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民俗:邳州人如何过端午节 | 王如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諾篱hy 发表于 2020-6-30 10: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諾篱hy
2020-6-30 10:37:11 3919 4 看楼主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重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午中的“端”是开始、起初之意。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午”是农历地支纪月五月的称呼,“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古人又把“午时”当作“阳辰”,端午又称“端阳”。

五月五日这一天,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日子,“五”在新石器时代陶文符号中为“×”形,表示天地交合,阴阳合德。《易经·系辞上》曰:“参伍以变(在此处,阴阳相交,发生变化),错综其数(将数字交错综合),通其变(了解其中变化),遂成天地之文(就可以完成说明天地变化的文辞,究其数字的变化,可以决定天地变化的形象)。”为此,后人对“五月五日”这天,十分崇拜,并设计了很多有关人类生活、生育等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风俗。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是为纪念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爱国诗人投汨罗江之死的屈原。屈原,战国时楚国人,22岁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当时楚怀王十分器用他,但遭到贵族子兰和奸臣靳尚等人的进谗,楚怀王没采纳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后忧虑成疾死于秦国。屈原得知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不但没接受进谏,反而削职逐放江南三年不复相见。秦国一看时机已到,发兵攻下楚国郢都,屈原救国愿望破灭了,于公元前278年(62岁)农历五月五日忧愤纵身投汨罗江而死。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死去,有的闻讯赶来江边,有的赶划舟船去江中追寻他,已不见踪影。每年此日就有舟船到江中游寻纪念,这天就成了赛龙船的起端。每年此日,老百姓就到江边,向江撒米祭祀屈原,就成了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便形成了很多纪念性的民间活动习俗。邳州民谣叙述了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吃粽子  吃粽子始于汉代,据说汉代初年,长沙有个叫河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对河曲说:“多年来祭祀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也认为很有道理,基于对屈原的爱戴和纪念,就改撒米便成用竹叶子包米抛放江中纪念屈原,长期沿习,所包的竹筒米粽多了,且又好吃,便形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实则“粽子”有多层含义,一是用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二是用包粽子方式纪念贤臣屈原,“粽子”与“宗子”谐音,蕴含我们是屈原贤臣的子孙之意,“吃粽子”,就是让后代人继承屈原遗志,以屈原先人为榜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贤臣后继有人,救国为民;三是吃粽子在端阳,可以壮阳健体、抗五毒、防百病。因此,“粽子”这个食品在端午节中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平时所食用的粽子就没有这些意义,仅是一种食品而已。

邳州的粽子为三个角的,粽皮材料用芦叶和草叶绳包扎,芦叶要选宽长叶子,用水煮一煮,去掉青草叶气味,称粽叶。绳也是选用细长毛草叶煮熟后晾干后才能用,称粽线。米用粘米,米中夹放1—2个红枣。包时把二个芦叶叠放而折挽成斗状棱尖,内放上米,米中夹上枣,即不要放满,放满熟后膨胀易开裂或煮不熟,接着又将芦叶下折成两角形,便出现了三角粽子,用草绳扎好即成。然后排放在锅中,加上水煮熟煮透就可食用了。粽子有大米的,也有谷米的,还有红米的,不仅是品尝米味的,更是品尝芦叶、枣、米糁合而成的那种甜丝的清香味道,这种粽子味是特殊的食品味道,使人们爱吃爱品尝,如果撒上白糖,更是香甜透心。

端午这天邳北有吃鸡蛋的习俗,尤其是农村粘米、粽叶买不到,买粽子也买不到;且五月五日正是农忙之时,也顾及不上包粽子吃,便形成了吃熟鸡蛋的习俗。据说,吃鸡蛋,小孩不长瘤疮、不生疖疮,不长腿腚疙瘩。吃粽子用蒜泥蘸着吃,调着吃,蒜是天中王瑞之一,可除毒,这是利用“吉(鸡)”与“蒜”去五毒的作用构成求吉、禳灾的观念习俗。因为鸡可食“五毒”,演化吃鸡蛋可禳灾去病是十分有道理的。

插艾  插艾是邳州端午节中的习俗之一;因为五月时至初夏,霉雨潮湿,瘟疫滋生,插艾、悬艾是为了消毒杀菌,驱除虫害,清洁空气。《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艾是一种菊科植物,可入中药,祛寒湿,也可加入食品中食用,有的香料中就有艾叶。尤其是燃着的艾叶,其烟熏消毒最好,所以艾的叶味浓,插在门旁、悬在门旁上可防毒邪入室、消毒除虫、清洁空气。邳州的俗话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鳖盖。”插艾时还有的边插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蚰蜒你听着,只许墙上、地上爬,不许把人蛰。”割艾时,邳州人们都选择夜间或天未亮前,俗称“摸艾子”、“摸艾仙”。一般艾被人偷割了,也不骂,故尔形成了你早割艾,我更早,现在有的在五月五日前就割下来。早割艾是有原因的,过去用艾叶上挂的露水蓄之为药水,可点眼,可疗疮疖,称为“抹艾水”。五月五日这段时期,艾是成熟时期,一般都在这天割下来,晾干储存。《中药大典辞》表明:家中妇女有受凉不孕者,可煮汁水疗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艾可养血暖子宫。所以邳州妇女在受凉不孕时,月经不调时,都饮艾叶水治疗。

艾能驱毒避邪,人们常采集艾叶挂在身边,防止邪毒侵体保健身体,爽快精神。艾还是爱情的象征,用艾叶做成了艾荷包等佩件,是妇女送爱人亲友的信物,增添一分雅气,增强爱情的信心。“艾”又是“五瑞”(葛蒲、蒜、榴花、龙船花)之一,有“悬艾避邪”说法。有一副联语说得好:“艾叶为旗招吉庆,葛蒲作剑斩妖魔。”

五毒兜儿  五毒兜儿是五端午这天奶奶给子孙、外婆给孙子、母亲给儿女绣制的贴身小兜儿;其形状如同一只青蛙,四条系带如同青蛙的四肢,俗称“娃(蛙)儿兜”或“肚儿兜”,有把娃儿兜保住的意思。其上面又绣有“五毒”,即青蛙、大蜈蚣、蝎子、蛇、壁虎。青蛙邳州人称娃(歪)子,青蛙在中间,绣的略大些,其余四虫在周边分布排列,头部朝向蛙。“五毒”被视为灾病的化身,除蛙(蟾)、壁虎不咬人蛰人外,其余三种都蛰人。但这“五毒”体内都含有“毒汁”。在端午节这天绣成五个具象符号的“五毒”图案,就有禳灾祛邪的作用。一是可以“以毒攻毒”,“五毒”克百病、祛百邪。二是可以剪“毒”灭“灾”,即这天把“五毒”绣在兜肚上,就是剪除了“五毒”,是一种法神力量的“倒灾图”。三是化“毒”为“友”,儿童戴上“五毒兜儿”,五毒虫类见了不蛰儿童,儿童可以免灾保平安了。

但是“毒”字在中国古代不专表示有害的事物,老子《道德经》中素有“亭之毒之”一语,“亭”谓品之形状。“毒”谓其质,毒,化育也,古作“ ?”,古“毒”与“育”义通,表示化育和繁衍,与毒害观念绝无关系。由此可见,“五毒兜”与“生育”及“育儿”灭灾祛病,祈求后代健康成长其诱因最为根本。但到唐代以后,“毒”作化育解的意思逐渐隐匿,成为端午节中的“灭五毒”的习俗。但细想想,儿童带“五毒兜儿”,其祈求之意仍保留远古的“化育”“繁衍”的遗存观念的积淀。民间“五毒符咒”图源于张天师除害拯民以画此符贴在门上,以五毒与妖魅相搏,以毒攻毒。以致民间流行有“张天师镇五毒”、“老虎镇五毒”的版画。有的还将“五毒”图案绣在鞋上,称“避邪鞋”,绣在帐帘上称“避邪帘”,有的还将“五毒”做成“避邪饼”,以作驱禳灾毒百病的祈求形式,体现了人们祈嗣与驱邪求吉与消灾并存而不悖的观念。

带香包  带香包又称带荷包,每至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儿童有带香包的习俗。香包有不同的纪念意义,香包绣制的也着实精致,式样繁多,有金鱼、小兔子、小老虎、小猫、小狗、小鸡;有桃瓜、棱角葫芦;有花灯、绣球等。所绣香包小巧玲珑,秀丽夸张,下坠彩坠,真是形神兼备,雅俗其赏,且根据其喜好绣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香包顾名思义,是包有香料的绣包,香包内的香料主要是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五种香料。佩戴的部分多是胸前、腰间,不仅是一种服饰装饰品,而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长命线  端午节这天,母亲还有用五色丝线(红绿黄蓝白)粗略编织成瓣状或绳状,系在儿童的手腕上、脖子上或脚脖上,称之为长命线或福寿线或百索。这里所用的五色线的“五”字与“五毒”(虫)与人为伍意义相通,称之为“五盘龙”。据说可以驱邪降怪,上面已谈及“五”字与“端五”节的神秘观念,这里的“五”色线这个五字也象征化育、繁衍的意义。《易经·系辞上》言:“天五数,地五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意思是五个代表天的奇数,五个代表地的偶数是可以和谐的。天地的数字五十五,构成宇宙间各种变化的象征就能如同神鬼般神奇地衍化。五、五十、五十五,都是大衍之数。故尔形成了人间关于利用“五”这个数衍化出各种不同祈求的习俗活动,增添了令人难解的神秘。如“天中五端”,即葛蒲、艾草、蒜头、榴花、龙船花(本名山丹花,属百合花科,五月开花)。食饮“五黄”,即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饮雄黄酒;戴“五香”香包等。都与“五月五日”巧合在一起,构成人间神秘的节日习俗及习俗活动。

“五”的神秘之义是“参伍错综”、“参伍以变”,在民间很多活动都带有“三”和“五”,并赋予极大活跃性。因为“三五”与任何大小数字发生乘积而“至于兆皆然”。且“五”居其中,如《洛书》阳动阴静图一和《洛书》阳静阴动,故而“五”中之五,则纵横斜角于五,皆及十五,以此论中五之理,似更有精义。(古代江慎修《河洛精蕴》),朱熹也认为:“《洛书》之纵横十五,而七八九六迭为消长,,虚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则参伍错综,无适而不遇其合焉,化无穷所以为妙也。”都有四阳延伸之义,这就是对“五”神秘性的揭义;且“五”又与“五月五日”、天干地支巧合在一起,并产生了众多的民俗活动,赋予深奥的神秘,是源于久远的又是有根据的,由此转承于民俗活动,更是人们祈求“永续不断”的意念。

五色线的长命缕给儿童,是祈求儿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而延嗣不断。

五色线的爱性缕给未婚夫妇戴,是祈求他们爱情长久,延嗣不断,白头到老。

五色香包赠给男女青年,也是祈求爱情长久的意思。

戴“五毒兜”也是祈求后代不受灾病,长命百岁,延嗣后代。

食饮“五黄”物后,同样也是祈求身体康壮,病禳灾,增满延寿。据说,儿童所戴的五色线,戴后放在河水里可变成龙,是祈子成龙的意思。

邳州民间有关祈“五”的事很多,如“五色礼”、“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就连道德教化中也有“五”字。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亲廉”等。可见“五”在人们生活习俗中的作用。

龙舟  龙舟又叫旱船,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娱乐形式叫舞龙舟,一种赛技形式叫赛龙舟;二者都有相辅相承的内在关系,龙舟就是象龙一样构造的船和象游龙一样活动的船;龙舟又与五端午相关,是端午节习俗之一。也是普遍认为纪念屈原的习俗。

舞龙舟不仅是在端午节进行,也不仅是纪念屈原,而早在屈原之前,已有龙舟,是可追溯到先人对龙的“神物崇拜”。龙,古代传说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人们思想意象的龙是鳄、蛇、蜥、蝎和哺乳动物(马、牛、猪、狗)以及自然天象(云、闪电、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模拟集合产生的一种奇异的神物。龙的神性是能升天入水,变化无穷,又能兴云布雨,司水理水。龙具备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以“农”为本,并视雨水为其“命脉”的中华民族所崇拜,必然要物化为外在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就有两种类型,一种祭神,用人间美味巴结神明。二是娱神,想着法儿让神快乐,目的只有一个,求得神的福佑。因此祭龙方式花样百出,祭祀、修庙,祭以人间美味。娱龙的主要方式只有二个,一种是以歌舞式,一种是竞技式。人们通过歌唱,召唤龙的神灵,通过舞蹈,模仿龙的神态,通过竞技显示龙的神力,从而使龙神大悦,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这就是舞龙舟、竞龙舟的原始深层动因;所以舞龙、舞龙船是以舞和歌为娱神方式的。但邳州划龙舟是娱神式的旱舟,不在水中,俗称跑旱船、划旱船。即用五彩绸做成船,其上有五彩船棚,上挂四盏彩灯,船下有水纹拖底;内有一艳装女子,双手握船体,走水游小台步。船外有一船叟,双手撑木浆,边划边唱,走各种各样穿花步。有泛舟、荡舟、涌舟、转舟等划舟动作,唱调诙谐戏斗,以娱乐为主。划旱船的歌谣各地曲调、歌调、歌词有异,新近歌词为:“龙船划到这一湾,大人小孩都喜欢,往年划船是讨饭,如今划船庆丰年,划得恶水变益水,划得穷山变富山。龙靠水来风靠山,农民靠得地吃饭,丰收全靠勤劳干,丰衣足食万万年。”

画判官  端午节邳州民间还有悬挂和绘画判官的习俗。认为挂判官可以禳邪镇宅,尤其是婴儿夜啼时挂它更发灵验。判官即钟馗,邳州称为判官。据说判官惯于啖食一切恶鬼,挂此可以驱邪恶、镇鬼怪。邳州民间所画的判官以判官刺小鬼为主,画的判官以红蓝色为主调,面目凶煞,剑刺处鬼血飞溅;小鬼为绿灰色为主调,裸体瘦如柴,红眼绿鼻子、秃头、瞭牙,十分阴险恐怖。尤其是家中有小儿的,挂在床头上,祈求保佑小儿平安。因此过去生活较好的人家,端午节这天请民间画师到家中画判官,民间认为鸡血和朱砂有镇邪驱灾作用,画判官要用鸡血和朱砂调和颜料,让判官画更有灵气。

钟馗,是终南山进士,字正南,才华出众。在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却因面容长得丑陋吓人,皇上以貌取人,把他赶出龙庭,而被罢黜。钟馗愤而撞死在金銮阶前。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开元年间,唐明皇从骊山回来,忽得恶病,巫师们用尽心计也治而不愈。一天夜里,明皇梦见一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着鞋,一脚赤足,腰间挂一靴,这个牛鼻子小鬼又来扰乱龙体。这时,只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经捉小鬼,以指刳其目,擘而啖之。明皇问他是谁,奏道:“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大梦醒来,病好了,大画家吴道子按明皇见钟馗模样而画,明皇见画得与梦中一样,赏以百金,并御笔批道:

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

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

以祛邪魅,兼静妖气,乃告天下,悉令知委。

准画挂在庭上。由于唐明皇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钟馗确立了头号打鬼驱魔大神的地位,从此民间效仿悬挂钟馗像,以镇鬼怪妖孽。

钟馗像的周边也有画五毒的,叫钟馗镇五毒;也有画蝙蝠的叫“钟馗送福“;也有画一只蜘蛛的,叫“喜(珠)从天降”,也有画“醉钟馗”的,也有画“钟馗嫁妹”的等等,这都是历代画家钟爱的结果。钟馗的衍变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代大傩仪式时“挥终葵,扬玉斧”,“钟馗”是古代“终葵”,这个用来打击妖魔鬼怪的大木棒的化身,衍变很有戏剧性和艺术性。

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是端午节中饭桌上的“五黄”之一。古代五月称为毒月或恶月,五日又被看作五日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并有“躲午”的习俗。饮雄黄酒意为强身健魄祛毒。《本草纲目》云:“雄黄能杀百毒。”人们又把传说的《白蛇传》的白娘子于端午节喝下许仙的雄黄酒而显原形的故事巧合参揉在一起,便形成了端午饮雄黄酒祛毒的习俗。但要知道雄黄酒是不能饮用的,因为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砷物质的结晶体,浸酒后,三硫化二砷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饮用后会使人慢性砷中毒,甚至会致癌,故不能饮用、内服。如果初夏,霉雨潮湿、温疫滋生,外用或在室内洒一点雄黄水则可以起到驱瘟除毒的功效。邳北部分村民流行五月五日用雄黄参朱砂、红颜料,在小儿额上点红点或点五个点驱禳瘟毒,便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既增添孩儿俊美,又有祛灾作用。

走百病  五月初五这天,邳州北部西北部,还有走百病、丢百病、避妖邪的习俗。如有疟疾的病人,这天天不亮就离开家,或赶集,或看戏,或在田地里干活,或走亲戚,一般一天不吃不喝,以此逃避掉疟疾病魔的跟踪,把它抛在外地。也有的身带硫磺包包,躲在田野里,甩掉病魔。也有的有头疼病、头晕病或精神病者,身带巫婆给画的符咒,以此把病魔弄掉在桥或河的那边。这种做法缘于秦汉时盛行的“大傩”,是以驱逐疫疖百病为目的仪式。这种习俗不仅仅在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施行,邳州境内,有的在初一、初五、十五日进行丢百病,其方式也演变成多样化。如丢“病魔钱”,用一元或几角钱,用三色线扎一扎,丢在路口或人常去的路上、街上、让路人捡。有的用一张小纸上面写上丢病或厌病魔的符咒语,内包几角钱或一元钱,丢在路口、街心,让路人捡拾,并读符语,以此来丢掉或转移病魔缠身,或把病魔丢给路边,路口的百鬼,让别人生病等。有经验的人,见路口、路边有少许的卷扎钱,都不去捡拾,以免病魔缠身。这种习俗是病人的心理反映,其实身上的病一点也不会减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ttxs 发表于 2020-6-30 10:39:0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ttxs
2020-6-30 10:39:08 看楼主
作者此文突显文笔流畅,才华横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aawanghuan 发表于 2020-6-30 10:39:40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aawanghuan
2020-6-30 10:39:40 看楼主
五十年前,百分之八十的百姓不吃粽子,现在端午节百分之八十的百姓吃粽子[大笑][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tinly 发表于 2020-6-30 10:40:43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tinly
2020-6-30 10:40:43 看楼主
我记得小时候好像用锅灰画大圆圈是不是在端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pstroexhxq 发表于 2020-6-30 10:41:27 | 只看该作者
5#
pstroexhxq
2020-6-30 10:41:27 看楼主
多想回到从前,塂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諾篱hy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3919 | 回复:4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