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点|写给天下母亲的心灵家书,此生能给的唯有陪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望月思真 发表于 2018-10-30 15:4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望月思真
2018-10-30 15:44:43 4428 0 看楼主


文|雪樱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书,总能在公众中引发情感共鸣或心理共振,最新出版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也是如此。这本书似乎更适合旅途中阅读,时间与空间的隔离,波动感与历史的沧桑感合拍,能够使人对聚与散、爱与恨、陪伴与告别生发出更大的隐痛与思考。

写给美君的信,主题仍是陪伴:“邻人送来一篮黄瓜,我们都还坚持要以萝卜装篮回报。这些送给我们‘人生’的女人,我们拿什么装进篮子呢?”

但是,不同于《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中的陪伴,这是一种走进灵魂的陪伴。



一切源自一次山中的禁语禅修,她在鸟鸣声中做出决定,离开文人安静的书桌,回到屏东潮州乡野。

她用三个星期把仓库改造成写作室,从此留在失智的母亲身边,“我终于第一次得知,你完全感受得到我的温暖和情感,汩汩地流向你,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因此,这些信笺也就不同凡响——不只是写给母亲,也是写给天下母亲的心灵家书。



本书首次采用复调结构,有19封她写给母亲的信,舒缓而优美的散文笔触跌宕出由浅入深的生命省思;还有一部分,是她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来的35段“大河图文”,涵盖抗战事件、美君的日记以及家书、纪念性照片等。亲情与历史交织,文字与影像交错,读来令人感慨又唏嘘。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泛滥的鸡汤文背后,折射出现代人的情感饥渴和精神萎缩。

龙应台主张有质量的陪伴,首先是自我的忏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我没有知觉到应该把你当一个女伴侣对待?”她推崇“闺蜜视角”,女性意识和平等视角背后是心灵的敞开、沟通的纵深。如果把母亲当做闺蜜,有什么话不能说、不成说呢?这正是中国式母女所不能及的地方。



【龙应台父母与子女的合影】

其次是代沟的弥合,她之所以直呼母亲的姓名,是出自尊重与接纳。

战乱年代,美君背井离乡,20岁的美君爱上槐生,颠沛流离,饱受饥困劳顿之苦,但是,历史的漩涡无法淹没掉她的个性,“如果能记得,母亲也有本身的名字,你对她的态度也是会不一样的”。骨肉相连的生命链条上还有尊重,“当两代的关系,没有一个开放平等的意识,爱就会化为勒索,变成爱的暴力、亲情的暴力。”她在书中列举的瑞典导演伯格曼、张爱玲、卡夫卡,都是对借爱勒索的深刻反思。

最后,陪伴是生命的感恩:“大武山的山径上,是美君在施舍于我。”这种施舍不只是智慧的点亮,还有一层意义是生死的预见,“谢谢美君,她让我看到了空椅子。”空椅子也可以是空舞台、空篮子,因为看到,所以开悟,知道该做些什么。



【美君与龙应台】

如果把陪伴比作一条河流,上游是找寻记忆,下游就是叶落归根。龙应台通过断裂的历史片段,找寻记忆深处的母亲,看时间的凿工怎样在她的命运邦畿上神奇运笔,又在沉重的肉身上施以功课。

其实,她的找寻也是完成一次自我的确认,无论是浙江淳安香凝表姐给母亲回信中的安慰,方言“唧佳不”流转出浓浓的乡愁,还是战乱中母亲誓死保留的木头书包,被她在演讲中多次提及。可见,陪伴是一门可以模仿但不成蹉跎的生命课程或课业实践。

龙应台在照料母亲的过程中,用棉花擦拭母亲积了黏液的眼角,用可可脂按摩母亲布满黑斑的手臂,用剪刀修剪母亲石灰般的脚指甲,剥橘子、洗碗、走路,都是她的日课,她的身心也得到升华。

她由此想到本身22岁时邂逅一位美国教授,继而才获得出国机会,她一直想去看望这位教授,却总是杂事缠身,总是“再等下一次机会去吧”,直到对方去世也没能见最后一面。她告诫本身,“总是在机会过失之后,才明白,我必需学会把暂时半晌当作天长地久,给予所有的‘旅寓’以‘家园’的对待。天长地久,指向的是死亡,是直面死亡的达不雅观态度,也是尽孝趁早的现代内涵。这个尽孝,除了父母,还有善待我们身边的人。”



从《目送》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龙应台实现了生命的放空和自我的完成,是“空山松子落”的人生态度,也有对历史与记忆“最大的温情与深意”。书中彩色印刷的“大河图文”,无不触动人的神经。

比如,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的校园里全面改写教科书,除了历史书,生物、数学也被改写,有三分之二的小学教师经过“改造”。但也有明白人,有位地理老师说,“我教学的时候尽量教真实的知识,希望他们长大后还能够面对正常世界。学校里只剩下四五个不是纳粹的老师了,但我们不肯意离开,因为,如果我们也离开,德国就没有诚实的教学啦,所有诚实的人都已经在监狱里了。”特殊时期,“一个人的力量”令人无比敬畏。

还有一张图片,令我内心久久不能安静:美军派到日本去了解战后状况的摄影师奥唐奈,他用相机定格了1945年的一个10岁男孩,他背着一个小弟弟,但表情坚硬,背着的小婴儿头垂向一边,好像已经睡着。而后,有个戴白口罩的大人走过去和他说话,想把婴儿背带解下来,此时他发现婴儿是死的。

由此,我明白了龙应台两年前做的演讲《一个人的记忆》,“如果个人记忆是丝线,集体记忆就是用丝线编织起来的网。而战争是最容易让记忆彻底断裂的事情。”



与其他课程不同,陪伴这门课业很难修得高分或满分。就像龙应台的美国同学冰娜与85岁的母亲若莎抵达瑞士的苏黎世,若莎准备在病情恶化前接受“尊严死”,你能说冰娜的陪伴修得满分吗?

很多时候,陪伴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又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唯有更多的身体力行,去做、去听、去平视,唯有更多的舍得与放空,才能让爱“月照山涧,幽影无声”。

(壹点号 读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望月思真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442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