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联伴我过大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yywx1111
2019-2-5 18:41:40 5073 0 看楼主
春联伴我过大年
/沂水老癫
   

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描写的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那年那月,最盼望过春节了,燃爆竹、看春晚、拜年、小孩子要压岁钱,当然,还有贴春联。
又快过年了,父亲打来电话,嘱咐我别忘了给家里写春联。放下电话,脑子里回想起写春联的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父亲虽初中毕业,字写得还算不错,我孩提时的春节,经常看邻居来我家找父亲写春联。后来,荣征小叔取代了他的位置,父亲就不写了。想起荣征小叔,老铁富高中毕业,可惜未考上大学,字写得相当好,是我村有名的“秀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联印刷品还未上市的时候,前来找小叔写春联的邻居应接不暇,小叔的家里到处都摆满了写好的春联,一个春节能写几百门甚至上千门。小叔是多好的人哪!一个钱不收,他开小店,只拿纸张钱,连墨水都倒贴出去。我那时心里羡慕的很,多么期盼自己写的春联能贴在别人家的大门上啊!
受父亲和小叔的耳濡目染,加上老师的教导,我的字也写得不错。大约上初中时,自己便能拿上毛笔像模像样地写春联,但只能自家贴。上高中时,我的字就在村子里小有名气了,邻居仨仨俩俩来找我写春联。为把春联写好,我经常在春节前到老市政府西墙看名人大家写春联。那个年代,春节前一周左右,老邳州市政府西墙边搭满了一溜写春联的屋棚,写春联的好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出来的春联琳琅满目,挂起来的、铺在地上的到处都是,楷行隶篆草应有尽有。我跟着围观的群众一起观看现场表演,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比划临摹,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
我工作的第一站在港上,写春联是我每年春节的必修课。镇上有位书法好手张慎标先生,他是我一叔伯哥哥的岳父,按亲戚关系我尊他大爷。慎标大爷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他的字写得仙风道骨,笔力遒劲有力,自成章法,浑然一体。那些年春节他出摊写春联,连续一周多时间天天笔走龙蛇,累得是头晕眼花腰酸腿疼手腕子发麻。我就在一边偷偷地学着写,慢慢就有了感觉。有一年春天,我自己搞了一次春联义卖,只收纸张钱,宗旨是服务地方百姓。同事从临沂批了一千张红纸给我,结果干了几天,一千张没写完就累得不行,见好就收了。
从上高中第一次给人家写春联开始,屈指算来,我写春联快有30年了吧。虽然印刷的春联每年到处都有卖的,但是自家贴的春联,父亲是不买的。其实他老人家的心里,是让他的儿子带着家小回家过年啊!我的心里自然明白父母的心情,无论儿子飞得多高,飞得多远,永远都是父母手中的风筝,叫你回来你就得回来。现在,邻居都贴印刷的春联,唯独我家的春联是我自己写的。春联写得不多,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没有一年割断过。即使家中有老人去世,守孝三年不贴门对,也会拿起笔来给要好的亲戚或同事写上几门。这里面倾注的不仅是我对书法的热爱,受亲朋好友之托的热情,而且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春联是讲究内容和形式的,仄起平收,对仗工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巅峰期,格律诗平仄押韵、讲究对仗,同时推动了楹联创作的发展。但唐宋元时期,大门两旁悬的还是“桃符”,从苏轼一诗中可以为证,全民贴春联传说是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话说朱元璋在打江山时,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七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七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后来果然应了小儿吉言,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
春联写得多了,我脑子里藏的对联也多,大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自己胡编瞎撰的。
对普通农家,我常写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门第早逢春”“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色一家”“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对家里开商店或开厂做工的最常用的就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骑自行车走乡串户做小买卖的就写:“铃铛一响,黄金万两”。开小汽车的就写:“车行万里平安路,人走八方好前程”。我曾给自己写一联曰:“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平安”。奶奶的老屋我常贴的春联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你还别说,联语吉祥,奶奶现已逾九十高龄,精神饱满,耳虽有点聋但眼不花,无灾无病,身体骨硬朗,赶集上店,健步行走。她老人家身体好,对我们晚辈来说也是一种福气。
小小的春联啊!浓缩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割不断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虽然工业文明的超速发展,但是,总有一些事,机器代替不了人工,物质代替不了精神,金钱代替不了感情。我会继续把春联写下去,直到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离线
版主

查看:507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