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药补肾杠杠好,但是四种人不能服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强绝商爸摇 发表于 2019-12-26 11:2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强绝商爸摇
2019-12-26 11:26:51 3097 0 看楼主
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

大家熟知的六味地黄丸乃是北宋第一儿科专家钱乙创的方子,但此方并非他原创,而是源于《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但此金匮肾气丸并非现在各个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现在药厂生产的是在原来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车前子、牛膝两味药,实际上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济生肾气丸。而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论述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也就组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哪些病症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




一是慢性疲劳患者,比较符合肝肾阴虚的病症,推荐服用六味地黄丸两周到一个月;二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几个月到半年时间,有时候还需要配合其他的药品进行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是比较有帮助的;三是一些肝肾阴虚早期表现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比如失眠人群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




 具体来说,经常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眩晕耳鸣、头痛面赤、咽干口渴、小便多、疲倦乏力、浮肿、虚火牙痛、牙龈充血等症状的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一般都会有效,而那些肾阳虚者则不适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这类病症,只要符合肝肾阴虚的症候,都可以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来食用六味地黄丸。但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以后再服用,避免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的伤害。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更不宜自医自治,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决定用药和用量。

六味地黄丸最佳服用时间

  六味地黄丸最好在饭前30-60分钟吃,以便药物成分能直接与胃黏膜接触,避免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而且,由于六味地黄丸属于滋阴补肾的药物,服药期间最好别吃辣椒、花椒等燥热辛辣的食物,清淡饮食才有利于提高药效。


  另外,六味地黄丸服用剂量、次数、时间,也应因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如更年期综合征要用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建议先用半个月;若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另外,长期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会阻碍脾胃运化,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加一些消化类药物。

哪些人服用六味地黄丸等于雪上加霜?

 大家也许并不知道,六味地黄丸的特点是“三补三泻”,并非纯补药,是补泻兼施的处方,更适合肾阴虚的人。判断是不是阴虚,先看舌头,如舌质红、经常口干舌燥;再看脉搏,是否脉细且跳得快;最后,是否常有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失眠、头晕、腰膝酸软的症状。







  对于健康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若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可能会“雪上加霜”;


  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强,服用更要谨慎。间断吃影响不大,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不可了。年轻人或有肝脾湿热、肺热者,服用后会加重湿热,可能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即使适合吃,也应戒烟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另外,六味地黄丸不利于解表散邪,感冒时最好别吃。脾胃虚弱、大便稀、消化不良者也应慎服。




切记感冒期间最好暂停服用

  一般来说,处于外感(感冒)阶段的人,即使属于肾阴虚,平时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市民最好也要暂停服用。主要是处于外感阶段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散邪,突出在一个“散”字上,而六味地黄丸是数以补益滋腻的药物,以“收”为主,因此两种药物作用的方向是反方向的,一般建议暂停,等外感表症状解除了再服用。如果感冒时候服用,则两个原理相撞,得不偿失。


  还需要注意的是,六味地黄丸不能与利福平(一种广谱抗菌药)同服,因为其中含有山萸肉,味酸,可析出大量有机酸,同用会增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强绝商爸摇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09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