圆胖脸,多像你啊!我看啊看,我的心情无法用词语来形容,坐在那儿好久没有说一句话,好久好久,我对着孩子说:‘你什么时候去找你的爸爸’……”
因为这段不满意的婚姻,加之村里因成分问题对他的压制,姜天民毅然在1974年离开小薛村跑到父亲的祖籍湖北省英山县。那儿还有他的七伯、七姨、四姐、四哥及侄儿们。但是家庭成分问题仍然让他无法摆脱当时社会的困境。期间他又返回小薛村。中间又经过2次往返,最后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于1976年正式定居英山县,在那里种田、修水库、搞宣传办展览、当民办教师,一边业余创作。一九七八年调入英山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干部,开始了他辉煌的文学生涯……
姜天民离开小薛村后,几乎就再没有回来过。顾志凤一直在小薛村等着姜天民,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拉扯着儿子。她很少出来走动,见了人话也不多。我印象中她的脸上从来都没有任何表情,似乎一点她笑的影子都没有。直到我也离开小薛村外出求学、工作,顾志凤一直都住在姜家的老房子里,靠西边公路的那一间草屋里。村里的人都说其实那只是半间屋。因为姜家人口多,房子少,所以住得很狭窄。顾志凤说不上漂亮,但很孝顺,对姜家父母照顾得很好。然而,她每次等回来的,都是姜天民要求离婚的请求。起初,她断然拒绝,后来在姜天民获得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之后,顾志凤答应了。离婚后,顾志凤还是带着孩子住在姜家,再没有结婚。可以说,这段婚姻给姜天民和顾志凤带来的都是悲剧。顾志凤很像鲁迅先生的第一个妻子朱安。只是她比朱安幸福一点,那就是她还有一个儿子。她的儿子叫顾春雷,长相随顾志凤。后来考取师范学校,现在在家乡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业余也喜欢写作,收集整理了父亲姜天民的不少著作。因为我自从离开小薛村后也很少回家,后来的一些情况就不太清楚了。
姜天民的哥哥叫姜天府,在小薛村务农,平时做些木工和伐树挣些钱,已经完全扎根小薛村。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顾家,除了一个长孙还在小薛村居住,其他人都早已陆续离开小薛村,遍布海峡两岸。房家的后代也全部离开了小薛村,在外地工作。他还有一个姐姐叫姜嘉玲,因出生在嘉陵江上,所以名叫嘉玲,她在徐州工作。大概是在2006年吧,是她把姜天民的墓地从武汉石门峰文化陵园搬迁回江苏邳州小薛村,让这片漂泊的树叶最终叶落归根。据姜嘉玲说,姜天民所在的石门峰墓地要搬迁,搬迁就要选新址,而在武汉市的一块新墓地价格比住房还要高,姜天民的遗孀刘华那时找到姜嘉玲,说是生活比较窘迫,无力负担新墓地的费用。姜嘉玲最终便将姜天民的墓地迁到了小薛村栗园房氏家族墓地,与他的亲人们拱卫相依。
自古天才总是命运多命运多舛。姜天民在一九九0年五月十四日因病医治无效辞世,年仅三十八岁!身后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真情》,故事集《虎口开花》(合著),中篇儿童文学《马贝儿求宝记》,诗集《春从北京来》,中篇小说集《小城里的年青人》、《爱的十字架》,短篇小说集《第九个售货亭》等,散见于各地报刊的《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第九个售货亭》曾经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收编进很多现当代文学选集和大学教材。姜天民的文学成就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蒋子龙先生评价说:“他(姜天民)是当代造句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去世让很多同时代的作家甚感惋惜,一些杂志还专门为他出了纪念专辑,他在鲁迅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作家班的同学刘醒龙、赵本夫等撰文怀念,他的作品也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著名文学评论家高逸群等写出了研究论文《姜天民〈白门楼印象〉小说创作论》。《小说家》编辑部在一九九一年第三期刊文纪念他,告慰他:“天民先生应感欣慰的是:阳光普照下的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朋友、读者在想着你,惦记着你,他们无法忘记你。”姜天民是语言大师,开创了一代语言风格,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的文学成就不可估量,我家乡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会被他挖掘的更美。天民兄,我们怀念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起啥用户名 发表于 2020-8-30 10:05:3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起啥用户名
2020-8-30 10:05:37 看楼主
文章朴实丰厚,深情地记述了青年作家姜天民在邳州的生活经历,内容翔实,有理有据,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史料,很值得收藏!我过去也常读姜天民的作品,很崇拜他的才华!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好文,愿你继续努力,写出更多的有可读性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话说得好 发表于 2020-8-30 10:07:2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话说得好
2020-8-30 10:07:26 看楼主
巜我心爱的三弦琴》,我记得也是姜天民写的。其中有一段写用铁条穿树叶,写得真实细致,读起来如昨天。很喜欢姜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开发区刘 发表于 2020-8-30 10:08:45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开发区刘
2020-8-30 10:08:45 看楼主
文笔朴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378Q 发表于 2020-8-30 10:10:16 | 只看该作者
5#
378Q
2020-8-30 10:10:16 看楼主
那时候《第九个售货亭》很火,我亲自聆听作者的讲座,老姜老师上课充满激情,嘉玲姐现在也退休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守得云开 发表于 2020-8-30 10:11:12 | 只看该作者
6#
守得云开
2020-8-30 10:11:12 看楼主
原来邳州还有这么一大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举报不公 发表于 2020-8-30 10:12:19 | 只看该作者
7#
举报不公
2020-8-30 10:12:19 看楼主
顾春雷是我初中同学,在省城联中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修电路 发表于 2020-8-30 10:13:08 | 只看该作者
8#
修电路
2020-8-30 10:13:08 看楼主
成名后回到邳州的次数很少,我老爸的同学,关系很好。那个年代他回来离婚就住在我们家,我有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378Q 发表于 2020-8-30 10:14:53 | 只看该作者
9#
378Q
2020-8-30 10:14:53 看楼主
我只知道丰县的赵本夫,邳州市还有一个姜天民。历史的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dongfang1230 发表于 2020-8-30 10:16:22 | 只看该作者
10#
dongfang1230
2020-8-30 10:16:22 看楼主
在这见到薛辉老师很高兴 对姜天民我们很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5854 | 回复:15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