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镇上的鞋匠老人,是美好的遇见(作者 徐善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女壹号 发表于 2021-7-13 11: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女壹号
2021-7-13 11:41:54 9074 0 看楼主


一只运动鞋侧面开胶了,舍不得扔了,夏季穿着怪舒服,于是我想到了去小区市场找个鞋匠粘缝一下。
鞋匠这营生,农村庄里已是很少见的了,以前有些溜村串巷,砸个鞋掌子,粘缝鞋边开胶缝,还有的就是换个拉链头啥的。鞋匠师傅一进庄,马上就有生意上门了。工钱不贵,块儿八角的,时间长了,都成老熟人了,自然是一边干活,一边拉家常,其乐融融,很是欢愉。如今真的是鲜有这么作为的,要想看到他们,只能总是在集市上,而且得是逢集时间。集中一起,三四个人,一片天地,生意都还不错,缝缝补补,定鞋掌,纳边缝,各色顾客,皆是邻里乡亲,只是所需不同而已。鞋匠们忙得也是不亦乐乎,他们多为六七十岁的沧桑老人。老人都有阅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吃苦耐劳,岁月痕迹重,看着就是满目沧桑感。他们居在乡间,老有所为,自立生活,忙碌于集镇,靠着力所能及的手艺活,赚点零钱贴补家用,也是图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与老人们聊天,心态都是那么开朗,对如今的晚年生活倍感满足。老人怀旧,喜欢忆苦思甜。活在当下,幸福感满满。老哥几个,活闲着时,拉着家常,抽着烟卷,一片笑声。拉着拉着,不免就有哪位老哥老弟谈起了过往。吃糠咽菜的年代,蝗虫洪涝的时日,扒河饮冰的苦楚,防震抗震的经历。都是一段故事,一番韵味。他们是我父辈,审视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影印。坚忍,不屈,刚毅,沧桑。身居卑微,普通的乡下人,千万农人百姓的缩影,但带给我的是震撼,是心灵回音的启迪。
谈到温饱这个话题,老人们慢条斯理,几声叹息,几多回味,仿佛穿越时空,不堪悠悠事。平日里,我喜欢听父亲给我谈及他们这代人经历的悲苦往事。吃不饱,穿不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都是叫他们这代人痛不欲生,不堪回味。初闻,疑惑不已,总是认为不会那么悲凉,惨切。但往事不能回溯,回味多为心酸。解放前后,四五十年代人的岁月,那是两种格局,两色人生。这群人,我深为敬佩,带我回想过往事,体味岁月酸甜苦。我是几多好奇,歉收的年代,如何慰藉肚皮?即便年景如常,也是收成可怜,难挡饥荒。于是,便有了老人们的酸苦叹息。唉,野菜树叶,都是救命度日,那个味道,苦啊!老人的眼神游离,边说边抖动着嘴角,一丝丝的莫可名状的神情,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现在好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年头。过去是想着吃什么,如今是想着怎么吃。老人们说着,笑着,开心,真切。我看着老人们的笑靥,感受着彼此的心声。仿佛岁月静默,静守着的永远都是美好、幸福、安然。
老人们的话题忽而提到了一个老人,那就是刚刚过世不久的袁隆平院士。也许是都有过挨饿的那段经历,他们记得那位老人,长者。院士辞世,全民痛惜,普通百姓难得记得,不是刻意,而是他的济世之举,解决了千万人温饱问题。正是袁老恩赐世人有所为,方有百姓皆知晓。自古民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江山社稷,忧国忧民者,为民造福者皆是身居百姓心,自有一段评说。民以食为天,更有道:仓廪实,天下安。实为民意所向,不可悖违的天道之理吧。
流连市井,我为小民,总有美好的遇见。生活前行,莫忘初心,温馨记忆,安好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女壹号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907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