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事 孙兰茂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朦胧的记忆中,村庄田野是寂寥落寞的,父老乡亲是贫穷而又无奈的。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如果把40年前的乡村与今天相比较的话,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来比喻,是非常恰当不过的。
九、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
一九七八年底,农村迎来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人们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改变原有的土地集体经营模式,实行土地农户承包经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挨饿的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科学育种、化肥农药的普及及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免除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一天天的富裕。 村庄建造了水泥路,田野上也是纵横交错而又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村民们的出行再也不是难事。 自行车、电瓶车等代步工具家家都有,很多人家还购置了小轿车。出外旅行,或自驾行,或乘高铁,都是寻常的事。 在住房上,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砖瓦房,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新楼房所取代。原先的那些小草房早已不见了踪影。 在饮食结构上,已经从温饱型向结构合理、营养健康型转变。肥猪肉已不再受人青睐。牛羊肉、海鲜等菜系已进入百姓餐桌。 人们的穿着已分外的光鲜亮丽。妇女们不用再潜心地学习缝补衣裳,缝纫机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衣服穿旧了就买新的,款式不好了,也花钱换新的。 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烧柴发愁,因为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灶或电器灶。以前的柴草都变成了肥料或饲料。 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从前的老土井已变成了平地。人们排队挑着“二罐子”(用泥土烧制的装水的器具)打水成了历史。 先进的电气设备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古稀之年的老人学会了电脑;人人都用上了手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教育制度的改革,推荐上学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正由于这样的改革,我顺利的考上了学,并有了正式的工作。现在实行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上学无需学费,大学招生已比恢复高考初期增加了十几倍。 少年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原来几个村才有一所学校,现在是每一个村都建了学校。 先进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文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农村的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家乡因种植了大面积的银杏树,每年秋收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游客来此参观旅游。 村庄上的人们,休闲时,很多人也到外地旅游。 农村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如同城里人一样,都享受了退休金。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使城乡经济得到了融合发展。亿万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做工,成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很多农民都在城市买房落户,成了新市民。 千百年来,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新时代的今天都实现了。农民们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我们决不会让过去重演,我们只热爱美好的今天并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