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日三枣,红颜不老”!红枣怎么吃最养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好合好散 发表于 2020-5-12 13:4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好合好散
2020-5-12 13:49:27 4106 0 看楼主


“一日三枣,长生不老“这是赞美吃枣的好处。人人都怕老,特别是女人,那么,怎样才能青春永驻呢?其中一条经验是:坚持每天吃上三个枣子。

鲜枣维生素含量更丰富;但是它有时令性,不能常买到,而且多吃可能伤害消化功能。干枣虽然维生素含量下降,但铁含量升高,而且其营养更易吸收,更适合食疗。

一、红枣泡水,养肝排毒




实验证明,每天给肝功能差的人喝大枣水,持续1周能增加人体血清蛋白,从而达到保肝排毒的功效。

红枣的一个冲泡细节决定着它功效的高低。红枣果皮坚韧不好消化,如果整颗冲泡,很难将其有效成分完全溶出,因此最好将其掰开再冲泡。

还要注意的是,新鲜的红枣不宜冲泡或煎煮。这是因为它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用热水煮泡会严重破坏维C。

二、红枣泡茶,补气护嗓




红枣炒黑后泡茶喝,可治疗胃寒、胃痛。

如果再放入桂圆,就是补血补气茶了,适合教师、营业员等使用嗓子频率较高的人。

三、红枣熬汤,止咳润肺




唐代盂诜所著《必效方》中记载了将红枣、银耳和冰糖一起煮汤,可止咳润肺。

材料:银耳:20克(大约半朵),红枣:20颗,冰糖:60克(可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减分量)

做法:把银耳放在清水中发开,摘去蒂头,撕成小块,与红枣、冰糖一起放到锅里,加水6碗,大火煮开后,改用文火再煮半个小时,即可熄火。

四、红枣煮蛋,补血养颜




用红枣加桂圆煲红糖水,到枣烂桂圆绵时,打只鸡蛋;继续用小火焐熟鸡蛋。

红枣、桂圆和红糖都有补血的功效,煮出的鸡蛋很滋补。

五、红枣熬粥,安神助眠




中医上讲,女性有躁郁不安、心神不宁等症状。

可用适量百合、莲子搭配红枣调理。

若与小米同煮,可更好地发挥红枣安神的效用。

六、红枣泡酒,血管通畅




红枣在浸泡过程中,富含营养的有机物更容易在酒中溶出。对保持血管通畅有一定效果。

红枣对女人的五大好处




1

红枣有补脾、养血、安神作用

晚饭后用红枣加水煎汁服用即可:或者与百合煮粥:临睡前喝汤吃枣,都能加快入睡。

用鲜红枣1000克,洗净去核取肉捣烂,加适量水用文火煎,过滤取汁,混入500克蜂蜜,于火上调匀取成枣膏,装瓶备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连续服完,可防治失眠。




2

驻颜祛斑、健美丰肌

红枣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适量。将红枣冲洗干净,用清水浸泡约2小时后捞出,剔去枣核。黑木耳用清水泡发,摘洗干净。把红枣、黑木耳放入汤盆内,加入适量清水、冰糖,上笼蒸约1小时即成。

每日早、晚餐后各服一次,可以补虚养血。适用于血虚面色苍白、心慌心惊及贫血者食用。

无病者食之,可起到养血强壮的保健作用。经常服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并用于治疗面部黑斑、形瘦。

注意湿痰及积滞者不宜多食。




3

补血调经,润肠通便的功能

当归15克、红枣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先将当归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浓汁100克,去渣取汁,与粳米、红枣和白糖一同加水适量,煮至粥成。

每日早晚温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此粥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血虚头痛、眩晕及便秘等症。




4

止咳、补五脏、疗虚损的作用

红枣50克、水发黑木耳100克、白糖适量。将水发木耳去杂质洗净,切成小块。红枣去核,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至红枣、木耳烂熟,放入白糖调味即可食用。

据本草记载,红枣具有润肺健脾、止咳、补五脏、疗虚损的作用,配以滋补强身的黑木耳,其补益、滋养、活血、养容的作用增强。常食能使面色红润、青春焕发,此汤尤益于女性。




5

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

生姜500克、红枣250克、盐100克、甘草150克、丁香25克、沉香25克。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每次15--25克,清晨煎服或泡水代茶饮,每日数次。

此茶具有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功效,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好合好散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10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