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常“反酸、烧心”可能发展成癌,远离这些“养胃食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林妹妹 发表于 2020-9-26 15: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林妹妹
2020-9-26 15:14:00 3752 0 看楼主


人体中有这样一种液体,它就像一个“熊孩子”,如果正常工作,就可以保卫我们的健康,但如果开始兴风作浪,到处捣乱,就会危及身体健康,甚至引起癌症!


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液体,就是胃酸。



不容小觑的胃酸


我们都知道,物质酸碱性的强弱,用PH值衡量。人体血液PH一般约为7.35-7.45,唾液正常PH范围在6.6~7.1 ,尿液正常PH范围为4.6-8.0,数值越低,代表酸性越强,而胃酸的PH值正常情况下在1.3-1.8之间。


随着进食增加或者饮水胃液被稀释,PH值可以上升到3.5左右,但胃可以分泌大量的胃酸,使胃保持酸性环境。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三大强酸之一的盐酸,所以它的“破坏力”很大。







不仅可以把整块食物消化成食糜,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激活胃蛋白酶;胃液随食物进入小肠后,还会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同时胃酸所形成的胃内的酸性环境,也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和利用。



可怕的胃反酸



适度的胃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酸分泌过多,就会出现胃反酸,胃反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并非都是胃部疾病。发作时,人会感到泛酸、烧心、胃灼热等,让人倍感窝心和难受。


胃酸“腐蚀性”强,如果反流进入食管、咽喉,会导致咽部灼热感、异物感、出现吞咽疼痛、进食哽咽等,长期下去,食管轻则糜烂、溃疡,重则导致食管狭窄、发生癌变。



胃反酸的常见病因


①生理性反酸
精神因素: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绪不佳时,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影响到植物神经功能,最终反射给肠胃,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饮食不当:如过甜、过咸、过辣、过酸、过冷、过烫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肥胖:过多的食物摄入和较高的体内脂肪会阻止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关闭,易使胃酸从胃中倒流并进入食道。







②病理性反酸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等消化道疾病,都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导致出现反酸症状。







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之一,其不典型症状还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糜烂、溃疡、出血、食管狭窄,甚至引发食管癌等。


③其他因素
比如怀孕期间,女性会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会影响消化系统,导致肠胃不能及时将食物消化和吸收,这样就出现了胃酸分泌旺盛的情况,容易引起恶心,反酸。







长期酗酒、大量吸烟、喜食辛辣食物、饮食不规律(睡前吃太多、不吃早饭)等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某些药物会造成食管下括约肌耐压力下降、松弛,也易引起反酸。



饮食调理胃反酸


胃反酸作为一种消化道症状,饮食调节十分必要,如果经常胃反酸,务必远离以下几种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1

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
提倡少量多餐,每顿饭七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饱引起胃部胀满,加重反酸、烧心、打嗝。研究发现,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有助于胃液的规律分泌,更有利于消化。







另外建议反酸人群忌口以下食物:


①长期喝粥
喝粥养胃的观点一直深入人心,但对胃反流的人来说,却不太适合。


半流质的食物往往咀嚼少,就进入胃部,导致胃的排空速度加快,胃蠕动减弱,胃里面没有食物中和,胃液会对胃粘膜造成伤害,反而让烧心、反酸症状更严重。


②红薯等含糖量高,多吃会产生大量胃酸
番薯、芋头、玉米等粗粮,粗纤维较多,容易引起腹胀和排气增多。粽子、元宵、汤圆等糯米制品因黏性大,容易滞留在胃内刺激胃酸分泌。







③甜食会促进胃酸分泌
单糖、双糖可加速胃酸分泌,因此,胃酸多时要少吃巧克力、蛋糕等甜食。


食疗是养胃的好方法,猴头菇、大麦、白扁豆、玫瑰花、少量陈皮,打粉装袋泡着喝,就能起到很好的养胃作用。








2

注意腹部保暖
胃喜燥恶寒,现在天气变冷,注意胃部保暖,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腹部一定要盖上被子,以免受到寒邪加重肠胃不适。








3

细嚼慢咽
对食物咀嚼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减轻胃部的消化负担。在咀嚼的同时口腔也会分泌唾液,唾液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样有助于减轻胃部压力。



生理性反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消除诱发的因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作息规律即可。病理性反酸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必要时需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以医生诊断为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林妹妹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375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