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铁富文史:李官庄的“石婆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ywx1111 发表于 2019-2-28 17:5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yywx1111
2019-2-28 17:50:13 6315 0 看楼主
乡村文史:李官庄的“石婆婆”

文图/枫声


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四合村李官庄庄东头临河的地方有石一块,高米许,近80公分埋于地下,露地处尚可见模糊字迹。

她有多少年的历史,没有人说得清;她是一块什么样的石质,也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她既不是附近的艾山石,更不是稍远的马陵山红石。李官庄、整个四合村、甚至更远一些地方的代代乡民,都对她心存敬畏,都叫她“石婆婆”。


这块“石婆婆”石尽管石质坚硬,但早已看不出人形的痕迹。在笔者的童年少年时期,每年各地和附近前来这尊“石婆婆”前认干娘和祈愿的人络绎不绝——四户的、邳城的、岔河的、长城的、重坊的都有,更不要说邻村邻庄的了。

一晃离家三十年,好像忘记了这尊石的存在。前两天在老家给三哥办丧事,庄邻们聚在这尊石前闲话,说起“石婆婆”,她忽然就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

为什么那么多人膜拜她,为什么她叫“石婆婆”?

网上搜索了一番,居然查找到“石婆婆”来历的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石婆婆名芮娘,王氏,是明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丫环。她善良聪慧,识大体,明大义,精通诗词歌赋,陈迪视为亲生女儿。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夺,陈迪反对并痛斥,致灭家大难。唯一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芮娘藏匿而得救。芮娘带陈珠四处躲藏,立志将抚养成人。想到孔孟之乡有利生存和教育,果断选择礼仪之乡作为庇护生息地。在南京秦淮门外的村庄短暂地躲避后,她带着陈珠来到山东邹县西双村。后明成祖朱棣怜而赦之,戍遣登州。芮娘勤持家严教子乐善好施,声名远播。成化年间芮娘去世,美德流传,人更敬之。百姓们把她视为弱小儿童的恩祖,将其奉为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明末始,在芮娘留居过的地方,如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县石岛村等地,都曾立起石婆婆雕像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邳州石婆婆干娘的传说认为,“石婆婆”的原型是中国上古人物姜嫄,她是周朝先祖后稷的母亲后稷教人务农,中国农耕始祖被奉祀为“农神”;而姜嫄则成为老百姓供奉的慈神——“丰谷神”,护佑老百姓“五谷丰登”。


多年来,包括现在上了岁数的四合及附近老百姓来说,在他们的意识里,“石婆婆”就是一尊“慈爱之神”——她护佑小孩子,尤其是那些病弱的小孩。所以来认“石婆婆”做干娘的,多是久治不愈或有疑难杂症的病弱小孩。至于有婚后多年不育的妇女来“石婆婆”前烧香祈愿,多是取了“石”和“拾”的音近,祈望“石婆婆”福佑她尽快“拾”孩子吧!


据现年70岁、被称为李官庄“活史志”的臧宝银讲,“石婆婆”四合村起码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他曾祖父的记忆里,这块“石婆婆”石就一直立在这里。在他的记忆里,几十年前,“石婆婆”东邻河道,河道边是南北数公里的大片芦苇;“石婆婆”西是一条老路,南通运河大榆树街,蜿蜒北向一直到枣庄。“文革”期间“破四旧”,“石婆婆”一度被挖出丢弃,但因为参与丢弃的几家人小孩老是得病,又被移回原址。

据笔者调查,李官庄大多姓氏是自山东迁来。加之邳北苏鲁交界,离邹县本就很近,笔者觉得,李官庄的这尊“石婆婆”的原型更像是有实据可证的明代王氏芮娘

记得小时候好梦游,常在夏天的夜里闭着眼开了门下河扑腾,多少次挨打,多少次居然没被河水淹死,难道是拜了“石婆婆”的佑护?

“石婆婆”,坚如磐石的“婆婆”;“石婆婆”,善良慈爱的“婆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yywx1111 当前离线
版主

查看:6315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