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故事:包家打响场吃响面,为何小尼姑成了郡马娘( 顾勤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19-12-26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19-12-26 09:44:18 5322 0 看楼主


“南陈北耿,上下两黄,包史二家,米烂陈仓。”这是描写居住在岠山东麓较早的几大富豪之家。如今,除包耿二姓外,其余几大家尚有后裔,且支繁丁盛。这包家居于何处?凡住岠山东的人都知这十三家庄北有座包小桥,这桥儿之南便是老包家的住地。清代中期包家是个大户,家有良田百顷,骡马成行,家丁、佣人无数。这包家大公子整日飞鹰走狗,花天酒地,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天,包公子见长工们正牵着骡马绕圈打场。骡马力大,拉着碌轴飞跑,鸾铃叮咚作响,觉得好玩。于是便突发奇想,命令长工、家丁将场地掏空,栽上木桩,放上木板,让骡马拉着碌石在上打场。


踏踏、咚咚、叮铃之声似鼓点,如鸣泉,直乐得包公子前俯后仰,哈哈大笑不止。常言道饱暖思淫欲。一天,这包公子见一女佣人持杖俯案杆面条,头点乳颤。觉得好玩,随又突发奇想:上天打响场,今天我要吃响面。于是挑来数名美女,赤裸上身,乳头系上铃铛,脖子上套上铃铛让她们为其杆面,自己则一旁品茶,欣赏。包公子作恶之事传扬出去,徐州府府台闻听大怒,亲率兵丁前来抄斩。而今包家虽人去财空,可这打响场、吃响面之事却流传至今。

育婴堂明朝年间,岠山南坡下有座育婴堂,传说这育婴堂原叫积善庵。要问为什么改名,这里还有一段佳话。成化年间,这积善庵里住着师徒两个尼姑。老尼智静年逾花甲,小尼慧铭正值妙龄。这小尼原本一大家之女,姓徐名玉贞。玉贞十五岁那年突染顽疾,遍求名医良药皆不见效,于九死一生之际,请来卦师卜了一卦,卦日:唯舍尼庵,方保一命,十五出家,三十而还。”无奈,父母将其舍入积善庵。说来也真灵验,玉贞自入庵后在智静精心调理照顾下,不过月余顽疾已除,且肤润体健,出落得仙女一般,世人赞之为沙门之花。

一天早晨,慧铭照顾好师傅诵经礼佛功课,便去庵前河边打水。正欲落桶下河,忽听上游传来阵阵婴儿啼哭之声。她寻声望去,只见漩窝之中一细腰大葫芦托起一颗小脑袋,漂漂悠悠直奔自己而来。慧铭连忙丢下水桶,捞起一看,乃一眉目清秀、鼻直口方的男婴,看上去不过六个月大小。这是何人如此狠心丢弃婴儿?是养不起还是私生?慧铭百思不得其解。再细看那婴儿,只见脖子上有根带子,带子上面有字。连忙取开细看,上面写着:“此婴陶化,彭城人,父景亮,成化六年进士,为官京口,母郁梅娘。于昨日,其父携妻、子自古彭黄河码头乘船南下赴任。不意途中船贼马二杀其父,欲霸其母,冒名前往京口上任,为避辱,母子于庚寅年癸未月丁丑日子时投水。若苍天保佑,化儿得救,恳求收养,盼供求学读书,待其成人,不忘杀父害母之仇。梅娘草书。”慧铭看罢,连喊:“阿弥陀佛,人如此之小,竟成了孤儿,贼人实在该死。”说罢连忙把婴儿抱起揣入怀中,用长衫遮盖严实。千叮嘱.万叮咛:“好孩儿,千万别哭,你若哭出声来。遇到村人我将如何面对那些闲言碎语。这一着果然很灵,那婴儿紧贴慧铭胸口,不哭不闹。慧铭一溜小跑回到庵中,将此事报于师傅智静。智静闻听道:“善哉!善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慧铭哪!你做了件大好事。”

慧铭为难道:“师傅,此虽为善事,但人言可畏,你我皆是出家之人,你老年过花甲而我乃年龄二八,若庵中传出婴儿啼哭,路人闻之,我将如何解释。”智静听罢,沉思半晌道:“说得有理,这事须从长计议,我想:“不如对外言讲,本庵新收一女婴为徒,法号聪化。有我作主,脚正不怕鞋歪,随他们如何讲去。”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再说老尼智静年过六十,身体长期欠佳,这哺育婴儿之事全落在慧铭肩上。尚在哺乳期内的婴儿,何以吃惯那粥汤米面。眼见天天消瘦,慧铭心急如焚。无奈之下,想起了化奶(找奶吃)。就这样抱着婴儿东家找一口,西家要一口。

不到两月直把个陶化吃得白白胖胖。眼见陶化一天天长大,到了读书年龄。何处求学,这男童女扮,万一露出了马脚,岂不坏了清规戒律,招来是非。思前想后,这陶化不可出庵求学。于是慧铭找来旧书,劳作之余教起陶化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月前灯下已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学》、《孟子》、《论语》、乃至《古文》、《诗经》、《史记》统统教了一遍。那陶化聪明过人,出口成章,过目成诵,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在陶化一十五岁那年大考,慧铭为其筹措好路银,改换了装束令他前往省城应试。试毕,陶化中举并前往京城参加会考、殿试。放榜之后,陶化得中一等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被皇上招为郡马(皇帝的干女婿)。一天,皇上家宴,郡主银屏,郡马陶化与皇上同席。

当皇上问及郡马家乡、父母时,陶化眼含热泪如实回禀。皇上闻听,深为慧铭之举而感动。随口赞道:“空门之人,如此为善,救助孤婴,养育成才,实乃国之幸也。汝等要饮水思源,养育之恩,山高水深。常言道: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对。朕准假三月,明日你们便启程前往岠山积善庵拜望慧铭。传寡人旨意:令她还俗,封为恭人(古代妇女三品封诰称谓)。接回郡马府,你等以恩母称待,好好孝敬,以扬我国中尊老爱幼之美德。至于船贼马二为谋官,杀人夺妻,祸国殃民,当千刀万剐,方平民愤。诏令大理寺速派人前往京口将其缉拿归案,从严惩处。”

第二天一大早,郡马、郡主谨遵皇命,率队启程不日来到岠山。进庵宣读了圣谕,拜过了恩母慧铭及老尼智静,后随恩母挨家逐户拜望当年为其施乳的大娘、婶子们,每家赠银三錠,以表谢意。现为探花的陶化深感山民子女入学之难,出银一千两在庵前建塾馆一所,另出银一千两重修积善庵,安顿好老尼智静。事毕,便携恩母玉贞返回京城。此事感动了周边百姓。故将积善庵改名为育婴堂。并在门旁镌刻了一幅对联:

功德广无限,除暴安良,万象顶礼乐土;

慈悲救世人,济困扶危,众生膜拜灵山。

山民还根据这个故事情节,编出一段富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流传久远:山高水远清流长,尼姑师徒守禅堂。收养孤婴功无量,当朝中个探花郎。积善庵改名育婴堂,小尼姑成了郡马娘。一年四季南风起,吹得好事传四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532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