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桔子的味道,是我的“父亲的背影”| 陈桂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发表于 2020-6-20 19:3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往事平不如烟
2020-6-20 19:34:23 4679 0 看楼主


那一年(1963年),我九岁。父亲从窑湾中学调到另一所中学去了,因新单位住房还没落实好,我们全家暂时仍留在窑湾。

父亲原是省交通厅教育科干训班的教师。1955年响应江苏省委支援苏北的号召,毅然从南京来到新沂中学教书。后来调到窑湾中学。我五岁那年,我们全家迁来窑湾。窑湾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的交汇处,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我们家所住的三圣庙是一个大杂院,在河堰下面,距窑湾轮船码头不足五十米。当时院内除了住有窑湾中学的教师还有其他单位的职工,总共七八户人家。自从父亲调走后,我们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见到邻居家的孩子每天和爸妈在一起撒娇嬉闹,我和弟弟心里非常羡慕,也很难受,愈加想念父亲。父亲不是每星期都回来,有时几个星期回来一趟,没有规律。“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爸爸新去的学校远吗?要坐多久轮船?还坐火车吗?”我和弟弟常常缠着妈妈问。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我就和弟弟到运河大堤上玩。宽阔的大运河烟波浩渺,碧水连天。十几里外的河对面有座山,天晴的时候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山的轮廓,朦朦胧胧。小时候从没见过山的我感到非常神秘。我儿时对家的记忆就是:河的那面有座山。那时候,我常常望着远山发呆,想着爸爸肯定去了山的那边,离这好远好远。夕阳西下,望着通向天际的大运河,我和弟弟数着河中过往的船只,眼巴巴看着一次次地航班停靠码头,盼望父亲的身影能从下船的人流中出现。尽管我知道父亲不可能每个星期六都能回来,但我仍抱有幻想。每天都希望时间过快点,星期六早点到来。

听妈妈说父亲这星期六回来,我们高兴极了。下午放学后我带着弟弟早早地来到码头,坐在石阶上,等着父亲的班船到来。我脑子里在幻想着父亲这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吃的?想着上次父亲带来的牛奶饼干,又香又甜又脆,似乎嘴里还留有乳香,垂涎欲滴。我和弟弟凝望着河湾的尽头,期盼着轮船早点出现,真是望眼欲穿啊!随着水天交际处的一个小黑点一点点变大,轮船的轮廓逐渐清晰,继而传来了轮船的汽笛声,“船来了!”“船来了!” 我们欢呼雀跃,那心情别提多激动了!船停靠码头了,下客了,我们在人流中寻找,直到最后一个人下船,也没见到父亲。我和弟弟非常失望,沮丧。弟弟哭的很伤心,久久不愿离开码头。妈妈拉着弟弟的手,安慰我们说:“咱们回家吧,爸爸可能因工作忙,这星期有事回不来,下星期一定会回来的”。那时候通信不方便,电话也不好打。就这样,我和弟弟又从头开始,一天天地数着日子过。

漫长的一个星期真难熬。又到星期六,妈妈早早地做好饭,烧了条鱼,做了几样菜。我们又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码头接父亲。在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中,船来了。在下船的人流中,我们老远就看见了父亲,他又瘦了许多,清瘦的脸上挂满笑容,他在向我们招手。我和弟弟急忙从人群里钻过去,奔向父亲。父亲抱着弟弟,拉着我的手,此时的我感到特幸福!回到家里,父亲说:“你们猜猜我这次给你们带什么好东西?”说着从包里拿出两个圆圆的黄色的比苹果小的东西,我们从来没见过。我问父亲这是什么,能吃吗?爸爸告诉我们,这是桔子,它生长在南方,我们北方很少。我是在运河火车站买的。桔子要剥皮吃,里面的籽不能吃。你们一人6个桔子,吃完就没了。说罢给我和弟弟分了桔子。我拿出一个桔子,剥开桔皮,去除桔瓣上网状的丝络,桔子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我掰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顿时一股酸甜的橘汁流进口腔,清香爽口,好吃极了。我一边吃,一边计算着这6个桔子,每天只能吃一个,能接到父亲下次回来。后来每次吃橘子,我都先把桔子含在嘴里慢慢品味,舍不得一下子咬碎,而且总是留下几瓣下次吃,生怕吃完没有了。这是我第一次吃桔子。其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人们连苹果都很难吃到,更别提橘子了。五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吃起桔子,我就不由想起第一次吃橘子的情形。当年那橘子的味道,我至今还能真切的感觉到。现在橘子已是寻常百姓家常吃的水果,可我总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我在想,那可能是蕴含着浓浓父爱和父亲体温的橘子,所以它的味道是独特的。虽然父亲离开我们20年了,可父亲当年的音容笑貌,下船时向我们招手的那一刻,那慈爱的眼神,却永远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使我终身难以忘怀!此时我的耳畔又响起了童年时的歌谣:“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仿佛我又坐在窑湾码头的石阶上,在习习的晚风中,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凝视着大运河中闪烁的航标灯,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推荐者许宝民点评:

本文行文流畅,对人物刻画入微,情义切切,感人至深。

记得一九五八年到六零年教我小学五、六年级语文的刘老师说过,“一篇好的文章内容形式应该是鼠头豹尾猪肚子,开不好头 啰哩啰嗦结不了尾,是写作的一大忌。”拜读不少文章,细细看来,大致均等的三段式 多数都有这样的瑕疵(非指该文)。刘老师是五七年打成右派下放的报社编辑,他气宇轩扬、才思敏捷、言简意赅、口如悬河 ,才子一枚。经常组织我们作文竞赛,点评我的作文,培养了我写作文的兴趣。六二年回南京去了,后来再也没有见到他。启蒙恩师终生难忘。我在拙作“少时求学”中,曾深情怀念他。遇此良师,一大幸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往事平不如烟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4679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