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俞敏洪的教育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悠着點】
2018-10-5 10:43:48 3683 0 看楼主
俞敏洪的教育思想





俞敏洪认为 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三个要素:爱本身、爱别人,爱自然。

首先俞敏洪认为中国的教育,未来的目标是想要打造绿色世界、绿色价值不雅观,现在无论从企业做也好,从政府做也好,都是逻辑的问题。但是从现在开始要思考的问题是,后代的教育理念中间,它有没有绿色价值不雅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未来有多幸福、自信、积极阳光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教他们如何去斤斤计较,让他们为了本身父母的虚荣心去打拼。所以孩子一代一代地被毁掉。中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基本是系统式的熏陶,所以要想摆脱这些很难。

中国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片面的、个人的、畸形的成功,比如考上大学就是成功了,上了名牌大学4年就是成功了。这个教育不雅观是严重错误的。现在中国没有多少家长会特意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能力。然而我们一方面讲要热爱自然、要热爱社会,我们一方面本身孩子的后代,我们都没有。也就是说,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其实不仅仅是现在这一代人在关注我们现在的环境,我们在教育中间,整个教育体系,我们个人教育体系中间,要反思有没有把这个融进去。所以俞敏洪认为要做两件事,对孩子的表情教育、环保教育,我们怎么样做到孩子的心里去。第二,我们对我们本身本身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所以我觉得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三个要素:爱本身、爱别人,爱自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问题,因为人的追求有两大不满足,这是永远不成能满足的。第一,对于物质的不满足,越追求越不满足。我们刚才说人要追求物质满足,人的本性做不到。物质越多越不满足,请问马云满足了吗?郭广昌满足了吗?然后心理的满足,谁心里有过满足?没有。因为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欲求是无限的。我们都希望心灵的扩展性更大。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领域中间要做几个事情:





在俞敏洪的教育不雅观念里由于物质的不满足,带来人类无穷的创造性和创造能力。但是因为这种不满足,又带来了重大的破坏性,中国的江河变成污水。所以在这点上,政府、社会要做几件事情:鼓励型,要鼓励人们对物质不满足。第二,要有强制性。强制从严酷的法律和社会环境都必需让大家知道,只能发挥创造性和正面的东西,而不该该发挥破坏性。

对于人们心灵不满足的追求,俞敏洪觉得有三点要做到。第一,人心本身需要自然的追求,这是正面的。第二,人本身天生希望社会和群体认可。这是正面的。所以只有一点我们要做。就是如何培养人的价值不雅观和自觉性,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对人类有信心,因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单个的人是会让本身走向毁灭的,但是社会是一个群体,当一个群体的时候,总希望走向更好的一面。放在一起了,道德价值就会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澳大利亚,把无可救药的人放在岛上去,到最后变成如此现代化的国家。哪怕是一群罪犯放在一起,道德自觉性和价值自觉性就会提高。但是唯一要做到什么呢?人类在自救以前不能越过临界点,一旦越过临界点是无可挽回的。如果癌症早期是可能治疗的,但是越过临界点变成晚期,只能走向毁灭。但是我必需欣喜的感觉到我们还没有跨过阿谁临界点,所以我们有希望把中国把世界重新变成一个绿色的世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但他公开颁发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必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成能。钱学森回国之后,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起点也不低,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讲本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本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为唯一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本身不具备条件。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造成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越来越差。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有人说现在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即使上了大学,教育也无法以学生为主体。几天看到一个统计,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喜欢本专业,剩下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本专业。原因很多,有的是当时报考时,看哪个专业热就选了哪个,现在后悔了;有的是不感兴趣;有的是觉得本专业前途不好等等。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本专业?而为什么现在还在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而不改变?据我所知,中国大部分学校都在大一快学完时让你有一次选专业的机会,这之后再转专业就不行了。试问难道每个人都得在大一快结束时就知道本身喜欢什么,要干什么?就算你大二一开始找到本身喜欢的专业,对不起,你已错过机会,不能转了。恐怕我们大部分人在大一时都还不知道大学是个什么东西,它如何运作。在大一末就找到感兴趣的专业是恐怕一件很难说的事,而大学它就限定很死。在美国,到大三才分专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在转专业,有的还不止一次的转,他们是在不竭寻找本身的兴趣。比拟之下,中国教育制度在随意抹杀人的兴趣,扼杀思想。

中国把最不该该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了,从而教育再也不纯净了。在两会上,教育不公平成为了网民提出的热门话题。交钱就能进重点学校,没钱就只能进一般学校。这恐怕也可以跟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相联系,教育不公平有可能会导致穷人还是贫穷,富人还是富裕,贫富差距不会减小,反而增大。我认为我们中国被两大思想压抑着,一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保留”,还有一种就是孔子说的“三十而立”。首先,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保留”只能微不雅观解释生物的进化,它只是一种学说,而我们接受以后,并与市场竞争结合起来,夸大了其地位,从而使这个社会没有人情,只有物欲。孔子的“三十而立”也误导了许多人,为什么三十就必然得立,人和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大多数科学家甚至是到了晚年才取得成就。
<div class="pgc-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悠着點】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68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