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代大师命运的巨变 读来泪流满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6-16 16: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6-16 16:23:20 3611 0 看楼主


穆旦,中国最好的诗人、翻译家。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读他的译作,每每如朝圣般虔诚。

穆旦原名查良铮,出身浙江海宁查氏家族,为江南名门望族,清康熙帝南巡时曾赐联“唐宋以来巨族”,家道中兴几百年不衰。

穆旦与名满天下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叔伯兄弟。




只是后来,穆旦自美国回到大陆,这位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却下场凄惨;

金庸自大陆迁香港,成为名满天下的金大侠,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现在)还活跃在陆港两地。

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1937年抗战爆发,穆旦由北京到长沙,又从长沙向昆明转移。

这次大迁徙,穆旦跟随闻一多、曾昭抡等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徒步3000里,到达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路上,穆旦带一本小型英汉词典,边行军,边背单词。

背一篇,撕一页,至昆明,一本词典所剩无几。

这一路行走,为其今后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硬朗的基础。

冥冥之中,也为他在几年后能活着走出野人山做了一定的经验和体能上的准备。

1940年,穆旦自外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遇到了人生一个重大转折,他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中国入缅远征军,在杜聿明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与日军作战。

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对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穆旦极少向人提及。

只向自己的老师吴宓和几位好友偶尔述过。

吴宓日记中有“铮述从军的见闻经历之详情,惊心动魄,可歌可泣”之语。

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穆旦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在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用中国远征军将士们的鲜血和泪水凝成了一曲凄婉哀绝的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这是神一样的诗篇,这是神一样的悲悯。

生命的无奈,时光的无情,自然的残酷,意象之恐怖,心志之恍惚,全是血泪凝结,震人心魄。

相比屈子江边行吟,悲叹时运之不济,穆旦的诗更让我从灵魂深处对命运敬畏,对生命珍重。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1952年,穆旦与夫人周与良先后收到了台湾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聘请书,但夫妇二人还是决定回归大陆,去完成他们对祖国的贡献。

1953年5月,二人分别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和生物系副教授。他们凄惨悲凉的后半生从此开始了。

穆旦被批判的罪名起初由国民党远征军“伪军官”和“蒋匪帮的英文翻译”晋升为“双重反革命分子”,继而又被晋升为“美国特务”

1958年底,反右时期,穆旦受了“阳谋”的暗算,被“引蛇出洞”,结果被天津中级人民法院以“历史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处以三年劳动改造。

1962年,被解除管制,每天打扫厕所和澡堂,结果,其传奇般的生命再度迸发。白天从事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思想汇报后,晚上回家就开始偷偷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诗歌《唐.璜》。

1965年底,译完初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文革已开始横扫中国大地。期间,穆旦夫妇被几关几放,屡遭批斗。

1977年,穆旦心脏病发作而含冤去世,时年59岁。

死前,诗人写出了新诗《冥想》,道出了自己一生的感悟:

……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诗人是社会的梦想家,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穆旦也许是上帝派下来到人间的传道者,一生都在向人们传播着善良、爱心和梦想。诗人死去,梦想黯淡。

他有一个充满传奇的前半生,更有一个凄惨悲凉的后半生。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殉道者的真诚。

政治运动,写满了多少知识分子阴阳两隔的悲欢。友爱和善良被狂风席卷,这块大地充斥着罪恶和谎言。

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或远渡重洋,或放弃更好的选择,再回归中原。

《南渡北归》真实地记录了像穆旦一样,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的何去何从,以及他们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命运的遭遇和剧变。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欲知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可一读《南渡北归》这套一代大师们群体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这套书,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点击“看一看”,可以购买这套正版图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361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