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婚车的变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3-7-19 10:32:22 2871 0 看楼主
婚车的变迁作者:谭丰华

年前年后,是乡下人办喜事最频繁的日子。每当我看到长龙似的婚车队伍从眼前驶过,却别有一番心绪。时光快得让人觉得有点恍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乡里发生的故事已经让下一代人听不懂,看不明白,随着当地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单从婚车的变迁来说,就像川剧演员的“变脸”,变化之快,让每一个过来人,做梦也未想到。庄稼人一辈子办不了几回喜事,为儿女操办婚事,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想借办喜事的机会风光一下。无论是租车还是借车,迎娶新娘的婚车从数量上、档次上,过去与现在不好相比。办喜事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出手阔绰,亲家有面子,亲戚邻居挑不出毛病,即使多花点钱,心里也高兴。

小时候,喜欢到喜事上凑热闹,第一次见到花轿,是哪一年、我几岁,心中仅留下模糊的记忆。听奶奶说过,她尚未过门的时候,有钱的大户人家迎娶新人用花轿抬。穷人家则不同,借一头毛驴迎娶媳妇就满面子了。还有的穷人家,养不起孩子,为了讨口饭吃,把尚不懂事的小闺女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由此可见,旧社会毛驴大抵作现在的婚车用。如果想一想,勾勒出当年的场景,新娘子穿红戴花,骑在驴背上,行走在乡野,身影镶嵌在山水田园之间,倒给婚礼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家乡人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照这个逻辑推理,一个女人一生中只能坐一次花轿。至于这里面有什么说法,我不太清楚。儿时记忆中,花轿的装饰非常讲究,色彩鲜艳,看上去十分喜庆。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从花轿停放在门口开始,到新媳妇下轿,其中要专门安排过轿,压轿,抬轿,抖轿,颠轿等一系列繁文缛节。几个轿夫拿了赏钱,会迎合事主的心思,故意捉弄新娘子,喜庆的气氛被这几个汉子一路上逐步推向高潮。直到落轿,新娘子在福人的搀扶下,踩着芦席步入宅院拜天地,花轿才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疯狂的史无前例的内乱,花轿的命运也和有些事物一样,成为这个社会上的异类,被贴上旧社会封建残余的标签,民间办喜事不敢用了,轿,先是被闲置,最后悄无声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的马车在婚礼中派上用场,为生产队社员拉喜,赶马车的车夫和牲口充当了轿夫的角色。忙活了一天,车夫除了混两顿“八碗”,还会收到主人馈赠的喜烟。马车拉喜也风靡了几载。后来,队里买了手扶拖拉机,这是一种让社员感兴趣的东西,这个铁疙瘩除了喝油冒烟,犁地、打场节省了人力,作婚车比马车更便捷。谁家有女出嫁,谁家儿子娶媳妇,给队长说一声,车子扎上几根竹杆,扎成拱形,罩上大红花被面,就齐了。看起来也挺喜庆,寓意着红红的花轿。当年的拖拉机手也是大忙人,白天夜里的,也偶尔为队里的人家拉喜,一度成为社员心中的依赖。生活在乡村的人,不知你留意过没有,大集体时乡村的田野里农忙时沟沟坎坎里到处都有人,一旦闲暇下来田野里出奇的静,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一样的静。夏日的中午,有时候连个人影也看不着。随着秋风的到来,吹黄了庄稼,吹枯了田间地头的野草,也吹来了人间喜事。这个季节,乡村办喜事渐渐多起来。蜿蜒的黄土路上,偶尔会看到妆扮过的手扶拖拉机。车上,一群精心打扮的“花木兰”,簇拥着新娘,她们悄悄地说着,笑着。坐在拖拉机里的新娘子此时的心情不亚于现在乘坐宝马奔驰。

当年的拖拉机手也算是生产队的“人物”。几十户人家,并非是谁都可以随意请来的。拉喜这一天,他显得格外神气,出尽了风头。二两老白干下肚,黑里泛红的脸上漾着笑,鼓鼓囊囊的兜里,塞满了红杉树,激动和兴奋使他忘却了一切。坎坷不平的土路上油门非但不减,有时还故意加大油门,拖拉机喘息着,吐出一股股黑烟,向前猛冲。车上的新娘子上下颠簸,屁股不沾凳,虽有点尴尬,只好默默地忍受着。大家都明白,闹喜,闹喜,越闹越喜。这个哥们此刻显然是故意在搞恶作剧,逗大伙开心。巨大的不可抑制的兴奋感洋溢在一车人的脸上。据说,进入两千年后,村子里几乎家家都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只是用来拉庄稼,向田野里送送肥料、耕田打场罢了。再无人用它充当喜车。手扶拖拉机多半闲置在家几年或者是更久。农村变了,庄稼人像扔掉旧衣服一样,淘汰了牲畜,丢弃了几千年的农用工具、手扶拖拉机,有的被作为废铁卖给了废品站。

进入新世纪,一些嗅觉灵敏的驾驶员办起了婚车租赁公司,车子颜色清一色的红,清一色的白,或许是清一色的黑,统一接单,统一核算,他们的价格及运营方式被乡村普通人家所接受。不托人,不使面子,准时,安全,周到,办喜事的人家更乐意选择这样的服务方式。当然,这样的服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满意,其中也有的闹出笑话。街上有一家闺女出嫁,小丫头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婚车非要林肯加长版,随行车非宝马即奔驰……牌号8888或9999,6666为首选。说出来轻松,但筹办起来,颇费一些周折。据说,那天上午,带车的“搭爪子”(苏北乡村喜事端大碗的师傅)刚下车,放完鞭炮,新娘娘家人一看林肯车来了,但同行的另外7台车,统一黑色,车牌号并非吉利数字,其实在事上帮忙人的眼中看来,这不叫个事。女孩子一家人顿有愠色,要求带车的赶快回去调车,调不来车不发嫁。这下可难坏了这个“小能人”,此时,他说话的底气显然有些不足,一边递烟,一边向大家点头哈腰赔不是。其实他没想到今天会碰到这桩棘手事,电话一个又一个打过去,他的表情,除了笑容还是笑容。他心里清楚,新娘子上不了车,这场婚礼会怎么样。时至晌午,婆家又送来三万“精神补偿款”,小丫头才不冷不热,姗姗上了车。

这几年,家乡的婚车又变了。乡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私家车。不知是因车辆多了,还是其它原因,谁家闺女出嫁,讲排场要面子并非多么重要。几家亲戚朋友一合计,6台,8台,甚至是更多的车,一通电话敲定了。自己的轿车,自己人来坐,安全舒心。因为现在的私家车太多了,相当于当年的自行车一样,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大街小巷,小区里,村头巷尾遍地停满了车子。它不代表主人身份的高低贵贱,只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而已。上个月在街上碰到当年因婚车险些悔婚的强子。他身材略有发福,说起话来满满的自信。他告诉我:“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他似乎淡忘了。他笑了笑说:“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更加注重现实,其实人这一辈子,生活就是吃喝拉撒。有了钱,腰包鼓起来,买了房,有了车,谁还再去捣腾那些让人心烦的闲事,面子能值几个钱?到城里买套学区房,送孩子到好一点的学校读书,才是正事。”他的话,我似有所悟,我冲着他会心地笑了笑,因为,当年那段难以忘却的往事还留在我心中。

作者简介谭丰华,江苏省邳州市人,青年从军,退伍任教,现退休。现为邳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87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