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芮悦7312 发表于 2022-8-11 18: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芮悦7312
2022-8-11 18:24:04 5760 16 看楼主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红尘读阳明,文/舒生



本来没打算专门写此文,但头条号一位叫奥太公打怪兽的用户给我留言,使我一时无法忘怀。下面先附上他的留言,再回应:
作者舒生,写王阳明的文章,首先要搞懂他的良知是什么意思!否则下笔千言离题千里!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岂是善良这个主观愿望层次的东西?岂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层次的道理?
看得出,这位朋友的留言是很有水平的,他对儒释道的学识修悟远在我之上,这,从他的一个排比——“王阳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体和方法的大道真理!”——我就看出来了。
至于他隐射我没搞懂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把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概念简化为“主观愿望层次”,大体而言,我赞同他的看法。
我当时确实没把良知往深处想,当然也没有打算往深处想。现在我整合下王阳明的良知内涵,以期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良知”的概念是王阳明从中国儒学圣学传统那里继承过来的,其中直接发扬了《孟子》的学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上》举例阐明"良知":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恒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
这样看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儒家仁义的范围内做该做的事,就是良知良能呢?
他又曾对弟子陈九川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样看来,王阳明的良知学说,l即使继承了儒学传统,也没有完全脱离主观主义吧?
再进一步看他一段话: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王阳明把良知比喻为太阳,把欲念比喻为浮云,这听起来是非常贴切的,但仍然逃不脱主观主义,因为我们仍然可以追问:“良知到底是怎样一个太阳?这个太阳由什么构成?……”而一旦追根究底,现实中的“良知”便复杂起来。
王阳明又说:“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把“良知”等同于道,我们读起来有种亲切感,毕竟“道”在我们语境里是一个含义丰富且十分熟悉的字,但这里,“道”这个字还是跟“良知”一样太抽象啦,将“良知”等同于“道”,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含混或同意反复。
现在我要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王阳明似乎到这里仿佛也词穷了呢?也许哲学家康德能回答这个问题:王阳明在此已进入实践批判领域,除非付诸具体情境,语言很难再做进一步的澄清。所以你看,王阳明的“良知”,现在又不得不回到“知行合一”的领域:“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王阳明的“良知”,除了要落实到“知行合一”,最后还必须诉诸共情。没有共情,王阳明的“良知说”就会成为在众人看来莫名所以的自说自话,所以他说:
“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以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这样看来,一个人若要致良知,实际上需要做很多功夫。一方面要不断认识自我,不断锤炼自我,同时又得熟谙人情世故,至少,一个以致良知为本的人,他得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内核知根知底。
今天的内容就这样仓促结束了,讲浅了讲错了讲漏了我也担心,反正“红尘读阳明”还会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huweiyi 发表于 2022-8-11 18:43:00 | 只看该作者
17#
huweiyi
2022-8-11 18:43:00 看楼主
致良知是形而上的道,[赞]非形而下的器那能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单李佛 发表于 2022-8-11 18:42:13 | 只看该作者
16#
单李佛
2022-8-11 18:42:13 看楼主
‘道即是本体,术即是功夫’。功夫不离本体,就是良知不离于道。为什么有不能致良知者?因为功夫离了本体而行于人欲,所以此知非良;所以人们经常说良知其实非也。知行不一且与道背离即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wimyun 发表于 2022-8-11 18:41:12 | 只看该作者
15#
wimyun
2022-8-11 18:41:12 看楼主
心如镜,欲如尘,除尘是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gushandonglu 发表于 2022-8-11 18:40:14 | 只看该作者
14#
gushandonglu
2022-8-11 18:40:14 看楼主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道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zhengtse 发表于 2022-8-11 18:38:34 | 只看该作者
13#
zhengtse
2022-8-11 18:38:34 看楼主
良知这样解。既人的三观的感知范围。每个人都是圆,自身圆外看不见,追求无极限,自身包含他人的圆越多,则格局越大。究道之无极,悟禅之性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1305538708 发表于 2022-8-11 18:36:45 | 只看该作者
12#
1305538708
2022-8-11 18:36:45 看楼主
自己如果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维局限即格局,又如何知晓何为良知?心有容人之量,胸怀宇宙之情怀,才能近道,才能有所感知良知之存在。正如《识仁篇》中所言:“识仁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混然一体也。没有此心态,又能如何感知去明了良知之能矣。良知者,如六租慧能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冰韵♂【紫竹】 发表于 2022-8-11 18:35:39 | 只看该作者
良知本体,良能方法,孟子道德本体与修养方法,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不仅本体与方法统一,而且强调归宿目的,是本体、方法与方向的统一,克服孟子二分,从三分推进“德性之知”,即从“二分归仁”到“三分归仁”。三分归一即“王门四句教”。浅见不才,请教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我的信仰是民主 发表于 2022-8-11 18:34:3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说的很对!道有天道、人道!天道,老子已经阐述,而人道,孔子《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只是形而上学思维能力不够,并且一心想着开导统治者,孔子没有从“天命”出发,命名自己的人之道为“天赋人之道”。王阳明从“心即理”出发,理所当然认为“良知、良能”为人之道。但有位大哲说的好:只有“真观念”,才有真理!“真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道。无论孔子、还是王阳明,都没有“真观念”获得,所以他们没有得“道”。因为“真观念”是天赋的,不是人造的!在人世间寻找,那就是大海捞针!!!很简单,“真观念”是天赋的,在人间只能“天才”才能获得,因为“天才”有“天命”的天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冬逍三友 发表于 2022-8-11 18:34:16 | 只看该作者
9#
冬逍三友
2022-8-11 18:34:16 看楼主
最好不要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芮悦7312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5760 | 回复:16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