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周葆亮:感恩有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isisi 发表于 2019-1-9 10:19: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misisi
2019-1-9 10:19:17 4333 0 看楼主

感恩有你

周葆亮

在文学的山谷间跋涉,“咔哧咔哧”地走了一段路,回过头来捡拾自己的脚印,那脚印犹如泼在地面上的水消失了。我就纳闷,我的脚印呢?脚印告诉我,你的脚印在书本里。你读了几本书,竟然大言不惭地说爱好文学?文学是馈赠给吃苦耐劳人的礼品。哦,我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错在知识浅薄,错在读书太少,错在不知天高地厚。直至加入江苏省作协、中国电力作协、苏电作协,我才弄明白自己曾错得一塌糊涂。

感恩有你——书籍。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认真读书。鲁先圣说,一个人,为什么而读书?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谋生,是通过读书获得生存的本领和技能。但是,最高的读书境界不是谋生,而是谋心,是通过读书让自己进入澄明的精神之域。张家鸿有言,阅读,便是跟自己对话,在对话中寻找未知的自己。如此说来,貌似回到了一己的狭窄世界,却找到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小中有大,有丰厚,有缤纷的五彩,有比外界更加深邃更加辽阔的宁静。我认为,读书是培养个人气质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正所谓“读出气质”。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过:“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对人言语无味,则是没有知识的暴露,没有知识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气质了。

读书,可以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习惯。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只要肯读书,骨相都能变换,何况气质?

感恩有您——《作品》。广东作协主办的《作品》,面向全国招募评刊团成员,其任务是点评《作品》发表的作品,转发作品公众号推送的活动内容。待遇是赠阅《作品》,线上评论,质量上乘的评论有机会在《作品》发表。成绩优异者,更有希望赴杂志社线下“联欢”。

提及文学鉴赏,愧对于专业能力,只是偏爱读书罢了。读书读得多了,对读物的优劣,有了分辨能力,对庸俗与经典,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我清楚,真正的经典作品,需要时间的洗涤和读者的检验。既然受聘《作品》评刊员,那《作品》就成为我第一时间读物了。每期《作品》到手,先睹为快,接着,认真翻阅《作品》编辑规定的评论篇目,完成“规定动作”,提交“读后感”之后,再一次仔细阅读着《作品》发表的每篇作品,岂不快哉?

说到对《作品》之厚爱与关注,面无愧色。《作品》乃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心血之作”。置身改革前沿,2014年中国最美期刊、2015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读者欢迎,荣登国图集团公司2016年度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排行榜,算是文学刊物的“风向标”。不拘一格降人才。破格提拔的人才涌入编辑部,形成了编辑部人才济济的竞争局面,形成了《作品》改革日新月异的凯歌高奏,形成了推崇真文学,好作品的重镇,吸引着一大批著名作家和文学新秀的目光,吸引着高质量的作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引起文坛关注。

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许,编辑出于在喝彩声中倾听不同声音,在得意舞台挑战矛盾对立面的缘故,2018年年初推出招聘评刊员的创新之举,全国应聘者众多。而编辑部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只聘100多人。我有幸名列其中,心中恣意油然而生。可我并没有让“恣”冲昏头脑,按照想多点,看远点,理智点,挑剔点的“四点”原则,审视着指定评论的作品,不做“捧杀”傀儡,不做扼杀小丑,不镌刻溢美之词,不肆意乱泼脏水。什么是“四点”原则?想多点,则是读指定评论的作品,多想想读同类作品的感受,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优在哪儿,劣在哪儿,以便于开出“处方”;看远点,就是要把作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衡量,放在时代的角度审视;理智点,就是不说满话,话满则溢。不说过头话,话过则亏;挑剔点,则是因为评论作品,指明优劣,你要亮出特色鲜明的论点、论据、论证,喊出自己的声音,突出自己的腔调。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评刊团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强壮起来。2018年下半年,再次面向全国招募评刊团成员,队伍壮大了,评刊团成员素质提升了,有的评刊团成员简直跃入“巅峰”级别,文凭高,读书多,评论视角开阔,切入角度新颖,“新鲜血液”们一下子把我甩到九霄云外,让我感觉到提着鞋追赶他们,也有追不上的紧迫感,压力山大。把压力变动力,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阅读《作品》,体验“真文学”的旺盛生命力,扣问着接近真相,抵达真理的无限可能,实现德国哲学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伊肯所说的“只有当我们独立和超拔于这个时代,才可能有助于满足这个时代的种种需求”的宏大图景。

汪涌豪说过,文学是人面对自己的方式,所以它要求从根本上把握,从终极处超越,从而揭示生活的真谛,求取人性的完满。文学应给儿童以想象,给少年以理想,给成人以希望!文学应该爱土地,为人民!

《作品》杂志副总编王十月在一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说:所谓“真文学”,就是指“走出为‘文学而文学’的死胡同,大力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介入度。《作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而不是为文学的文学。美国哲学家罗蒂说,只有这种具有“非凡胆量和想象”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未来时代的英雄”。也许,这就是《作品》发表的作品,频频被转载的最好诠释。

感恩有您——《作品》评刊团。加入《作品》评刊团队伍,实乃幸运者也。《作品》每月举行线上研讨会,针对一篇(一部)作品展开讨论,见仁见智。让中国第一支《作品》评刊团研讨一篇作品,听草根发声,解剖一篇作品的同时,还把解剖这篇作品的作家请进来,让作家在线上互动,谈创作经验,谈自己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就起到了面对面传授创作经验的奇特效果。参加线上讨论,不仅有利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回避“教训”,而且有助于《作品》评刊团提升文学评论水平,相得益彰。

更加幸运的是,遇见了《作品》评刊团里藏龙卧虎的身影,有的本身就是作家,《作品》请作家传道受业解惑,如此“加餐”,美不胜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值得回味,不是所有的遇见都值得铭记。在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成长轨迹,决定你人生成败。有道是,与高人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而在《作品》评刊团里的遇见,不仅值得回味,值得铭记,而且值得庆贺。比如遇见浙江宁波的作家虞燕、山东临沂的田宝梅,比如遇见陕西西安的评论家阿探,比如遇见能歌善舞,创作、评论双丰收,主持风度高山仰止的湖北随州的萧肖、山东东营的杨袭以及评论成果丰硕的甘肃平凉石凌等等。因为高人看事情的高度,永远在普通人之上。因为站的高度不同,普通人看到一个“点”,而高人看到整个“面”。这是《作品》的功劳,是《作品》编辑在中国文坛评论界树立的一面旗帜。

感恩有你,我的《作品》,我的《作品》评刊团。220多位《作品》评刊团成员,是我人生中遇见的一个个高人,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跟着高人品自高。跟着高人长见识。挥手辞别2018,热情拥抱2019。在2019年里,做一个既学且思的善读者,我们的梦,一定可以实现,一定能够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misisi 当前离线
网站编辑

查看:433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