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艾山西电影场,我还记得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邳州人文
2019-12-20 08:43:42 3604 0 看楼主


艾山西电影场

文/王先梅 图/网络

闭上眼睛,打开记忆的大门,让思绪进入,搜索一个点,那个点模糊又久远。顺着时光的隧道进入到儿时,找到一块宽阔的场地,是一个打麦场?还是一个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废地?印象太模糊了,记不起。似乎场地西边是大路,而且是那个时代,周围乡镇上绝无仅有的柏油乡村路。靠东边有一户乡村小院,门前有一棵大柳树,每年春末夏初,好多孩子都到树下用小铲子挖知了龟。挖着挖着,不知谁一嗓子“今晚有电影!”随即那些孩子会在三秒钟的愣神之后,再如饿虎扑食的速度,扑到场子中央,用小铲子在地上圈出一小块全家人坐小凳子看电影的地盘儿。


那时候,经常有电影下乡,这块空地宽阔,自然是村里放电影的最好位置。每次有电影,我们就会早早吃过晚饭,我大哥扛着一条长凳子,带着我们兄妹,先跑到场地选一块最佳位置,父母收拾好家务过来找我们。那个信息闭塞,文化、文艺活动匮乏的年代,下乡电影是农村人唯一的娱乐活动,也是唯一看外面世界的眼睛,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每个月屈指可数的那几场电影,对于村民来说就像是全村的一场喜事。各家各户呼朋引伴、拖儿带女好不热闹。那时候的我,似乎还看不懂电影,经常是坐在父亲或是母亲腿上就睡着了。重要的似乎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赶大集一样的热闹气氛。那是平淡而又苦涩的日子里的一碗加了点甜的开水,是阴冷冬天的一条跳跃的太阳光线。

那一年, 我们村子起了集市,柏油路成了街道,这片空地被建成了真正的露天电影院,那户人家搬到了别处盖了新房子。电影院南墙中间高出一个大方块,涂上白色墙壁,就是电影屏幕,屏幕下方是一个大舞台,记得那时候经常有戏班子在那里唱戏。场地成后高前低的地势,座位是一排排的水泥墩子,一个个,一排排,都被标上几排、几座的号码。场地最后边一个小平房,那是放映室。电影场大门两旁有两个高大的门墩,像电影里高大的罗汉般的威严,又如卫士般的忠诚,用力支撑着两扇厚重的大铁门,守护着这里的日日夜夜。 门北旁三间小房子是售票房。小时候,我没有零花钱买电影票,邻居家姐姐家里稍微宽裕点,偶尔能跟她父母要到一张电影票的钱,我就经常跟着她混进去,电影场里的工作人员经常在电影放一半时查票,所以,做贼心虚,我前半场始终是心神不安的,电影里放的什么根本看不心里去。邻居姐姐鼓励我说“你只管大大方方地看电影,别去东张西望地看检查人员,他们就不会怀疑你了。”果然也好使,他们只是捡着可疑人员抽查,不知是他们看我是小孩故意放过去,还是真的被我的镇静骗过去的,反正没有被捉住过,呵呵! 有时,有一些教育片或是科技、爱国片,村部会挨家挨户发电影票,让大家都去看。有时一晚上都能放两场甚至三场。为了等一场电影,人们不惜等到下半夜。 时光的隧道里往后退一点点,农村诞生一个新名词叫电视,“电视”的到来,恰如汉宫突然飞来的赵飞燕,这只燕子一飞入宫中就轻而易举地取代了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班婕妤。这电影场也从此慢慢落寞如过了夏天的团扇了——被冷落,被闲置最后被改造成两排民居,仅剩下一侧大门墩和那三间售票的小房子。后来售票的小房子也被改成了街道门面房,“艾山西电影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记忆。 前年,街道上说是村容治理,那两间已经又老又旧的小房子被一辆推土机推成一片废墟,曾经那个罗汉一样的门墩也变成残垣断壁——如一个摔倒在路边的苟延残喘的古稀老人,带着哀伤依依不舍得告别着曾经的那些过往。跳出时光隧道,回到现实,偶尔路过曾经的电影场门口,有人在那块被推到的废墟上建起了两层小楼,从此,代表着艾山西村里一个时代的热闹和繁华,就仅仅只剩下了那个时代人的回忆。时代的洪流永远坚持着奔流不息的气势,不断的造就着新的鼎盛和繁华的同时,也不断的抛弃追不上洪流的步子。那些追不上时代的步伐望着时代急匆匆的背影,会愈发疲惫、落寞,最后可能又会被一股追上来的新的浪潮无情的吞噬。不禁叹息,会不会有那么一天,“艾山西电影场”这个场景,随着那个时代人的渐渐远去、消失,而不会被后来任何人知道或是想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邳州人文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查看:3604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