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对情侣朋友吃火锅,因为要不要周末去吃草莓,两个人吵了一架。
男生说:“周末咱们去吃草莓吧?”(商量)
女生:“你买点就是了,还用特意去吃?”(疑问和指责)
男生:“废话!自己摘的和买来的能一样吗?”(生气和指责)
女生:“真要命,每次要去看我爸,你就这事那事。”(翻旧账和指责)
说到这里,俩人开始互相攻击,男生起身走人,女生跟我哭诉:“你看,他就是这样,这种人根本没法沟通!”
开心的场合,轻松的话题,最亲近的人,鸡毛蒜皮的小事变成激烈争吵的导火索。不得不说,生活中这样“沟通”,如同家常便饭。
其实,沟通的意义不在于你怎么说,也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怎么反应。
就像这对情侣,从女生第一句话开始,就已经进入指责模式,然后才升级为彼此攻击,没能达成任何沟通目的,还不欢而散。
从心理学萨提亚流派的角度看,人有五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看看你说的话,属于哪一种。
第一种 / 发泄式指责
指责,是最常见的沟通方式,比如“你为什么……”“你每次都……”,是以“我”为中心,用“你怎样”去批评教育对方。
比如老公随地拖鞋这件事,很多妻子会唠叨:“你每次都把鞋子乱扔,我说过多少次了!”
可想而知,听到这样的指责,老公就算不说,反应也会是“我哪有每次都这样?”或者“你喊什么喊?”
其实,妻子的目的是让老公放好鞋子,但指责却掩盖了目的。
当指责出现,对话就失去了“安全感”,说的人越说越气,听的人据理力争,就这样,吵起来了。
所以,指责是一种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它更像一种灌输式的训话,要么一方霸道地控制对方,要么彼此不断升级的争吵。
而且,过多的指责只会伤害关系。
第二种 / 一味讨好
与指责相对的就是讨好,讨好之下,人们常说“都行”,“听你的”,“你说的算”,而背后的潜台词是“你好,我才好”。
讨好是以“他人”为中心,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无限缩小,所以,有讨好模式的人会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情绪里。
我看过这样一件事:两个老同学因为一次聚会重逢,俩人约着周末一起出去玩。
其中一个人猜测另一个人应该喜欢钓鱼,所以主动提议:“不如我们去钓鱼吧!我猜你应该喜欢。”另一个人附和道:“好呀,我很喜欢。”
但一天下来,他们都身心疲惫,因为事实是两个人都讨厌钓鱼。
互相为了照顾对方,而掩盖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一次难得的约会成了两个人的苦苦硬撑。
这就是讨好,它看起来温和,一个人牺牲自己来照顾对方,但在这份失衡的关系里,双方很难真正地走近彼此。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讨好的人心里都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也要好好对我。” 他们有付出,就期待回报。
所以,长久来看,讨好的人会觉得委屈压抑,被讨好的人会觉得歉疚,带着这么多情绪,沟通很难有好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