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来一段时间,我常和一位好伴侣聊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都感慨现在做父母太难了。伴侣是北京著名艺术学府的硕士生,超级学霸,自从在新加坡安家生子以后,对孩子从生活到学习考虑得无微不至,比来逢到考试,儿子还没紧张,她就已经焦虑得睡不着觉了,结果孩子也出现了不自信的言行,她的担心就更多了。
她一直有个疑惑:她的婆婆没读过多少书,但养出的三个儿子,脾气本性都是一流的好,情商高,智商高,勤奋爱家,三个小家庭和顺美满。她怎么才能像婆婆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来呢?
我的情况也差不多,以前让孩子好好读书、学武术、学游泳、学音乐,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有的时候如果有言行不符合我的标准,一生气就忍不住大骂一顿,甚至打下去,不然就讲道理,从古到今地论述一番,大人能理解可孩子听不懂啊,结果还只能以威胁结束。后来,我学习了“大拇指教育”,知道了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稍有可圈可点之处,马上就大张齐鼓地表彰,刚开始孩子也觉得我有了改变,可到后来,他说:“You are trying too hard to be a good mother.(您这好妈妈当得太用力了)”既然已经识破我,儿子当然又不听话了,玩手机、偶尔逃学、睡懒觉、追韩国明星等等“恶习”照旧不亦乐乎。
我和伴侣都是很“优秀”的女强人,两个“超级大脑”就一起把已知的心理治疗师、教育专家、灵修法门、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育儿教导、技术都过了一遍,最后发现还是用道德经来归纳总结最好。
道德经在第一章《众妙之门》中就提出:“故常无,欲以不雅观其妙。”这里的“无”就是不随便干涉,不“存在”,不有意评价。
很多父母喜欢把“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喜欢孩子不时事事都感到了本身的“陪伴”和“用心良苦”,生怕本身的“存在感”减少一点点。还喜欢把本身认为好的,正确的强加给孩子,“批评教育”或者“大拇指教育”只不外是手段罢了。但孩子的心灵是空灵的、敏感的,他们能迅速地知道我们还是在给他们施压,这样的爱,太沉重,让人喘不外气来,所以孩子们逃避、反抗,甚至故意走向背面。
其实,对孩子,我们有时只需要“看见”,而不做评判,因为不随意地给孩子贴标签,就不会扰乱孩子的发展路线。这时,我们就可以欣赏到孩子原始的生命之美,看到“道”在他身上的演化,我们本身是轻松的、快乐的,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愉快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