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子孩子双重压力下,如何调配房产才能让人更轻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青翠 发表于 2019-1-19 20:4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青翠
2019-1-19 20:46:24 4072 0 看楼主


近日一则新闻应该引起重视:9个月的孩子发烧42度,父亲出差,母亲请假请不下来,并且,必需如期上班,不然按旷工处理。事件深层的原因并非性别歧视,而是家庭与职业的矛盾。

也正因为这样的矛盾,不生娃的现象开始蔓延。有人觉得这是贩卖焦虑,那就看完下面的分析,再做判断吧。

生育大省都不生了

“养娃”的话题只要一经抛出,就能引来议论纷纷;而“吐槽”养娃成本与养娃难度的,则越来越多。

这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客不雅观存在的现象。数据显示,曾被称为“最爱生孩子的省份”、5个月时间包揽了全国四分之一的二胎数量的山东省,比来来看也生不动了。数据显示,山东青岛、聊城、烟台、德州等市的出生人口降幅明显。其中,2018年,青岛市1-11月出生人口下降21.1%,二孩出生数下降29%。

从全国范围看,虽然中国总生育率专家莫衷一是,但人口出生率下降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





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为什么遍及不敢生育?有的人认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的是少子的生活态度,全球目前都陷入了生育低谷。

但我们有多子多福的文化潜意识,这可不是经济发展就可以轻易改变的。

所以,我们与其说现在人不想生、不肯生,倒不如说是“不敢生”。生下来容易,养起来太难。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在《中国生育报告2019》中指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按捺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其中,房贷收入比从2004年的17%,增加到2017年的44%。房子侵占了家庭收入,无疑就会挤压育儿成本,让生活整体水平下降。

并且,2017年,公立幼儿园的在读人数比例将至44%,供给大幅下降;基础教育整体减负,孩子放学早,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小饭桌”“课外班”来填补学校放学和家长下班之间的空档。这些刚性支出,都增加了育儿成本。

此外,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针对育儿的假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也让诸多年轻人感受着“职场”“家庭”的双重压力。





财富思路的转变,比抱怨来的更为实在

之前,但凡有报道“过劳死”之类的新闻,下面的评论往往都是“生命价高”“不能干有的挣没的花这样的事儿”;比来看到类似报道,下面评论的风向变了,都表达了“虽然无奈,也不得不面对”“宁可累到,也不能穷到”“有人说为啥不辞职,废话,房贷、车贷、补习班,都搁屁股后面催着呢”。

这一部分人群,论收入,他们在工薪层中是佼佼者,有的甚至超过了中小企业经营者;论财富规模,他们坐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豪宅”,不能说穷。然而,这部分人,尤其是2017年前后高杠杆买房投资的人,杠杆加满让家庭财务状况空前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承受不起,更不要说“怼上司”“说辞就辞职”“专心带娃”这样“大逆不道”的事。





千万富翁,过穷日子。很多人觉得,过几年房价一涨起来,不就有的赚了吗?说这样的话的人,送他们五个字“何不食肉糜”。

孩子适龄入学,能给学校说等房价涨起来再交学费吗?白叟病了需要就医,能给病院看看房本,你看过两年这两套房几千万了,我还能交不起住院费?

更何况,大家都觉得养娃有压力,人口生育率降低,未来楼市的红利越发模糊,房住不炒一再提及,未来房价能不能如愿涨起来,还是个问题。





综上,黄连不是非要吃一吃,才知道是苦的,当你通过种种渠道了解了黄连的苦,就没有必要再去尝试;同理,投资不要等失败了,才知道这么做是不合错误的,此前诸多提醒,必然要控制负债规模,不要盲目扩大房产;必然要注意现金流,不要买入带不来现金流的死资产;必然要结合个人生涯做财富规划,20岁可以负债,40岁就要抛售套现,不能再加杠杆了……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本身也开始添病的现实状况,指望外力扶持并不现实,目前我们财政条件尚不允许大面积放开生育补助,改变状况唯有自救,自救第一步就要去负债、轻资产,保收入、稳健康。如果说之前拼命买房,是建起来拦截财富的大坝,那么现在是时候开渠,为生活引入活水了。

本文原创,作者刘磊,福布斯金融理财师评审委员、远见财讯特邀地产评论员,《房产投资炼金术》课程导师,多家媒体房地产专栏作者、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青翠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07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