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下邳良成考——徐王国考证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文面书生 发表于 2020-11-5 09:3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文面书生
2020-11-5 09:32:55 4806 2 看楼主
下邳良成考—— 徐王国考证之三

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人民政府 解汝祥




摘要:良成县,为江苏省邳州市辖区内三个古县之一,现邳州辖区古代由下邳县、良成县和武原县构成。良成县也曾长期为下邳郡(国)的行政中心,世人经常把下邳郡、下邳县和下邳城混淆,因此考证良成县以及良城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下邳;良成;考

考证古徐国,下邳良成县是绕不过的地方,春秋时期现在的邳州境内有良侯国,两汉时期有良成县,许多研究徐州地方史的学者往往把两汉时期的良成县和隋唐时期的良城县混淆,还有的学者把古沂水和现沂河混淆,尤其是各年代《邳州志》记载的良成县也是模棱两可,还有的学者确定了春秋时期良侯国所在,却考证错了良成县,尤其是历史上出现“良城县”之后,更容易造成误解。无论是《邳州志》、《邳州土地志》还是《邳州水利志》都有良成县记载,而邳州三种地方志关于良成县的记载都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通过古沂水的研究,再来探讨良成县和良城县就十分明确了。

邳州北部符合良成县记载的只有岔河镇良璧村。

良璧是邳州辖区内唯一带“良”字的古村落,良璧属于岔河镇,在310国道155公里处北7公里,北距山东省兰陵县界仅有十几公里。良璧村北为古沂水,又称“运粮河”,古沂水在村西流向西南,在戴庄镇山头村西入泗水;村西500米为西泇河,西泇河又称武原水,也称老鸪巷河,古称鸹巷(苍)沟;村东有武水,又称小沂水。武原水和武水在良璧村南6公里处交汇(今西泇河地涵),始称泇水,泇水南流在泇口村入于泗水。良璧是《唐书·地理志》记载的“十三陂”遗址所在地,陂为水边高地,至今村四周仍然有十三个高地,据考古发掘,良璧村附近的高地都是古墓群,早年出土过大量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古墓。遍查明清《邳州志》,良璧村的名字多写作“良璧”,仅有非正版咸丰《邳州志》“良璧”、“良壁”混用,而正版咸丰《邳州志》全部为“良璧”。元代、明代石碑刻记村名为“良陂”,而村名由“良陂”更改为“良璧”的年代,据考证出自元代邳州知州王璧,王璧为良陂村人,因“良陂”谐音不雅,改“良陂”为“良璧”。而民国时期《邳志补》把村名写成良壁,但是不为官方和民间采用。民国《邳州补》载:“良壁,按兴化院碑‘壁’作‘陂’,据《齐乘》言:两泇之旁皆十三陂遗迹,则作‘陂’为正,因旧志作壁,姑仍之。”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良璧的村名在元代前为“良陂”。笔者学生时代的村名和学校用名都用“良璧”,故而本文采用“良璧”村名。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学者按照《邳志补》把“良璧村”更名为“良壁”是因错就错。无论是良璧、良壁还是良陂,时至今日非官方都是“良邳”的发音,“良邳”(良成)是春秋时期“良”侯国和战国时期“下邳成侯”的结合体,因此隋唐之前为“良邳”应该为正解。

郦道元《水经注》明确记载了下邳故城的具体方位,所以也就确定了良璧就是良成县。

《水经注》卷二十五载:“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城有三重,其大城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大城即今粮王城遗址所在地,据考证为古徐州城。良璧在其东北约13公里,下邳大城泗水船闸在今泇口村西,当年曹操就是使用泗水船闸抬高水位,再以沂水灌城从而水困良成县,捉拿了吕布。

《水经注》卷二十五又载:“(下邳)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经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文中武原水现称西泇河,陂就是良陂,因此“会注陂南”就是指武原水在良璧村南与武水交汇。西泇河在良陂南6公里处与武水汇合(今西泇河地涵处)南流开始称为泇河,经过刚亭城(在戴庄镇林庄村,西靠泇河,刚亭河从东而来汇入泇河),再南到下邳县的泇口入泗水。《水经注》关于下邳故城的记载与现在的粮王城遗址和良璧村地理位置完全吻合。有关沂水在古邳州的流向本人有专文论述,在此不多赘述。



一、有关良成县历史记载。

(一)春秋时期“良”,侯国。《后汉书》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载:“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洛阳东千四百里)十七城……良成,故属东海。春秋时曰良。”我们从该段记载可以确定,良成就是春秋时期的良侯国。

(二)战国时期“下邳”侯国。邹忌被封为下邳成侯。

1951年在山东省峄县境内(据说在邳庄乡,1951年邳州西北乡镇属于山东省峄县)出土“邳伯缶”,专家断定年代为战国早期,铭文如下:隹(唯)正月初吉丁亥,不白(邳伯)夏子自作¨(尊)缶,用¨¨¨(祈眉寿)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从以上铭文可以断定:秦汉之前,邳为伯,“伯地七十里”,证明邳地小于良(侯地一百),邳和良没有隶属关系。根据戴庄镇李圩村出土商代青铜戈铭文“丕邑古于”判定:戴庄镇李圩村就是古代的邳邑所在地,而“徐都”在邳,则古徐国国都及后期的徐州城只能在李圩村西的粮王城遗址,那么良就是下邳都,这也和后世历史记载相符。

(三)秦、汉时期。汉初采用秦时郡县志。良成,侯国,属东海郡。《汉书》卷二十八上:“东海郡,高帝置。莽曰沂平。属徐州。……良成,侯国。莽曰承翰。……”良璧在王莽新朝时期被改为承翰县。

《后汉书 李贤注》载:“(永平十五年)二月庚子,(明帝)东巡狩。……进幸彭城。癸亥,帝耕于下邳。三月,征琅邪王京会良成。【良成,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李贤(655—684年)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代的下邳县治在今睢宁下邳城。李贤把良成的方位确定在下邳县北部。

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二月癸亥,汉明帝耕于下邳,应该就是耕于良成,因为下邳国(郡)治所在良成县,良成一直是重要产粮区,耕于良成意义重大。《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丞县(注:今峄城区,《旧唐书》记载为承县)界有陂十三所,皆贞观以来修立以灌田者。今沂、峄二州,仰泇、丞二水灌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之遗迹也。”从以上记载可见良璧村所在十三陂遗址的水利灌溉便利条件为沂州和峄州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汉明帝在此亲耕具有重要意义。良璧村在唐代应该属承县(丞县、峄县)的最东边界。三月,汉明帝在良成召见了琅邪王刘京。

《水经注》卷二十五载:“《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成,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从以上记载可知:

1、公元前529年,晋侯邀请吴王在良会盟,吴王以水道不通为托词而没有赴约。

2、“圯上纳履”发生地在良成县境内。沂水主流流经良成县北,流向西南方向的古徐国城南汇入泗水,沂水的分支在良成县东经过很多弯曲后从良成县南流往泇口也注入泗水,该分支称为小沂水,正是如今的牧猪河。小沂水上的圯,就是张良遇黄石公之桥。该地秦末为良成县、下邳县、武原县三县交界之处,有十数座小山,当年遍布原始森林,为张良隐匿的绝佳选择。古桥东为东桥头村,桥西为西桥头村,西桥头村是张良隐匿下邳藏身之地,现建有纪念公园。南有东黄石山,西南有西黄石山,西黄石山建有黄石公庙,始建于汉初,北宋时期有重建,现存元代至正五年重建黄石公庙石碑一筒,为邳州现存最古老石碑。

3、三国时期吕布是在良成县与曹操决战的,也就是郦道元所注解的下邳中城,最后折戟良璧村,在下邳大城即徐州城南门被处死。

(四)三国时期,虽然地理志没有记载,但是有“良成侯”记载,三国时期良成属于曹魏,仍然为侯国,属下邳国。《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载:“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

(五)两晋时期。良成改为良城侯相。《晋书》卷十五 志第五载:“下邳国汉置为临淮郡。统县七,户七千五百。下邳……;凌;良城侯相;睢凌;夏丘;取虑;僮。”这是文献记载第一次把良成的“成”改为“城”。

(六)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后属魏。

《宋书》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载:“下邳太守,前汉本临淮郡,武帝立,明帝改为下邳。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而下邳如故。领县三;……下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良成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僮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南朝宋时期为良成令,非“良城令”。

《魏书》卷一百六中 志第六 地形二中记载:“下邳郡,领县六。……良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柏山。……”柏山就是岔河镇北桥头村埠山。可见,北魏时期的良城依然是两汉时期的良成县。“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一十七,口二万五十五):武原……开远,武定八年分良城置。有睹阑山祠。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武定八年(550年)即是东魏时期良城县一分为二:一为良城县,二是开远县。东魏时期的良城县是之前良成县的一部分。

(七)隋朝时期良城县,属下邳郡。

《隋书》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载:“良城,梁置武安郡,开皇初郡废,十一年县更名曰良城,有徐山。”从该记载可以看出,该“良城县”不同于之前的“良成县”及“良城县”。武安郡应为之前的武原郡,隋朝之后的良城县一直是城市的“城”,这也是很多邳州历史研究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良城县为原武原郡(梁置武安郡)更名而来。由于西晋后期下邳城徙岠山东南,隋朝时期原良成县(良城县)被弃用,不再置县。由于良成县和武原县地理位置接近,隋唐时期“良城县”应该为原武原县和良成县合并而成。而良城县行政中心所在地从良璧迁徙到现粮王城遗址,即“粮王城遗址”变为隋唐以后的“良城”,这也是后人误把徐粮王城理解为“良王城”的原因。

(八)郦道元关于下邳故城的注解:“县有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我们知道,陂就是良陂,武原水就是现在的西泇河,武水就是东泇河,下邳故城就是戴庄镇粮王城遗址所在地,武原县驻地在现在的泇口村附近,其东北约6公里倚宿村有徐山,徐山上有石室,即徐庙,现称“韩信瓜屋”。西泇河出自西北数十公里的抱犊崮山区,从“良陂”城西南流,在“良陂”南与东北方向来的东泇河水交汇之后称为泇河,向南经过刚亭城,刚亭城在戴庄镇林庄村,城西为泇河故道,为刚亭河入泇河处,再往南到了泇口注入泗水。这段记载与现在的地理状况基本上一致。核对了主要河道以及相关古城的具体方位,也就确定了良璧就是良成县。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证良璧村就是古良成县所在地。

二、从良璧村现状分析良璧村就是古代的良成县。

良璧,在邳州城区西北方向,现有人口8000余人,63个姓氏,为邳州境内较大的自然村。良璧现有大量历代遗址、遗物,如东汉时期古槐、唐贞观年间重建的兴化寺遗址和汉代石羊以及众多古墓群。良璧有6000年以上文明史,古代良璧有码头,是闻名百里的经济中心,也是水陆交通枢纽所在地。

(一)良璧村北有古沂河。在《岔河镇志》等资料上,村北古河道被称为古黄河,民间称之为“运粮河”,笔者通过数十天走访调查,确定该运粮河就是古沂河,该河道从石兰村东流来,在良璧村北流向西南方向的杨庄、范庄一带;同时在村东有沂河支流,现称宋家沟,又称中泇河,良璧村南有中沟连接中泇河和村西南的古沂水,从而形成大护城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护城河系统,现被农户占用,但仍然为村内排水通道。

(二)良璧村民国前依然有完整古城墙、角楼和四门。据老年村民回忆,良璧北门城楼为两层建筑,四角翘檐,高大雄伟,民国时期北门看护人为解兰池,北门大锁1958年被良璧大队收回炼钢铁,民国中期北门城楼被土匪拆除。城墙宽约十数米,高约十米,有四个角楼,分布如下:东北角楼即解祥伟住宅处;东南角楼为李允安住宅处;西南角楼为王士中住宅处;西北角楼郭俊林住宅西北大汪处。良璧古城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280米。城墙在1970年前后被拆除用于填埋护城河,良璧的四门不对称,至今依然是“卐”字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泗水和沂水围城三个月,城墙的西北角楼位置至今是汪塘。

(三)良璧村下有古城。古城在地下4米处,20年前良璧村周姓村民挖生姜窖,挖出古城遗址。

(四)良璧村内有许多庙宇道观遗址。传说有72座寺庙,目前已经考证出具体名称和方位的有十五处,分别是兴化院、天齐庙、白衣庵、文昌阁、三官庙、三教堂、三圣堂、火神庙、关帝庙、观音庙、倒坐观音庙、东岳庙、贞姑奶奶庙、子孙堂、领官庙等十五处。一个村有如此众多的庙宇,说明古代良璧人口众多,非常繁华,不是普通村落。其中兴化院传说为东汉末年笮融始建,唐代重建,金代又重建,元代再重建,元代重建兴化院石碑现存邳州博物馆。

(五)良璧古代有两个善堂。邳州全境仅有15处善堂,良璧独占其二,而睢宁下邳城竟然没有一处善堂。咸丰《邳州志》载:“又有善堂十五所,……一在更厅社,一在铁佛寺集,一在良璧集西,一在棠棃集,一在良璧集北,一在纪家集,一在猫儿窝集,一在坝头集,一在官湖镇,一在三叉河集,一在八义集,一在宿羊山集,一在玉皇庙,一在八叉路,一在南马庄社。”良璧一地有两处善堂,充分说明古代良璧不是普通城镇。

(六)良璧周边古迹密布。

1、新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在良璧村兴化院处,地层下1.5到2米深处。出土面积200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镰和击打器,石质有蛋白色滑石、深绿石、页岩石和砂岩石等,并有兽骨。陶器有硬陶、灰陶、红陶。出土有鼎足、网坠等等,属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

2、良璧“十三陂遗址”出土文物有史前石器和汉、唐及以后各朝代的陶器、陶印、陶井圈、石雕、石磨盘、铜器、玉器、瓷器、古币等,并出土汉代吃水陶圈井3口。

3、良璧周边密布先秦及秦汉古墓群,目前为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有治安卡口昼夜保护。

(1)“洪林古墓群”。良璧村西北500米处的“洪林”为汉代古墓群,出土有汉代龟钮印为“但弘之印”。文革期间被破坏,有砖墓和石棺墓,砖纹饰较少,石棺部分有石刻,多为人物舞剑和鹿兽类,出土有陶盘、陶罐、陶砚、陶碗碟、陶制小动物等。玉器出土较少,有玉章和玉制小动物。

(2)“东滩子古墓群”。位于良璧村东北100米处,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70米,封土高约4米,俗称“大官地”。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坏,为砖、石棺墓,属战国及秦汉墓群。出土文物有陶器,均为灰陶,也有刀币、古币、秦半两等。

(3)“南大滩古墓群”。位于良璧村西南500米处,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70米,封土高约4米,有砖墓和石棺墓,出土文物有陶罐、陶鼎、陶灶具和军令牌等,多为灰陶,少数为红陶施釉。为汉代墓群,目前仍有部分古墓保存完好。

(4)石兰东大滩古墓群。位于石兰村(原属良璧村,七十年代末分出 )东50米,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20米,封土高约5米。出土文物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属秦汉至宋代墓群。

4、1999年良璧村民建房时出土一枚“良丞之封”篆字封泥,该封泥下方上圆,下方正方形边长2.85厘米,方唇厚1厘米,圆柱高0.62厘米,直径2.7厘米,考证为良丞官府所用泥封印,可以确定“良”侯国在良璧村,从而“良成县”在良璧村。

5、1998年兴化院遗址处出土硬质灰陶垒,属商周时期陶。

6、1998年良璧村北出土灰陶陶鼎,平底三足双耳,属汉早期陶鼎。

7、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良璧盗挖古墓被处以刑罚的有多人。

8、2018年10月良璧村民在兴化院遗址北耕出一古墓,后经徐州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为汉代石棺墓,文物被盗,仅剩余一青铜缶和一陶罐。

(七)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是齐国人,齐威王时为相,被齐威王封为“下邳成侯”,“下邳”一词始见。《中华邹氏宗谱》记载:“中华邹氏为圯上之邹。”而《水经注》记载秦末张良“圯上纳履”发生在良成县东南,即今岔河镇东桥头村和西桥头村之间的小沂水上,九十年桥北村民在310国道154公里处路南深挖鱼塘时挖出巨石块若干以及木桩,确定该处为古桥遗址所在,该处距离良璧村仅有6公里,且与良璧村之间无一村落;邳州辖区邹姓渊源超过千年的仅有良璧邹氏一家,以上两点可以确定邹忌的封地“下邳”指的就是现在的良璧。而“良成县”来自春秋时期的“良”侯国和“下邳成侯”的“成”字,“良”和“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良成县”。

(八)地方志记载以及历史传说,良璧为古徐国“粮仓”。远古时期良璧为主要产粮区,名为“粮”,传说古徐国时期,良璧为徐国的粮仓所在地,有驻军守护,而古徐国国都(即徐州城)在沂水下游的“粮王城”(今戴庄镇李圩村西),两地距离仅约13公里,这一传说应该是事实。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良璧村内建有国家粮库,证明该地为重要产粮区。

(九)良璧村南7公里的桥北村埠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长满柏树,又称“柏山”。古代“柏”和“埠”发音相同,柏山属于良成是最重要的地理标志。

综合以上论述,良璧村是良成县所在地,是春秋、战国时期下邳侯国,良璧真实的地名是“良邳”,即是春秋时期的“良侯国”和战国时期“下邳国”的结合体,其他用字都属于历史演变。

三、地方志有关良璧的记载。

咸丰版《邳州志》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元时兴化院在焉。碑所称栋宇膠葛,楼观栉比,殆明以前一巨镇焉。旧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岁人常巨万,比年以来,户口彫攰,为狐兔所窟宅。”从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良璧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四、根据历史记载可以确定如下历史事实。

(一)战国时期邹忌封地在良璧;

(二)公元72年二月底,汉明帝在良璧春耕;

(三)公元72年三月,汉明帝在良璧召见琅琊王刘京;

(四)良璧是两汉时期下邳二城之一;

(五)公元198年,曹操攻打吕布于良璧,掘良成西北角楼,并水淹良璧,活捉吕布;

(六)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名人都在良璧生活过,后被吕布夺城;

(七)下邳太守孙坚的官府在良成县,其家人在良成县生活,所以孙权出生地在良璧。

(八)中国第一美男子“徐公”是良璧人。《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由此可见,良成县城北的徐公是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个美男子。

(九)良璧兴化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佛教建筑。

笮融(?—195年)丹阳人,东汉末年任下邳国国相(郡太守)。初平四年(193年),笮融花巨资在下邳城南修造浮屠寺,寺中有塔,上有金盘,下有重楼,塔为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镜,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笮融在下邳所做的各项佛事无意中成了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彪炳性的功业。祠内所塑之黄金塑身佛像也是我国文献上有关佛像铸造的最早记载。笮融的这些活动使徐州(徐州城在邳州戴庄镇李圩村粮王城遗址)、下邳在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始终是我国佛教的重镇之一。而据附近寺院介绍其在古代皆受良璧兴化寺管理,因此良璧兴化寺就是东汉末年的下邳浮屠寺。良璧村现存兴化寺遗址为唐代重建遗址的传说应该真实可信。

五、良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移民来源地主因是其交通区位优势。

历史上泗水为南北交通最便捷通道,中国的西部有黄河天堑和众多山脉,东部山东半岛有沂山、蒙山和泰山山脉,泗水和沂水成为北上和南下最重要的通道,而邳州扼其咽喉。

下邳城所在的良璧有三棵古槐,经专家考证,树龄超过1800年,与兴化寺始建年代吻合,良璧是“大槐树移民”发源地,也是山东枣林庄移民和河北枣强移民发源地,笔者有专文论证。通过确认良璧是古下邳城,不难解释数次大移民总会选择良璧这条路径了。



参考文献:

[1]《水经注》

[2]《邳州志》 《邳志补》

[3]《唐书》

[4]《后汉书》

[5]《岔河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haizi 发表于 2020-11-5 09:34:1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haizi
2020-11-5 09:34:19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十点半 发表于 2020-11-5 09:35:1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十点半
2020-11-5 09:35:10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文面书生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806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