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生百相|宋智:那时岁月那时人(一)“小脚”队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7-18 15: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7-18 15:25:38 3923 0 看楼主
那时岁月那时人

宋 智




还是在上个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生产队里的几个父老乡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小脚”队长

人民公社刚开始时,由于脱离实际,急躁冒进,大刮共产风、浮夸风,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但是,即便是在那种情况下,父老乡亲们还是不怪天不怨人,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大家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亲密相处,社会和谐安定。今天想来,那个时期人的思想的确非常单纯,觉悟也前所未有,非常珍贵和难得。

1957年,我们生产队刚成立时有30多户150多口人。生产队长是宋振夫。按照辈分,我叫他“大爷”。不知什么原因,大爷的一只脚非常非常小,像旧时农村妇女裹着的小脚。因此,外号叫“小脚”。大爷虽然脚小,走路点着腿,但走起路来却很快。个头虽然不高,但是眼睛却很大,看上去很有精神。他的嘴里整天叼着一杆烟袋,烟杆虽然没有别人的那样长,但是烟袋却比别人的大。不抽的时候他就别在腰间,烟袋在屁股上摇来晃去。平时,有的队长动不动就睁眼骂人,但是他却只睁眼不骂人,只生气不发火,因为他有一杆烟袋。每每遇到烦心的事情时,他就掏出烟袋坐在那里一袋一袋的抽,直到消气时才坐起来。这杆烟袋帮了他很多忙,一直陪着他,须臾未曾离开。他在我们生产队当了近20年的队长,赢得了全队老少爷们的信任和支持。

生产队长是农村基层最小的官。县官才是“芝麻官”,何况生产队长呢。但是要把队长当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只干了几天就干不下去了,最多的也就是三年五载。大爷靠的是什么呢,他靠的是公道、正派、无私和以身作则。

生产队的地是集体的,地里的活是公家的。因此,有的人下地干活就不是那么积极。队长往往要围着村子喊好多遍才行,即使到了地里有时也磨磨蹭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天早上,他就先把自己家里的人喊起来先走,然后再去喊别的人。到了地里别人不干他先干。不像别的队长,大家在田里干,他在田头站,指手画脚。要是遇到脏活、累活、苦活,他更是积极带头。有一年冬天扒汪泥,大伙都嫌冷不愿下去,蹲在岸上抽烟拉呱。他到了以后什么也没说,卷起裤腿拿起铁锨就下到泥里。干着干着连小棉袄也脱了,脸上直冒汗,大伙见了都纷纷跳了下去。

大爷是出名的种地能手,庄稼活样样精通。哪块地适合种什么,什么时间种,他都了如指掌。我们生产队里的地有一大半是盐碱地,加上低洼,粮食产量一直很低。要是遇到大水便颗粒无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要靠上级救济和吃野菜树叶子充饥。大爷非常着急,常常夜不能寐。1962年,他利用冬闲的时间,组织大伙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把所有低洼的地都改造成台田种山芋。这一招果然很灵。到了秋天,山芋大丰收,个头长的特别大,味道又甜又面,家家户户都分了很多,院子里堆成了小山。夜里大家都忙着切山芋,田野里到处都晒上了白花花的山芋干子。不仅藏了满窖子鲜山芋,屋里也堆满了山芋干子,解决了一冬天和来年春天的吃饭问题。肚子吃饱了,人人都有了笑容。

公平公道难,无私无畏更难。大爷就是一个公平公道和无私无畏的人。生产队里的一根草、一粒粮他都没沾过,更别说贪腐。平时,队里分东西,有时按人口,有时按工分。在分配顺序上采取抓阄的办法,公开透明,不管是谁都一视同仁。没有特殊,没有厚薄。夏天,每当小麦打完进仓,晚上离开时,他当着大伙的面叫来管印的,把粮折里的小麦整平,然后盖上许多木印。锁好门后,把钥匙分别交给三个人保管。等到需要动的时候,再把大伙叫来验印。他生怕别人不放心,多年来一直坚持这么做。其实,大伙心里都有一杆称,因为他的家里大人小孩吃的喝的穿的都不比别人强,有时甚至比别人还差。仅凭这一点,大家就对他非常服气和敬佩。

大爷很会使用人,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常常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凡是体力壮的干重活,体力弱的干轻活,人尽其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当时,我们学生放暑假后,他就安排我带着他们薅草、打农药。我最喜欢的是给棉花打农药。当时我已是初中生,能看懂说明书,知道怎么配药,怎么用药。背着喷雾器觉得很神气,在棉花地里一打就是一上午也不觉得累。打完后,我们就脱个精光,一头钻到汪塘里,洗个痛快,非常惬意。我们最不爱干的就是到高粱地里打秫叶。七、八月份,正值酷暑季节。特别是高粱地里,密不透风,又热又闷,常常热得喘不过气来。有时,我们干脆脱得光光的,一丝不挂,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干一阵歇一阵,不断地跑到地头小河沟里喝水洗澡。队长见了不但不批评,还表扬我们,我们干得就更起劲了。

大爷还是一个热心肠,他把生产队看成是一家人。不管谁家的事他都管。大到个人婚事,小到油盐酱醋柴,他都得考虑。当时,我们村有几个大龄青年因为家里穷,说不到媳妇,他就召集几个能说会道的女同志商量,鼓励她们回娘家说媒,并答应说成了给奖励。果然,这几个人很快都娶上了媳妇,干起活来劲头更足了。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不会过日子,有时撑死有时饿死,到处借的都是债。为此,他就采取办法控制他。分粮食时不一次给他,分期分批的给,这样就能够保证他们家不断炊。平时要是谁家婆媳之间、弟兄之间闹点小矛盾,只要他去很快就能解决。大家在一起同劳动同甘苦同欢乐,相扶相助,从不斤斤计较,相互攀比,相处十分融洽。

“文革”结束那年,大爷因病突然去世。每天清晨,村民们再也听不到他那高亢嘹亮的喊声,再也看不见他叼着烟袋在村里奔波忙碌的身影。因此,大家很不习惯,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92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