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村记忆:岔河集的变迁(谭丰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5-11 08: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5-11 08:30:48 4090 0 看楼主


岔河镇,在江苏省地图上,处在江苏省北端,只显示出一个小小的黑圆点。从字义上理解,岔河处在河流交叉之地。虽然,岔河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每当说起她,就像思念久别的亲人,在我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发源于鲁南地区的西泇河、汶河、宋家沟三条纵向河流在岔河地段交汇,形成了一泓物美水丰的西泇河,西泇河从岔河镇匆匆流过,南下泇口汇入中运河。明代诗人钱廉益在《泇河帆影》一诗中这样描述岔河段泇河景象:“汶泇会合应星文,国计全资运道分。百万储糈趋上庚,十年楼撸驻斜曛。篙声动地喧如沸,帆影侵宵乱似云。”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年泇河的繁华可见一斑,泇河不仅给本地百姓带来了便当的水上交通条件,由于多年洪水的冲积,也使得两岸土地肥沃、宜耕宜牧,沿途衍生了大小不等许多村庄。

自明朝初年,潘、艾、王、洪四个姓氏的家族陆续迁入岔河定居,这里自然成村。

明朝末年,董姓兄弟二人从沂蒙山区徙来,也看中了这块富庶之地,先在西岔河安居下来。二百多年以后,董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繁昌,成为岔河街人口最多的大户人家。清朝中期,董姓一支在泇河东有几百亩良田,为了耕种便利,在泇河东建房成村。这就形成了东岔河和西岔河两个隔河相望的自然村。

(一)喊来的三、八集

现在,鲁南、苏北方圆百里都知道邳州北部有个岔河街,不少人也知道岔河街每10天中逢一、六、三和八4个集。然而,岔河集市兴衰变迁却鲜为人知。出于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对过往历史的好奇,我作了一次追根溯源的走访调查,还原了岔河逢集的这段历史。

据本地白叟口述,明朝末年,农历三和八这两天逢大集,以前并不在岔河街,这个集市是从岔河西二里的普汪村搬迁而来。

普汪是个古老的村落,由于地处南北交通的古道,而成为半途驿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个乡村商贾云集,生意兴隆,逐渐演变为集市。但由于乡村集市是一种自发行为,本地官府疏于办理,兴盛一段时间后,村里民风日渐颓废,滋生了一些地痞流氓,在街市上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欺辱殴打外地买卖人的事时有发生。

一年秋天,连日阴雨挥之不去,田地积水,道路泥泞。一天云开日出,总算盼来了一个好天气,正值普汪逢集。久违的买卖人乘此大好天气开门营业,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叫卖声不停于耳。

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一名乡下卖针头线脑的小贩与本地一名店主因摊位问题发生了争执。本地人仗势欺人,唤来一伙街痞子当场踢翻了小贩的摊位,把摊主打得口鼻流血。赶集围不雅观者闻之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默默看着,无人敢出面相助。

又一个集日下午,岔河村的一名生意人纠集了几名同行,壮起胆子在街市大声吆喝:“各位掌柜,各位庄邻,这个月逢三、八岔河要开集,我们岔河的兄弟爷们欢迎大家去赶集!”这一阵吆喝真起作用,过几天岔河果然开集了。

平日里十里八乡的百姓对普汪这帮街霸恨之入骨,听说离此二里的岔河开集,纷纷把目光投向岔河。普汪街从此渐渐断了人流,一厥不振,沦落为普通的乡村。而岔河街依傍西泇河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条件,又逢起大集,吸引了四方乡民远道而来。直至民国时期,岔河集一直红红火火,成为邳州北部繁华的重要集镇。

( 二)借来的五、十集

现在的岔河小集日是农历的一和六,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岔河的小集是五、十两天。

清同治年间,距岔河仅有二里之遥的西桥头曹家巷每月五和十两天逢集。虽然说是集,二十多米的小巷内生意买卖冷清,仅停留在青菜、五谷上,俗称“青菜集”。

东岔河一名董姓汉子,人称“光蛋”,此人侠肝义胆江湖意气,为人好事,总合计想把曹家巷的小集迁到东岔河去。

一日他来到曹家巷子,掷银置酒,宴请西桥头村几个头面人物。席间称兄道弟、觥筹交错,酒至酣畅,他提出欲借走曹家巷集市到东岔河逢三天。此时,客人脸红耳热,亲如兄弟,对董某人的要求当场慷慨应允。

过几日,曹家巷的小集在东岔河逢了三天。谁料,东岔河依靠便当的水路交通和整洁的环境,五、十两个小集风生水起,人流络绎不停,市场井然有序。集从此在东岔河村落地生根。曹家巷人肠子悔青了,再出面讨要时,已成定局,难以挽回。

上世纪台儿庄大战结束后,敌我双方散落了一些枪支弹药流落民间,一时盗匪跋扈獗,社会动荡不安。每逢集日,东岔河村中的百姓怕引来盗匪,家家户户掩门闭户,五和十小集日渐萧条。由于西岔河在圩里逢集,周围有圩沟护街,四角碉楼护城,加之平日城门紧锁,给本地赶集的乡民增加了安全感。于是,东岔河五和十小集也随机并入西岔河街。从此,岔河街就形成了每逢农历三、八、五、十逢集的规律。

岔河也由村变街,初步形成了集农业、手工业、餐饮、商贸为一体的乡村集市。

(三)调来的一、六小集

农历的五和十小集在岔河街落户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末,近在咫尺的戴庄镇开启农历五和十逢集的大幕。由于两地同为乡村人民公社基层政权驻地,经本地工商部门协商批准,戴庄五和十逢大集,岔河的五和十小集则改为一和六两天。这样就形成了流传至今每十天有一、六、三和八4个逢集日。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一条战备公路(307国道现改为310国道)的修筑,又给岔河的发展注入活力。街市全部南移,街道格局彻底变了。

如今的岔河街,已告别了灰头土脑的妆容,变得街道宽敞,整洁划一,各种楼堂店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夜晚,华灯初上,行人熙熙攘攘,安步在大街小巷,烧烤摊的木炭烟火味夹杂着肉香,弥漫在灯火阑珊处,远处轻快的乐曲伴随着轻盈的舞步,恍如置身喧闹的都市。

有时我在想,这还是儿时所走过的岔河街吗?我完全被眼前的街景陶醉了,岔河,你真的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090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