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坛风流:二哥冯召银是导演(刘夫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5-26 13: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5-26 13:10:40 3466 0 看楼主


二哥1971年参军,当的是文艺兵,78年退伍后回到家乡铁富镇当了文化站站长。因为人忠厚老实、能演会唱、吹打弹拉样样精通,因此,时间不久就被调到文化馆做了辅导老师,一干就是三十年。

那时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除了每月能看上一两次电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平时村里来个说书的、敲杨琴、唱渔鼓什么的利用晚间农闲时摆个场子,吸引村里男女老少广泛参与。要是有个剧团演戏或是杂技团演个杂耍什么的,那更是不得了的文化盛事,大家像过节一样奔走相告:某某地方来剧团演戏了、某某村来杂技团了......表演时真可谓是人山人海,围的水泄不通。尤其是到了冬季或农闲时更是如此。因而,组建乡镇(公社)剧团、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就是各个文化站的首要任务之一。

每年国庆节至春节期间是各乡镇文化站最忙的时候。

首先要筹集经费、物色演员、配套设施、节目选定、角色分配,而后才是排练,更重要的是还要找一个好导演。在一出戏、一台节目乃至整个表演中导演的作用可以说是关键的关键。俗话说“不经厨子手烂酱布气”就是这个道理。

那时文化馆辅导组也就两三个人,全县近40个单位和公社都需要他们去辅导,时间都挤在那一段时间,可想而知他们的时间安排得有多紧。二哥在辅导组可是挑大梁的角色,哪个单位要是能把二哥请到,那本年的表演就算成功了一半,全县汇演拿奖那是安若泰山,表演效果保证是锦上添花。

为了争导演,我们文化站之间弄出了不少的笑话,哄、骗直到“抢,”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导演弄到手就行。记得有个站先请到冯导,正在给排戏。外面来人说有熟人找冯导,冯导出来一看,是另一个站的站长在找他,冯导上前和其打招呼,就被来者连推带擁的抱进车里,一溜烟的跑了......弄的冯导也不好说什么,大家都是排节目,都想让他给辅导一下,实在不行就只好连轴转。所以那一段时间二哥熬的两眼总是红彤彤的。

一九八零年冬,按照文化局参加评奖的节目最好是本站创作的要求,我第一次写了小戏《接婆婆》。我们有幸请到了我们文化馆最好的导演冯导,听说仰慕已久的冯导来给我们排节目,心里甚是激动。我把剧本改了又改,唯恐冯导看不上。其实我那会根本不懂戏剧,写剧本全凭想当然,至于什么起承转合、什么切入点、什么剧情发展、高潮、什么时间该唱、唱词如何写等都一窍不通。所以在见到冯导之前心里总是有些忐忑。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有雾。地上、树上像下了场小雪一样到处都结满了霜。二哥手推自行车,车把上挂了个那时看来较为时髦的提包(大概是在参加市里还是省里文艺汇演发的纪念品)。我们都有些惊讶:这么早啊!您怎么不坐汽车来反倒骑自行车来的?

“坐汽车要等前伺候的耽误事,很长时间没回家了,昨晚顺便回家看看老娘,为了不耽误排练,今早就骑车来了。”二哥轻松的说。

咋一看到二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伟岸和潇洒。瘦瘦的个儿,穿着一件浅咖啡色的风衣,头稍微向前倾着,一条长长的灰色围巾挂在脖子上,瘦长的脸庞始终挂着笑容,显得湿润的嘴唇微张着,一顶带檐的便帽顶部有一根寸把长的小“尾巴”,帽檐和围巾上都沾了一层霜......。

一阵寒暄过后,我们正打算怎么招待这位大名鼎鼎的冯导,这时冯导发话了:“我知道咱们经费紧张,省点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其它菜不要弄,你这有盐豆子有热豆腐就行了。”见到冯导这样随意我们也就顺水推舟的说:“好吧,早酒不喝了,等中午咱再给你接风。”

接着冯导就叫我把剧本拿给他,拿了把二胡,边改剧本边设计唱腔。

不一会一锅白菜炖豆腐就做好了,这时我们客气的问:“冯导还喝两盅不?”

一提酒冯导似乎来了神问:“有酒吗?”

正好我们文化站的孟站长也喜欢喝酒,就说“我这有咱们邹庄的特产——武河大曲。”说着就拎出一大塑料桶散酒问:“喝这个行吗?”

“这个最好。”冯导接过酒闻了闻。我们也一旁打趣又掩饰的调侃:“豆腐就酒越喝越有。”

“是豆腐就酒不如喂狗”冯导接过话茬,把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就这样我们边喝边讨论剧本,待我们吃完饭,剧本的修改轮廓也基本定了下来。冯导征求我的意见:“剧本这样改你看行吗?”

本来我对写剧本就一窍不通,哪有什么意见,连忙说:“冯导,你是专家你说怎么改就怎么改,我没有意见。”

“哈哈......”冯导爽朗的笑了起来说:“我哪是什么专家,就是排戏经验比你们多一些罢了。还有一条就是以后不要喊我冯导冯导的,就喊我二哥就行了。”

“好的二哥。”我们几个盅酒端起一饮而尽,再看二哥盅里还剩一大半就嚷嚷道:“二哥“水路”也留的太深了吧?”

孟站长调侃道:“从运河边来的都能行船喽!”

“嘿嘿咱还得排戏,再说我也不能喝急酒,喝急了耽误事。”二哥略带滑稽的笑道。

就这样初次见到冯导就在这融洽的气氛中相识了。“二哥”的称谓也就顺理成章的叫了下来。

接下来的排练更是叫人笑的肚子疼。那次剧团新招的几个演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没演过戏,排练中每一个动作二哥都要反复的做示范。当时扮演婆婆的小温见到二哥做的示范动作后笑的直不起腰,拍着手说太像了太像了。扮演大儿媳妇的小胡被冯导的示范给笑的眼泪都出来了,然后学着二哥一蹦三尺高,简直把农村那种刁钻、泼妇的形象刻画的鞭辟入里。

经过三天的排练,小戏《接婆婆》基本排出来了。彩排的那天,正巧市和县文化局领导来我们这检查工作,公社领导伴随他们一起不雅观看了彩排并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当晚我们弄了花生米、油炸大虾,盐豆子还有二哥最喜欢吃的豆腐,一共四个小菜喝酒庆祝彩排成功,酒当然还是武河大曲,我们文化站三个人和二哥一直喝到凌晨四点还意犹未尽。当时我们也受二哥的装扮和气质所感染,都仿照二哥的帽子各买了一顶。也是喝了酒的缘故,不知谁提议说这个帽子要是把帽檐去掉就更有文人气质,你看那些大导演哪个不是戴着那样的禿檐帽?

说的好! 咱们都是艺术家!几个人酒后说话都有点飘。说干就干就从二哥开始。老孟一把扯下二哥的帽子,“嗤啦”一声就把帽檐给撕了下来,我们三个也仿照二哥都把帽檐扯掉,然后拿到隔壁老孟的宿舍里用缝纫机缝好......戴上无檐的帽子我们一阵狂欢。

“二哥,你觉得咱这个小戏怎么样?”我心里没底的问。

“表演没问题,汇演嘛——最少也得获二等奖。”二哥胸有成竹。

果然该小戏在全镇巡回表演近百场受到广泛欢迎,县广播电台还专门来我站进行采访录音在全县播放,在县里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对二哥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

此后的许多年,我们每年都要请二哥来给排节目。我也因受二哥的影响,写了不少的剧本,小品、表演唱等文艺作品。其中小戏《接婆婆》、《土地爷相亲》,小品《买鳖》、《再过一把瘾》、《忘忧水》等别离在《小剧本》和《徐州戏剧》上颁发。小品《再过一把瘾》还别离获得全国百优小品大赛青岛经协联谊杯入围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奖三等奖。96年我和二哥还被邀请参加中国戏剧小品高级研讨班的研讨会,和不少全国知名学者一起学习探讨。

二哥不单能导并且能演。凡是有他的角色的节目,只要他一出场,必定引来一片的喝彩。他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给不雅观众带来开心和快乐。他参演的小戏、小品等文艺作品屡屡在省、市获奖。小品《再过一把瘾》经他扮演和演绎,在徐州市表演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誉。说冯导浑身都是戏,他扮演的角色喜的能让人开怀大笑,悲的让人泪如雨下,使人在快乐中得到启迪和升华。

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哥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记得在二哥生病期间,我们去病院看望他。看着他那被病魔熬煎的只剩下皮包骨头的面容和手脚,心里难过极了。可二哥还是那么乐不雅观说:“等我病好了咱还喝(酒)!”

这就是冯导,我们的二哥——冯召银。

(谨以此文纪念二哥冯召银同志逝世十周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46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