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桑岁月:邳州火车站——运河边上的火车站(作者:杨洪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6-6 13:36:39 3449 0 看楼主
一座火车站就是一个城市的一张面孔、一扇窗口、一段历史,风景与风景的衔接处。上世纪初20年代初,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响起了火车的轰鸣声。从后,途经运河的火车越来越多,火车成为人们外出常用的交通工具。邳州,这座屹立在运河旁的火车站也成了人们穿越世纪的回忆,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



1920年代刚建成的运河铁桥

先有车站后有镇

徐州以东,水网密布,物产丰饶,是江北的鱼米之乡,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东陇海”。1913年5月,陇海铁路局在徐州设东路工程局,由外籍人领队勘测,负责东段(西起开封、中经徐州、东到海州)的修筑。1916年1月,开徐段正式通车。1920年,徐海段(徐州——海州)采取“直线”方案,由荷兰技术人员主持设计施工,在两地同时开工。该区段虽然地势平坦,但运、沭、沂河流域附近地势低洼,路基桥涵工程较大,采用包工制分九段施工:徐州至运河段间(今邳州)长72公里分为四段,1921年开工,1923年2月1日通车;运河至大浦间长126.3公里分为五段,1923年开工,1925年7月1日通车。因工款不足,徐州以东各站仅建临时房屋,供办公使用。全线有11台机车,其中5台德国造,6台比利时造,皆是小型机车,牵引600吨。

犹如久旱甘霖,艰难延伸的陇海铁路终于修到邳州境内,在运河上架起一座5孔30米半穿式钢桁梁桥,全长105米。车站就建在运河东岸的的渡口荒村,地名为大榆树。顾名思义,村子的南边有一棵大榆树,每年春天,别处的树木还没有发芽,这棵大树就抽出嫩绿的枝丫,葱郁巍然,遮骄阳蔽烈日,撑起一片清凉的世界。京杭大运河自北朝南,蜿蜒曲折,从山东流入江苏后,水流渐深渐宽,形成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之势,在此形成了开阔的视野。设计师灵机一动,将车站定名为“运河站”。火车的开通,使古老的乡村迅速成为水路交通中心,被本地人称为“水旱码头”。1954年邳县人民政府迁此,改称地名为运河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以“运河”命名的镇,车站也随之更名为县名。1992年,邳县撤县建市改为邳州市,站名依旧使用邳县站。2005年3月,再次更名为邳州站。

自从火车站取名运河后,沿着运河河堤一带,形成了邳州最早的商业街,清晨是热闹的早市,有整齐折叠的煎饼,也有来自运河里活蹦乱跳的野鳊,扁而瘦长。城里有了运河小学、运河中学、运河酒家、运河宾馆、运河商场……还有陶行知先生一手创办的运河师范,连当年打鬼子的游击队都叫运河支队。运河之于邳州,就像母亲之于孩童:哺之乳之,养之育之。邳州人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俺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在陇海铁路未修之前,邳州与外界的物资交往主要靠轮船。此地有种生姜的习俗,深秋时忙好田里的庄稼,种好冬麦后,家里的农活就告一段落,这时许多壮年就带着自家种的生姜,从运河码头上船,一路扬帆就去了江南。1930年,徐州——大浦间正式开行客货混合列车1对。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开行至汉口、乌鲁木齐、太原、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地的列车,乘火车旅行成为邳州人的最爱。

台儿庄大战的前线

1938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指挥部由徐州搬到邳州的燕子埠,邳北成为“神经中枢”。台儿庄是火线,这里是前线,禹王山与台儿庄互相呼应。滇60军与南侵日军展开血肉拼杀,其悲凉壮烈比起台儿庄大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从4月26日至5月17日,禹王山每日都经受敌人数千发炮弹擂打,原本126米的山峰被轰去2米,整个山顶变成了一片焦土。滇60军4万将士以阵亡13869人、伤5000多人,减员近半的代价,共歼敌1.2万人,胜利完成阻击南犯日军的艰巨任务,被日本东京大本营称之为“中国铁军”。台赵铁路(从台儿庄至邳州赵墩)是枣台铁路(枣庄至台儿庄)的延伸,全长30.5公里,其中大部分在邳州境内,在抗日战争中功不成没。当时云集前线的各路抗日军人,几乎都是沿台赵铁路奔赴战场的。为便利调遣,台儿庄战役前线孙连仲指挥部一度设在车辐山站,后又前移到燕子埠的韩佛寺,再到杨楼村,与台儿庄隔河相望。蒋介石曾两度通过台赵铁路到前线视察,安插台儿庄作战。著名记者范长江和爱泼斯坦等多国战地记者,也都是沿着台赵铁路到台儿庄战场采访的,荷兰记者伊文思拍摄反映战斗场面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其中有参战部队沿台赵铁路向台儿庄前进的场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提出,“一切为了抗战,一切适应抗战需要”,邳县动委会把全县一万多辆牛马车集中在运河车站附近,负责给中方参战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组织起500副担架,冒着日军的炮火奔向前方,日夜活动在硝烟弥漫的大运河两岸,奋力抢救伤员。青救团还在各交通要道口设立了“战地办事团”、“民众驻军联合办事处”,负责接待过往的中国军队,当向导送茶水传信件递消息,修桥铺路,维持交通秩序,保证军队兵器弹药过河畅通无阻。



强攻运河铁桥

火车站西面不远处就是运河铁桥。桥下有一座淮海战役强攻运河纪念碑,记录了当年惨烈的战斗,100多位勇士倒在了冲锋路上。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驻扎在新安镇(现新沂)地区,接到了向徐州集结的命令,7日夜沿着陇海铁路北侧的陇海公路西撤。伴同黄百韬兵团一道西撤的,还有李延年的第44军及从海州、郯城随撤的绥靖区官僚、地方武装、乡绅和青年学生等民众等近20万人。8日早晨,黄百韬兵团先头部队抵达运河铁桥头,一看傻眼了,本来陇海公路通过运河的一座临时浮桥已被拆除,只有借用陇海铁路桥一条道了。但铁路桥却是“筛眼桥”,桥面枕木间间隔很大,人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机动车根本无法通行,所有重型兵器也只有靠肩扛人抬。而两边的人行道也很窄,所铺木板残缺不全,军民混杂的大部队在运河桥上慢慢腾腾的蠕动。

华野八纵的追击部队越来越近,周围已是枪炮声一片。桥头的难民蜂拥上桥,人多桥窄,个个都争前恐后,踩死踩伤跌下河中者不行胜数。国民党军长周志道见状便命令桥东头军队在铁轨中间架起机枪,向桥上的民众扫射。当时正走在桥面上的是郯城女子师范学校的数百名青年女学生,枪声一响,桥面顿时乱作一团,中弹的女学生惨叫着倒向桥面,未被打死的被后来的大兵碾踏着发出一声声惨叫。9日夜21时,华野23师先头部队69团1营2连赶到运河铁桥东桥头,由于敌军桥头工事坚固,久攻不克,双方对峙达数小时。10日拂晓,华野增援部队赶到。此时,国民党军一辆装弹药的汽车调头准备逃跑时,车上的弹药突然爆炸,火光冲天,亮如白昼,2连兵士乘势发起攻击。桥东的守敌借着火光,见周围都是胳膊绑着白毛巾的解放军兵士,眼见大势已去,便弃桥逃窜。桥西头的守军见桥东已失,连执行炸桥的命令都来不及实施了,慌忙在桥上放几把火,也弃桥西遁。69团立即扑上桥面灭火,清理桥面杂物,补缀破损的桥基,铺设两边人行道上的桥板,大部队迅速通过铁桥,继续向西追击。华野8纵强攻运河铁桥的胜利,为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博得了宝贵的时间,拉开了淮海大捷的序幕。当时新华社以“运河桥头争夺战,围歼黄匪立首功”为题,专题播发了争夺运河大铁桥的英雄事迹。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诞生的著名《淮海战役组歌》,其中就有《抢占运河》。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听了《淮海战役组歌》后,称赞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运河铁桥争夺战结束后,地方政府组织清理战场,掩埋尸体,战场的惨景让所有到场的报答之震撼。本来桥面枕木间形成的宽缝,早已被尸体填平,桥面上的尸体则被踩成了肉泥,桥下的尸体堆顶到了桥梁,桥南河下游拐湾处飘浮的死尸连绵一里多长。后来拍摄战争大片《车轮滚滚》和《淮海战役》时,仍在铁桥旁选景。烟雾弥漫,呼声震天,炮火激起几丈高的水柱,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战争是多么惨烈了。



1970年代的邳县站



1980年代,邳县站铁路公安所民警在车站前留影。

记忆里的场景

陇海铁路桥只通行火车,县城里的人们要过大运河只能靠摆渡的木船。有时遇到恶劣天气,渡口没有渡船,急着过河的乡亲往往向守桥的兵士求救。兵士们会护送乡亲走过长长的运河铁桥,边走边交待注意事项:不要害怕,眼睛向前看,不要往河水里看,脚步踩稳,一步一步地慢些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邳州城区内第一座公路大桥正式开通,两岸的来往才摆脱了轮渡。



1990年代的邳县站

京杭大运河那么长,可是以运河来命名的镇子只有邳州,这是邳州人最引以为豪的。列车进入邳州境内, 80华里的水杉林带伟岸挺拔,碧绿颀秀,被称为“天下水杉第一路”。铁富镇姚庄村的银杏时光隧道,树木交叉成孔,每到金秋时节,“碧云天,黄叶地”、“金满地,银满筐”,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复制的美景。邳州离徐州比来,徐州开车第一个抵达的大站就是邳州。文革期间,物资供应匮乏,父亲经常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带我坐火车到邳州的集市买大米杂粮黄鳝韭黄,简易的站房总是挤满了焦急等车的人。返程时大多数时候是篷车,大家拥挤在一起,钉子似的原地站着,彼此的身体作为依撑,甚至听得见对方的心跳。记得有一次人实在是太多了,棚车根本挤不进去,我们爷俩跑到车尾,坐在守车门口的步梯上。车一开动就像巨大的鼓风机,头发衣衫飘舞起来,巨大的惯力随时将你掀下路基。父亲一手抓栏杆,一手搂着我,两个小时后终于到了徐州站。1979年我结婚的时候父亲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商定在本身家里请厨师办酒席。那段时间的星期天父亲几乎从来没有闲着,有天去淮北濉溪酒厂托老友买来了一箱酒,还有一天半夜里起来坐火车来到邳县站的运河边上,从渔船上买来十几条一斤多重的鲤鱼。一想起邳州火车站,我的眼前就会涌现父亲的身影。时间深处,父亲一步一步向我缓缓走来,直至清晰可感。



邳县站写生(1990年代) 作者 李甘霖

80年代初期运力紧张,有一年春节过后,同事的孩子要去上海华东师大上课。当时管内有一趟连云港始发经徐州到上海的列车,由于客流太大,乘务员到徐州站后卧铺车厢根本不敢开车门,列车长更是不敢露面。我就事先和车上联系好,带着孩子提前坐车到前方的邳县站,找到列车长安排好铺位再随车跟到徐州。此事作为送人上车的范例,很快被传为美谈。

火车站承载着亲朋好友的别离和相聚,记录着太多的喜怒哀乐。近日得知,因为设计的徐连高铁线路刚好穿过邳州火车站站房,为了不影响高铁施工,需要先拆除车站。一座地标的消失,让邳州人泪目。两年后,会有一座全新的邳州站连通四方,形成综合的客运枢纽,承载起新的希望。



1990年代邳县火车站



2010年代的邳州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44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