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园往事:划钩(作者:许广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12-1 13:3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12-1 13:37:53 2428 0 看楼主


划(音huai阳平)钩,一种系挂在一根细长麻绳上的串钩。钩比一般在汪塘里个人钓鱼的钩粗点,长点,用细麻线系在钩绳上,每隔2尺左右系一个钩子,系钩的绳与捕鱼的河道水面宽窄有关,可长可短。划渔时备两个挄绳板。(挄麻绳的约80公分长的两头凹下去的、宽约10公分左右的木板)可用来划(音huai二声)动。操作时,将挂钩的绳两头分别接在两个挄绳板的绳上,将钩绳拉放在没有水草的河塘里,绳子不够就从挄绳板上放一些绳子,绳子多了就挄在挄绳板上。这时水面两边的人一人一次地交换迅速划动绳子,水里的钩线在水底泥上划动,碰到大点的鱼就挂住了。被挂住的鱼在水里窜动,划鱼人马上就感觉到了,一人将钩线拉到岸边,另一人放线,鱼就被捉上岸放在背着的鱼笼子里。用这种方法捉到的鱼多是一斤以上重的鱼,划到鱼和拉动鱼时的感觉令人兴奋者迷。


当时划鱼的人有句深有体会的名言“鱼过千层网,不过一条绳”,是说鱼可以逃脱数以千层的各种渔网的围阻捕捉,但却躲不过只是一条线的划鱼钩。事实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和弟弟一齐划过鱼,往往看到河渠汪塘里的好多大鱼,大家一齐下网捕捉都逮不到,结果被一条划沟捉到了。

划鱼多适合在河渠里和狭长的汪塘里,一般没有水草生长的水面。如果水草多,划钩就拉不动。当然划钩在划动时偶尔也可能划到白鳝、螃蟹之类的稀有鱼类,也有可能划到癞蛤蟆之类水生物,如果不要它,只要两边将钩绳拉紧出离水面,再一松一紧,钩上悬挂物就被抖掉了。

我小时候也常看到,有些划鱼高手在大运河里划鱼。只见两条船在相距几十米的水面上,船上分别有一人划船,另外两人分别站在船舱里划鱼。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宽阔的水面上,鸥鹭惊飞的滩面,在碧波的尽头,两叶小舟在微风中荡漾,划鱼人不紧不慢地划着,不时会看到他们拾钩拿鱼的情况。

记得60年代,我和弟弟在新开挖不久的分洪河里划鱼,因为分洪河和大运河串通,不知什么原因,那一年河里的鲤鱼特别多,我们每人背后都背着一只亚腰竹编的鱼笼子,分别站在河的两岸有节奏地划鱼,走不了几步就有惊喜,大叫又划到鱼了,就停下来拿鱼。一个下午,我们就背上两只快要装满的鱼笼子高兴地走回家。

关于用钩逮鱼,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载:单人钓鱼看就有多种方法。李挺、任洁就曾介绍多种古代的钓鱼方法:  

1. 无钩钓。钩钓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在西安半坡遗址之中曾经出土过骨鱼钩。当然,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也不是最早的钓鱼方法。最早的钓鱼方法应该是无钩钓。即使晩至20世纪40年代,在云南金平地区生活的古聪人妇女,还是采用无钩钓鱼。她们在钓竿上系一条麻绳,绳端系上蚯蚓,一俟鱼儿咬饵,立即甩动鱼竿,将鱼拉出水面,甚至还能准确甩进身旁的竹篓中。这种方法可能是原始的钓鱼方法。后世还盛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谚语,说姜子牙的鱼竿,就是没有钩子的鱼竿。  

2. 直钩钓。在无钩钓之后,可能经历过一个直钩钓的阶段。所谓直钩钓,是一种鱼卡,它用兽骨磨制,成棒形,两端尖利,中间钻孔穿线。鱼儿呑之,会卡于口鳃。鱼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鱼卡、骨鱼钩与无绳钓也共同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来发明瞭铜器铸造,又与上述三种钓鱼方法共存。

3. 铁鱼钩。铁鱼钩出现于春秋时期,到西汉完成大换代。《淮南子》曰:“钓者静之。”《说苑》曰:“必细纶,芳其饵。”《西都赋》曰:“揄文竿,出比目。”说明汉代在钩、线、饵竿等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技艺。

4. 车钓。一般来说,车钓出现于晋代,主要产生于长江流域。先人制一钓车,将长线缠绕于车上,鱼儿上钩膈,用钓车收线取鱼。这种车钓,是线轮的始祖。还有一种筒钓,出现于唐代。它截竹为筒,不系线和钓钩;钓时定置于适当水域,无人看守,隔一定时间收线取鱼。韩偓诗曰:“尽日风扉从自掩,无人筒钓是谁抛?”描写的就是这种筒钓。

5. 拖钓。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钓鱼出现大的飞跃。一是钓具走向完善,《渔樵问答》中将钓具归纳为竿、纶、浮、沉、钩、饵六物,与现在钓鱼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则是可在海上捕获大鱼。北宋地理学家朱或在《萍洲可谈》中描述南海海域的拖钓:渔人用大钩如臂,缚一鸡鹅为饵,俟大鱼呑之;随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风则弃之。取得之鱼不可食,剖腹求所呑小鱼,小鱼一腹不下数十枚(尾)数十斤。

6. 滚钩钓。它在一根竿上附结许多支线,支线再结大量钓钩,通常用于江海底层大鱼。这种钓法创于南宋,盛于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作过记载:“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行也在水底,去地数寸。渔人以小钩近千沉而取之。一钩着身,动而护痛,诸钩皆着。”   

7、饵延绳钓。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进军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了带鱼的诸多习性,栖息中下水层、集群洄游、凶残自食等。据此,渔人截竹为筒缒索,索间横系钓丝,丝数“或百或数十”,丝距“各二尺许”。然后丝上以带鱼尾为饵。“一钓则群带衔尾而升”(郭拍苍《海锚百一録》)。  

8. 手钩钓。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疍人“见大鱼在央穴中,或与之嬉戏,……俟大鱼张口,以长绳系钩,钩其两腮,牵之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2428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