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香与竹编?——家乡的手工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9-16 09:21:29 12848 0 看楼主
家乡的手工艺文/清舟

中秋回老家,四奶奶在做手工插花,让我回忆起老家以前的手工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制香和编竹制品,随着老家人们劳动谋生手段的改变,制香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竹园村的编竹制品现在依然还在。

先来说一说制香,在上小学没进城之前,村里的大部分人家都制香,我家没做过香,那时是在邻居家玩时看到的,我偶尔也能帮帮忙。那时候年龄小,但还是记得制作的过程。

制作先是揉团,将提前打碎的榆树皮细粉倒入缸中加入水不断搅拌,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厚,有点儿像拉面师傅揉的面团。一般情况下,都不用手去搅拌,家中的女士赤脚去踩加水的榆树皮细粉直到和成团。这和茅台酒厂的少女踩曲有几分像。然后是压制,需要将粉团揉成像白萝卜一样的条形状,放入直径10厘米专用的铁筒中,并且按实,以便压制。人们将铁筒放入墙预留的墙洞中固定住,然后将条状粉团用圆木头从底部顶入其中,结构和倒立的打气筒类似。再用一根像扁担一样长但厚度8厘米左右的横木呈90度正好伸入墙洞向上挤压圆木头。大人可以斜坐在横木上,不断向下压,圆木头向上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直到压到45度,在铁筒前方有一个鸟嘴似的圆孔在粉团挤压过程中不断挤出像圆形面条一样的香条。人们通过在圆木头下方空隙增加木块,最终完全将粉团挤压干净,像做河南饸烙面一样。接下来是晾晒,挤出来的香条截成同等的长度,并且在平滑的木板上整理出来,四根一排,在阳光下晾晒风干。最后一步是封装,当香条晒干,就可以用彩色细长纸条蘸着浆糊将三排香一组在临头部和尾部封装成香柱,然后用报纸将8条香柱以“232”的队形封成一条粗的成品香。

通常会有商贩下乡按条收购,所以乡亲们平时做做手工都会有一笔不错的收入。人们常常带灯工作,家庭式小作坊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编竹制品,那是在附近的村庄竹园村,时常可以看到柳树下听着柳琴戏编竹制品的人们。现在路过那里,也会看到一堆堆的竹竿堆在那里。这些是大多从外地运来的,本地也有种竹子的,多是作为景观用,用来砍伐编竹制品的不多。

编制的过程首先用铁制的蓖刀将粗粗的干竹竿蓖成不同长度干丝形状的竹条,用于编成竹制品。编制过程更考验技巧和手劲,手上伤口和老茧就是他们辛苦的见证。竹条被用光手弯曲编织成不同的形状,如竹篮、竹簸箕、竹筐等。竹筐有大有小,小的可以盛水果、菜;中等的可以盛东西也可以作为民俗结婚时放在轿车头;大的可以盛煎饼,春节炸的果子也可以放里面。竹制品天然无污染,还微微泛着竹香,深受人们喜爱。

乡亲们有的带上竹制品走街串巷,有的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现在竹制品也搭上网络电商东风,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如今,有的手工艺在逐渐消失,被机器取代;而有的手工艺被发扬光大,得到传承。匠人工艺,时常被提起。每个年代都不缺工艺,而传世恒久远的是匠人精神,它激励着我们走得更远,不断前进……

(插图源于网络,版权属于持有人)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284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