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一说独孤求败的剑冢五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10-7 10:4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10-7 10:40:01 2633 0 看楼主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在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进"无剑"的时刻。

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



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这也是金庸在设 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这也是金庸在设 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分析

1.天下武学都是有招式的,只要有招就一定有破绽,所以武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招,无招不是没有招而是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或者形式,随机应变。"独孤九剑"精微奥妙,达于极点,但毕竟一招一式,尚有迹可寻,待得再将"以无招胜有招"的剑理加入运用,那就更加的空灵飘忽,令人无从捉摸。



2.独孤求败的"无剑"阶段--"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相比于以往,无剑时期的进攻手段乃是通过徒手发动剑气来攻敌制胜。以剑气攻敌相比于以实剑攻敌,最大的优势便是出手的速度。《天龙八部》中描述段誉无形有质的六脉神剑时,就曾写道:"使剑全仗手腕灵活,但出剑收剑,不论如何迅速,总是有数尺的距离,他以食指运那无形剑气,却不过是手指在数寸范围内转动,一点一戳,何等方便?"段誉的少室山大战时剑气的威力尚不足以穿土墙,和独孤求败无剑期至少可与海潮之力相抗的内劲(参照木剑期掌法的威力)自不可同日而语。但二人出招之法却应当是大同小异。无剑阶段的独孤求败相比以往的优势除了功力方面必然的更上一层楼,还有就是出手来回的长度移动单位从数尺急剧缩短为了数寸。试问如此使剑,是不是无剑更胜过有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263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