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的遗物手电筒:那是父亲一生拥有的唯一电器(作者 马其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6-6 13:55:43 3901 1 看楼主
?



打小我就看见父亲有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那时候,左亲右邻,有手电筒的很稀罕,更没有其他家用电器。

记得有一句歇后语在大人中流传:“晁代银电灯——刺刺的!”因为没有照明电,人们把手电筒说成电灯,把刺眼的亮光形容为“刺刺的”。“刺刺的”还被引申为“强的”、“厉害的”、“棒棒的”意思。晁代银是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早期的大队干部,他晚间下队常常带着手电筒。

夜间照明,人们用的最多的是豆油灯。小黑碗里倒入少许豆油,长棉条浸入油中,再把搭在碗沿的棉条头点上火,就可照明。那棉条叫灯捻子。形容豆油灯效果最恰当的词语莫过于灯亮如豆。我们家有时候会用自留地出产的大豆换一些豆油,点灯用的豆油比吃的多。煤油灯,老人们称作洋油灯,比豆油灯先进,可是煤油按计划供应,很难买。我们家的煤油灯是墨水瓶加小铁架子,铁架子由二三指长的细铁管和如墨水瓶盖大小的圆铁片组成,火纸卷成的灯捻子穿过细铁管。母亲还会把漏出铁管的灯捻子有意剪短一点,目的是火焰小,省油。点灯最多的是母亲,她要早起烙煎饼。我上学时基本上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乘母亲纳鞋底时凑着亮光写会儿字。

再先进一点的家用照明灯是马灯和罩灯。记得父亲也买过一次马灯,但是用的极少,主要是太费油。罩灯,我上大学以后买过,放假时在家里看书用,同样是煤油灯,加个玻璃罩,一下子亮了许多。1980年,我结婚时,爱人的嫁妆就有罩灯。那时,农村人结婚,娘家陪嫁品,罩灯是作为小八件之一的。能陪嫁小八件的,一定是富裕人家。




可能是为了更方便更节约吧,父亲用手电筒代替了豆油灯、煤油灯和马灯。手电筒是两节一号电池的。电筒壳、电池、灯泡,供销社百货柜有卖,不记得多少钱了,反正当时应该很贵,半个月的工分钱应该不够买一把手电筒。手电筒是父亲的宝贝,晚上他会一直拿在手上,察看家里的猪圈、草垛子、自留地的庄稼和驱赶屋里的老鼠。遇到刮风下雨,夜里,他的手电筒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

父亲有时会把家里的布票拿到县城买,也有时贩卖鸡蛋去县城,都是走几十里夜路,天亮就要赶到。手电筒成了他走夜路的重要帮手。

有一段时间,我注意到父亲没有用手电筒。母亲说,那是手电筒不小心被摔坏了,前面的玻璃碎成几块。买新灯泡换上,也不亮,只有拿去街上花钱修理。我看到有时候父亲把一个五分钱硬币放在后盖里面,那样就可以解决接触不良的问题。干电池容量小,放新电池时,手电筒特别亮,真是刺刺的,过不几天就变暗了。因为舍不得花钱,常常用到一点亮光也没有时,才肯换新电池。不是农忙,不是要去赶集,就直接不换电池了。

1973年秋天,我上高中。真正学文化的时间不多,学工学农却天天很忙。学工就是去附近的岠山采石场,自己打眼放炮撬石头,自己拉回学校,然后去学校西边的窑厂脱砖坯、烧窑,自己拉回学校,自己磊学校院墙。因为我家在学校附近,老师安排我找平板车。生产队的平板车只有两三辆,白天根本不闲着。我只能夜里偷偷地拉走,上山拉一两趟石头,再还给生产队。下半夜出发,天很黑。我就悄悄地把父亲的手电筒拿着照路和照着亮光装车。父亲对我很支持。

2005年,父亲因病去世。他的遗物中还有这把手电筒。前面的玻璃碎成两三块,反光镜已经变黑,外壳也被磨得发黄。那是父亲一生拥有的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它陪了父亲好几十年。

看看现在,很多人家都有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现代化的,高档次的,驰名品牌的,应有尽有。我家的家用电器,认真数起来,一百件也不止。比起父母亲那个时代,我们的生活还不是天翻地覆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大丕邑 发表于 2020-6-7 06:36: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大丕邑
2020-6-7 06:36:37 看楼主
作者是不是原土山高中的副校长马老师?马老师物理课讲的特别棒!祝马老师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901 | 回复:1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