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难忘 作者:曾龙(中国人民银行连云港分行)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她是父亲走后未满四年,便循着他的脚步去了天国,终于他们又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再不分离。
这些年来,随着年龄的上升,我对母亲的思念愈发浓厚,也一直想为母亲写些什么,可当我翻遍记忆的每个角落,才惊觉真正与母亲朝夕相处的时光,竟短得让人心酸,一种遗憾、悔恨的情绪时不时涌上心头。
年少离家求学,与父母相守的日子总是聚少离多,尤其是上高中那几年,学校远在二十多里外的公社。每天清晨五点四十分,县有线广播准时响起,那就是我起床的号令,匆匆扒上几口饭,揣上一块硬邦邦的大饼,或是一盒凉透的米饭当作午饭,便背着书包匆匆赶路。
那个年代,家家日子都过得紧巴,父亲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在当时已算“小康”,可我正值青春发育,营养终究跟不上,至今仍清晰。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肃立默哀。而我却因体质太弱,在庄重的哀乐声中几次晕倒。后来班主任心疼我,特地准我不必再参加集体悼念活动。 1977年,高中毕业后,我终于有了一段和母亲朝夕相处的宝贵时光,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转年三月,我便参军入伍,从此远走他乡,后来部队转业后在城里安家立业,整日闲不着,为工作、生活奔波劳碌,回乡探母的机会也屈指可数,唯有逢年过节才能匆匆见上一面。如今回想,满心都是未能尽孝的愧疚,那些错过的陪伴,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对母亲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母亲推磨的身影。
那时,还是集体生产,母亲白天要下地挣工分,晚上回家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院子里沉重的石磨时常与她瘦弱的身体相伴,石磨转动过程中发出一连串“吱呀、吱呀”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母亲弓着背,一步一步艰难地推着磨盘,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簌簌地滴在磨盘旁的麸皮中。多年以后当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生活的责任与担当,才真正明白母亲当年付出了多少。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份遗憾,此生难解。
唯愿天下人都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尽孝,不要像我,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谨以此文,纪念母亲即将到来的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