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上去很美!教育电影TOP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花 发表于 2018-10-19 08:17: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大花
2018-10-19 08:17:41 3849 0 看楼主
今天是教师节,介绍和保举有教育情怀、有教育方法的电影。
电影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于其有社会化的教育能力。
全球皆如此,不然不会出现众多的以教育为主题,以教师为主角的充满爱的教育的影片---从意大利到日本,从好莱坞到宝莱坞,都是如此。这些影片我们和孩子们共赏,绝不是要“挑剔”教育的不足,发现教师的问题,而是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教育,反思本身的家庭教育,与学校和老师彼此影响,形成孩子周遭教育的正能量。





尊师重教从家庭教育开始
在这些主题电影中,我最欣赏的是《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东方的;一个是音乐的,一个是美术的,都是人生的艺术课啊。








我熟悉并喜爱《放牛班的春天》并不是因为教育主题的缘故,而是有一段时间对法国电影很是着迷。我关注教育后,发现这部电影成了很多教师熟悉和喜爱的教育电影。除了跟我一样的对于教育本质的思考外,有一些老师因为这是一部“转变和感化问题学生”的电影而喜爱。








在一所被社会遗弃的名唤“池塘之底”学校里,因为音乐代课教师克莱门特的到来,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校长的专横,体罚为主的教育手段比拟,温和的克莱门特喜欢用音乐来熏陶和启发。音乐在电影中是极为重要的元素,童声合唱恍如天籁。只要有爱的教育,老师眼中的“魔鬼”同样是天使。克莱门特并没有与教育陈腐的机制、刻板的老师同流合污,他可以容忍孩子们的大大小小的错误,用音乐去打动和温暖他们渐冻的心灵,这阿谁本来毫无希望的“池塘之底”,撑起了一片春天。








他用歌声告诉我们,惟有让孩子们抱有希望,才有梦想实现的机会,才有幸福生活的激情。


在《地球上的星星》中,八岁的伊桑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童年,他的世界充满了鲜艳色彩和奇妙幻想,有可爱小狗会跟他追逐嬉戏,也有太空船会载他遨游壮丽天际;更有远古的喷火龙、宇宙的星球,还有数不清的花朵、彩虹和各色飞鸟游鱼伴随著他。








丰沛不停的想像力总是引领他振翅高飞,却也使他饱受他人的异样眼光。本来作业、成绩、秩序才是学校老师关心的重点,伊桑因此成了问题学生。处于戏剧效果,他的父母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成了影片背面刻画的“好”学校教育的帮凶,他们决定将他送到一所以管教严格闻名的寄宿学校,冀望他能成为一个“乖小孩”。当爸爸妈妈和哥哥乘坐的汽车发动那一声,伊桑的心就封闭了。








儿童的命运与故事的转折就此开始,只是这个铺垫稍微冗长了些,已经用去了50分钟。好在影片还有100分钟来“挽救”男孩的命运。


在电影的第70分钟,伊桑的拯救者“先闻其声”,然后粉墨登场----学校新来了一位美术老师尼康-----有点儿《放牛班的春天》的意思吧?尼康老师的出场就是那么地不服常----用欢乐和热情的歌舞去感染学生,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画出本身想画的任何东西。当所有同学都爱死了这位不同凡响的老师时,唯独伊桑还是郁郁寡欢。尼康老师很快察觉到伊桑的不快乐,他决定去拜访伊翔的爸妈,希望能找出困扰伊桑的问题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康老师的画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安好绚烂感动,为尼康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斑斓,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影片中,尼康老师家访时候举得例子很有趣,把阅读障碍的困境很生动地展示给了伊桑的父母,可是这位爸爸的提问是,“那怎么跟别人竞争?难道我要养他一辈子?”当然,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出尼康老师的一番慷慨陈词,然后是老师的吐槽:“要是总想着竞争的话,干脆养马好了,为啥要养小孩呢?!”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孩子都是并世无双的,都有本身的步伐。”
针对学前孩子的教育主题的影片少之又少,国产片中倒是有一部《看上去很美》看上去挺不错。






多年前的电影导演张元和儿童主题影片很有渊源,他摄制于1990年的导演处女作品《妈妈》充满温情和同情地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抚养脑残疾儿子的故事。那么,张元的镜头和王朔的小说会碰撞成什么?能算得上中国目前为止最好的儿童电影吗?








不外,有评论认为《看上去很美》根本是拍给成人看的,只是主角恰好是个幼儿罢了。这也不错了,国内还真没有几部电影是以幼儿为主角的呢。这样看来,成为最好的幼儿电影倒是没有什么竞争者。简单的故事,象征的画面,沉重的色调,符号化的老师……方枪枪置身于红色宫墙的皇城根下,淹没在一大片小红花中,被教育成了一个“坏”孩子。








张元本身也说,“不必孩子都懂,我女儿还弹奏贝多芬的钢琴曲呢,她懂其中的内涵吗?但不能因为不懂就不接触吧。同样道理,这部电影也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不雅观众,不同的人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比方说我们的成长、童年记忆等,还有很多。”


这一点我还是赞同的。
甭管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校,但愿每个特别的孩子都能遇见一位在美术课上穿戏服跳舞的老师,遇见一位不雅观察入微的老师,遇见一位还愿意家访的老师。


可是,我们现实里的老师更像是真正的园丁,将不同的孩子修剪的齐齐整整。以前读过不少优美散文、诗歌,都把老师比作是蜡烛,燃烧了本身照亮了别人;也学唱过这样的歌曲:“静静的深夜,星星在闪烁,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俱往矣,这些都成为美好的记忆了。








不外,孩子们在童年有着美好生活才会在未来有美好的回忆!
《两小无猜》中,有人在宣告:“我们结婚吧!”这句话如果出自12岁的男孩女孩之口,必然是过家家的游戏。但是,如果是全班同学共同策划的一个盛大的婚礼呢?青梅竹马的故事,勾起的是大人们的怀念,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镜头。他们一起跳舞,他们用大提琴和长笛配合起稚嫩的旋律,他们逃课去海边……艾伦·帕克编剧的这部电影,是同类成长电影中最清新可爱的,可以让爱做梦的半大孩子们一起来看。








这部电影放在这篇文章中也说明影片对教育、教室和教师是放在对立面来看待和批判的。校长、老师仿佛忘记了本身的童年记忆,忘记了本身的浪漫经历,总是要将小学生们补缀成标准产品……




我们再换个角度看看,要是班级中的孩子确实让人摇头,《墙壁之间》的师生关系该如何是好?


法国电影《墙壁之间》大部分的内容都放在教室里,狭促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的对立更加明显,富有戏剧张力。






在教师和学生对话中,移民、种族歧视、融入社会、性别话题、青少年暴力等社会问题一一被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活跃的初中生所能迸发出来的对本身的成长。撇开电影,单以这样的课堂形式来论,也是令人赞赏的。金棕榈奖的对这部电影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这是一部挑不出瑕疵的电影:所有演员的表演——神奇;影片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和宽容——神奇;整个剧本以及其中的每一句对白——神奇。”








真是一部神奇的课堂电影。


我很对电影中的老师深表同情,他们面临的是一群移民后代,用其中的一位“被惹恼”了老师的话说,“不好好学,一无是处,只会瞪着你看,就爱找茬,让他们自生自灭吧,一辈子就呆在贫民窟吧。”那位老师还说了一句让人震惊的话,“我们是老师,又不是狗”!








电影中的班级读书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在课堂上带大家共读《安妮·法兰克》,采取的是学生轮流朗读的方法。尽管碰到了学生的不配合,甚至是找茬,可是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还是沉浸到了书里。









教育主题的电影少不了要拿家庭说事,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主演的《超脱》也是如此。除了失足少女外,影片中的问题学生都有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其中几位奇葩父母还做了惊心动魄的表态。






代课老师亨利试图挽救流浪街头的失足少女,带她回家,替她处理因性侵而留下的创伤。亨利想要引导女孩走上正途,然而女孩竟然在亨利的家里接待客人!不外,这也没有让亨利放弃。







少女不知从何而来,也就不知其家庭教育发生了怎样的作用。不外,从她无家可归又沦为雏妓来看,她的家本就不存在,教育也就不存在。而亨利对她的关爱就变得危险起来!

这个危险对另一个女孩,好学的爱看书的有艺术天赋的女学生来说同样是危险的……

“没有救生圈,没有救生衣,你以为你还可以扔救生圈给他们。”

这是亨利的呓语,这是对教育的本相的揭示:

教育从来不是万能的,教育当不了人生的救生圈。

亨利曾经以为可以。
两个被拯救的女孩觉得亨利的这份尊重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爱,如果失去了这种来自亨利的“爱”,则失去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样宝物。在与女学生和带回家的小姑娘相处的过程中,亨利却感觉到很强烈的需要分离出来的感受。他需要把这种对他人的救赎感与自我的救赎感分离开来。这种分离的感觉激起他对童年的回忆,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煎熬。他需要自我的独立性来救赎本身,也要保证女学生和小姑娘的人格独立,来让她们自我成长。









片中的女生和少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下成长的两个典型案例。她们因为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对待,世界不雅观价值不雅观发生扭曲,亨利对他们的尊重使她们误以为是对本身的爱,她们因亨利的尊重得到了人生的归属感,一种意义上的人格的完整。所以她们都自然而然的对亨利产生了依赖,可偏偏是这种依赖,使亨利陷入了一种恐慌,因为冷漠tetachment是他超脱tetachment的必然表象,不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更是他维系超脱的根源。












影片的最后,亨利接纳了失足少女,他也继续教书,在他朗读声中,教室和学校逐渐成为废墟!










为了让废墟来得更晚一些,我们可以看看更多的教育主题的电影,反思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下本身的家庭教育。


7.《死亡诗社》
罗宾·威廉姆斯!而是因为主演是我喜爱的电影明星罗宾·威廉姆斯。从90年代开始,我对他主演的《早安越南》《勇敢者的游戏》等电影就非常喜爱。……基丁老师的出现,给一群墨守成规的孩子带来了诗歌的憧憬和人性的觉醒,同时也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从教师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部可以点燃教育抱负的电影,基丁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对现在的教育都是极大的启蒙。家有女儿,可以看被誉为“女孩版死亡诗社”的——








8.《蒙娜丽莎的微笑》
9.《心灵捕手》
又是罗宾·威廉姆斯!因此,这很像是《死亡诗社》的同类作品。天才数学少年威尔游手好闲,目空一切,但是却能轻易解答数学教授的难题。为了挽救这个天才,心理学教学肖恩,开始捕捉这个变节少年的心灵。很多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有过桀骜不驯的举动和自卑不胜的沉重肉身,源于童年的暗影,驱散不了,而心灵的秘境,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抵达。




10.《鲁冰花》
灵性之花常盛开于荒野,古阿明的绘画天赋来自于他和自然的对话。处在一个势利社会,夭折是大多数穷人天才的命运。这部电影可贵的是他通过极为丰富的视角探讨了个性与共性,束缚与解放,清贫与荣华,正直与虚伪,艺术与权术等诸多的矛盾点。感动一代人的电影经典,甄妮演唱的主题曲家喻户晓。前文介绍过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可以比力不雅观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大花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84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