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榜样故事!看,邳州这三位能人如何带领村民逆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直播邳州 发表于 2020-7-10 09:4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直播邳州
2020-7-10 09:44:19 5352 2 看楼主
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
近年来

我市涌现出

许多头脑灵活、善于经营、

敢闯敢干的基层党员

他们通过积极创业

成为了当地的致富能手

同时

积极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从致富能手发展到致富带头人







今天的《榜样故事》

让我们一起听听

几位致富带头人的故事

感受他们“致富不忘众乡亲”的

初心和使命


张可:山间“桃管家”种出甜蜜“致富果”
在车辐山镇车前村,提起张可,那是远近闻名的“桃管家”,上山以来,不仅种出了省优质桃金奖,还通过改良品种、钻研技术,带领全村20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见到张可时,他正在桃园里打理苗木。张可1999年退伍,虽然已经脱下军装多年,但心中的那份军旅情怀使得迷彩服成了他现在的标配。提起当年回乡创业的原因,他说,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对家乡的留恋与牵挂。“退伍之后,我在外边做点小买卖积攒了一些钱就回家了。我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




张可的桃树从最开始的100多棵,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如今车前村共有20多户村民也种起了桃树。今年52岁的李见付便是其中之一,在种地之余他还经营了80亩的桃林。“我以前没种过桃树,都是张可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村所有这一片种桃的人,他都帮助过。”




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张可还积极帮大家对接市场,打开销路。“在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杭州都有我们的分销商代理,我们的桃子走的是高品质路线,像金霞油蟠,价格在18元左右一斤,蜜倌儿桃在20多元一斤,一亩地产量能达到3000斤左右。”

入党21年,张可始终扎根基层,用勤劳的双手与奉献的精神,变荒山为宝山,带领村民们种出沉甸甸的甜蜜致富果。张可表示:“下一步,打算继续扩大面积,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植桃树,众人拾柴火焰高,力争把桃子做成当地标志性农产品。”

李辉亮:深耕订单农业 引领村民致富

四户镇岗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辉亮,怀揣在南方做蔬菜生意时赚的百余万元,带着众多党员和乡亲们的期盼,回乡做起了村干部。作为岗子村的带头人,十几年来,李辉亮兢兢业业,不断拓展村民收入门路,带领大家一步步迈向致富路。



眼下,在岗子村一眼望不到边的土豆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收获,不久后这些土豆将变为香脆的薯片和薯条。见到李辉亮时,他正在查看土豆的收获情况,嘱咐村民要时刻关注天气,及时收获。

1992年,李辉亮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南方做蔬菜批发生意。2008年4月回乡时,村里的党员代表找到他,希望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经过组织考察,当年5月李辉亮走上了这个岗位。



为了兑现诺言,李辉亮上任后带领村支两委跑到新疆、上海等地,和上海百事公司签约订单,种植大西洋土豆。从2009年开始,岗子村初步种植土豆200亩。村民李法东家里共有8亩地,全部采用订单式种植土豆。李法东说:“已经连续种植10年了,亩产最好时能达到6000斤,一亩地能赚1600元。订单种植有保底价,不担心销路问题。”

一季土豆种完后,为了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李辉亮又开始和在外做蔬菜批发的朋友合作,种植鲜食玉米、莴苣、花生,进一步增加亩产效益。如今,在岗子村,390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既有租金、打工收入,还有分红,村支两委也积极学习经营技巧,力争让集体多赚钱。



“非常有闯劲、有胆识,只要定下目标,就一定会踏实努力、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这是岗子村村民对李辉亮的评价。十几年来,除了带领村民多元化种植,增加村民收入,李辉亮还带领村支两委通过规模化种植不断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这些资金大部分用来办民生实事,重新开挖田间排水道,硬化村庄道路实现户户通,建设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为村民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李辉亮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村里将在秋季再流转800亩土地,一部分用于村集体公司种植订单农业,另一部分种植洋葱、毛豆等经济作物,向土地要效益,壮大产业,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也让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袁增芳:扎根家乡的致富带头人
岔河镇桥北村58岁的袁增芳,年轻时曾在山东某战区部队服役,他发现山东地区的村民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




1987年袁增芳退伍回乡后,就一头扎进了土地,研究起蔬菜种植技术,经过不断摸索,一亩地的收益从一两万元增加到了四五万元。去年,他种植的花生,一亩地收入3万多元。



自己致富了,袁增芳还不忘带动周围的困难户一起发展。韩沼则今年65岁,他和老伴两个人腿脚都不方便,就搭了个大棚希望种点农作物增加收入。袁增芳知道后,建议他种植茄子,并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如今,韩沼则的大棚从原本年收入2万元左右,增加到了3万多元。



不仅本村,其他村的种植户遇到难题,也会找袁增芳请教。桥南村村民袁力承包了近20亩地,然而增量不增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一直困扰他。“袁增芳种地时间长,有经验。通过跟他学习管理、打药、施肥等,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

看到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袁增芳心里也觉得充实很多。“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定帮他们解决,尽可能地为他们多做一点事情。”



只要所需,就有所为。这是袁增芳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已年近花甲,但袁增芳希望能继续发挥更多的余热。“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事业是和蔬菜打交道,能把自己所学到的、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村民,让他们共同富起来,就很满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利尔eag 发表于 2020-7-10 09:45:2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利尔eag
2020-7-10 09:45:28 看楼主
故事一定要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1231651 发表于 2020-7-10 09:46:1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1231651
2020-7-10 09:46:15 看楼主
故事很好,农业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直播邳州 当前离线
白银会员

查看:5352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