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1983 赵成海
1983年,我11岁,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仿佛与我无关,大人们各忙各的,也没人在意一个孩子。但那些事我都记住了,并且到现在还历历在目,于是,我得以用近五十岁的眼光,去审视十一岁那年家里所经历的事情。 我翻阅了《八路镇志》,原来那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但只有一件好像与我家有关,那年八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说通俗点,那年分地了!不知什么原因,也有老人说是82年分的地,反正就在那前后吧! 每一个过去现在看来都是一张老胶片,随手定格就成了历史,1983原来离现在快四十年了,但我舍不得忘记那年我家那些事,换了好几个开头,感觉还是应该记下来!也算是对那段岁月的一个交待。
家有余粮心不慌
每口人7分7责任田,1分5自留地,老粮管所西民便河西一片大田地,镇政府后面一小块地,这就是我家83年分的地。
小时候对饥饿没什么印象,但对拮据记忆颇深,“二月二炒花子”都要掂量半天的。 分水岭就是分地之后,家里终于能有大量的余粮了,从那年父亲购买了许多存粮的家什就能知道,不是能吃“上”饭了,而是能吃“饱”饭了。也许当年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吧! 父亲一直给人以严肃的印象,但那年笑意多了起来。“家有余粮心不慌”,父亲的笑是有理由的。 存粮的过程像一场仪式,更像信徒的朝圣,垫砖、放腊条筐、倒粮食……,父亲耐心地做着这些,偶尔自言自语,也不知嘟囔着啥,间或让我搭下手,粮食最上层撒上草木灰防鼠,一切流程完毕,父亲满意地抽着旱烟袋,心满意足地瞅着那堆粮食,好像那也是他的儿子! 小时候对“透支”这个词最熟,因为父母常念叨又透支多少,透支就是一年下来我们家欠生产队多少,一切终于1983,不透支了,有余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