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如你穿越到了南宋,下面名将5选1,你会带哪位军事家跟你北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Y890 发表于 2020-5-2 09:5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XY890
2020-5-2 09:51:15 3317 0 看楼主
假如你穿越到了南宋,下面名将5选1,你会带哪位名将跟你北伐?

第一位、陈庆之

陈庆之出身庶族,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用兵灵活。陈庆之指挥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士气,善于把握战机,善于打运动战。陈庆之不但在战场上注重士气的作用,在平时也注意士气的积累。在荥阳之战中,陈庆之的演讲让梁军将士没有了任何顾虑,于是梁军在陈庆之指挥下"相率攻城",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当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用兵如神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虽然饱读兵书,仍然非常欣赏、佩服陈庆之。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对《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在传记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第二位、王明阳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陈庆之非勇猛盖世,这点不得不承认!但历史上非勇猛盖世的人也能御兵御将啊!最出名的莫非是明朝第一神人王阳明了!宁王开始反叛时全军东进进去南京,结果王大师短时间内纠集几万流氓加土匪部队攻占宁王老窝南昌!宁王带着自己土匪加流氓部队和王阳明的土匪加流氓部队在鄱阳湖决战!结果宁王军心瓦解,别王阳明活捉!陈庆之呢!面对的是北魏正规部队和尔朱荣骁勇的羯胡骑兵!虽然北魏经历了河阴之朝!王公大臣人心惶惶!到战斗力应该还是很强。



第三位、王猛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1月,王猛率军三万伐燕,兵至洛阳,王猛陈述利害,争取到守城将领慕容筑的投降,然后在石门、新乐等地大破燕军,因粮草供应不上而退回。同年四月,王猛又率军六万伐燕。苻坚亲自至灞上,赐尚方宝剑,委以全权。秦军直逼壶关,燕主调集三十万大军迎战,但由于王猛出兵迅速,燕军未至,王猛已拿下壶关,附近郡县相继归降。燕军闻讯,至潞川而停。王猛留部分军队守壶关,亲率精兵攻晋阳。晋阳城高而沟深,王猛命士卒挖地道潜入城中,一举夺下晋阳城,随后返回潞川攻击燕军主力。燕军主将慕容评认为秦孤军深入,难于持久,因此,采用坚守营垒,闭门不战,拖垮敌人的战术。王猛查明敌将之意图后,命令一将率兵五千,绕至燕军阵后,袭击燕军辎重。燕军无备,遭此突然袭击,慌乱不知所措,只好弃营而逃,秦军乘乱尽烧其辎重,迫使慕容评与秦军决战。



决战开始后,邓羌捧起酒坛子“咕嘟咕嘟“大喝了一顿,然后跃马横枪,与猛将徐成、张蚝等直扑敌阵,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战到中午,燕军大败,损失五万余人。王猛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又歼灭敌军十万余人。慕容评单人匹马逃回邺城,残军四散逃尽。王猛在邺城围困敌人,听说苻坚亲率援军来到安阳,王猛秘密潜入安阳与苻坚相见,并告诉苻坚京都需要其坐镇,稍有不利,后悔莫及。苻坚听从王猛劝告,遂回京都。王猛急攻邺城,经过奋力激战,终于攻下邺城,消灭了前燕。灭前燕之后,苻坚调王猛回长安委以丞相之职并都督中外诸军事。



第四位、谢安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第五位、于谦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XY890 当前离线
黄金会员

查看:3317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