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研究|?杜培吉:《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0-10-31 09: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0-10-31 09:11:16 2723 0 看楼主
《老子 · 小国寡民》辩正
——养生养性经典不应该再错误地认为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一)

杜培吉




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老子》(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著作,小国寡民一章是《老子》一书中最重要的一章。如果说《心经》(玄奘译)260字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无遗,《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黄帝内经》一书最重要的一篇,那么也可以说“小国寡民”72个字赅括了《老子》八十一章的主要精神。但是人们还是沿袭着几千年的错误理解。小国寡民是《老子》八十一章中被误解最严重的一章,不仅治丝益棼,面目全非,混乱不堪,而且负面形象严重。这个数千年之误应该得到彻底纠正,恢复其原本面貌,使之成为突破口,把老子一书的“长于养性”的主体思想昭示人间,发挥《老子》的真正作用。我力微负重,做这件纠错的事情很不合适,考虑再不写出来,就没时间了。献个丑,抛砖引玉,为中国梦做点事。
【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邦(国)寡民
一、普遍的理解
1.《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是:小国寡民,小国:小的国家;寡:少。后常用作谦词。出处《老子》:“小国寡民......”。
2.《词源》解释:小国寡民,国小民少,老子:“小国寡民......”。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作:“小邦寡民”义同。
3.《辞海》解释:小国寡民,先秦道家所宣传的理想社会,老子“小国寡民......”。
4.自古至今,解释《老子》的书籍(据统计知名的有三千多种),所见之处,无不众口一词,谓之:国小民少,几乎没有例外者。足见这种认识影响之深之广之远之大。也无怪权威的词书界这么异口同声地肯定这种说法。
5.据联合国统计,《老子》出版量在全世界仅次于《圣经》。这种国小人少的错误认识又在全球传播。
那么疑问就出来了,试问什么样的国(邦)算小国(邦)?多大的谓之小?什么样的数目算是寡?这些疑问都没有确定的回答。再则从实例看,老子之前甚至之后,出现过小国寡民没有?或者是有哪些人曾经做过有关小国寡民的尝试没有?回答也是否定的。老子之外还有谁提出过小国寡民吗?也没有。如此看来这只能是老子的独家创造了,就是说老子在天上创造一个国家。既然地上没有,历史不存在,我们为什么相信人们强加给老子的不实之辞呢?
如果说“国小民少”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必定与老子思想的其他部分产生有机联系,然而在老子八十一章里,没有看到哪一章与小国寡民思想有丝毫瓜葛,难怪 有人说小国寡民一章是《老子》八十一章的孤品。谁能发现小国寡民一章与另外八十章有边缘效应?
那么,试问“国家小人民少”在真实世界里有存在合理性,或者是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吗?产生过积极作用吗?子虚乌有。一代先哲道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必要这么做吗?
《老子》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治“大国”的名句,很有治大国高人的样子。这前提是对“大国”存在的肯定,与“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社会理想,两相比较,两个观点截然不同。这难道不是随文释义在作祟吗!
《老子》第六十一章讲了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应是“各得其所欲”。大国对小国应谦下,小国对大国应谦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可见老子确认大国与小国的共存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只讲当如何共处,并没有消灭大国让小国独存的想法,也没有扬小国弃大国的意思。没有丝毫“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味。难道不应该通篇有联系地理解,而不是孤立的理解老子有关国家的观点吗?
分析这个历史上年龄几千岁的大玩笑产生的原因。道家的思想,不像道教那样有师承,可以薪火相传。后人私淑心仪靠各人体会历练,这为人们的想象发挥提供了无限空间。二千五百年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不能不产生流变。原来很好理解的文字会变成难懂或不懂的东西。一句话,不同人听了就会有不同理解。语言时刻在变,三十年就会聚成大变化,何况是几千年?养性是无形的,言不尽意,书不尽言。书简也有损坏、错讹、失传之虞。数千载而下,想弄清本意着实不是都能如愿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弄清楚,尽量少犯错,最好不出大差错。“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话有道理,但说“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乌托邦”,这就太大胆,太不小心了。
二、小国(邦)寡民确有其真正的含义
1.国(邦)的含义。老子的整体观思想在中医典籍里得到传承发展,在许多典籍中人们在提及身时常联系到家、邦(国)、天下,很少单独说,这与现在的情况 大不一样。试举例如下:
例一、《管子·君臣下·第二十一》“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体也”。《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例二、《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执一》“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
例三、《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第八》:“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例四、《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治要之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请注意,这里的国就是身的意思。不是比喻,也不是近义,而是同义。国字作为身的同义词在这一处表现得最清楚、最明白、最有说服力。査几个《黄帝内经》版本均是这样印制的,而近有一书名为《细读黄帝内经》(姚春鹏、姚丹著),竟将国字改为身字,实为大错,原著岂能随意更改!这是最要不得的。它将后患无穷!但是把国理解为“身”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个显而易见毫无疑义的实例对于后人理解小国寡民中身的含义胜过隋侯之珠和氏之璧
这么上穷碧落下黄泉引经据典不厌其烦,就是为了找出“国”字在《老子》中特别是“小国寡民”一章中的真正含义。在道家语言中,国往往作为身的同义词 ,可以互用。而在“小国寡民”一章中,国字只能作为身讲,不能做国讲。同此理由,第十章的爱民活国一语中的国字也只能做身字讲,这里并不需要多么深奥的学问,只要了解道家用语常识,承认这是古代的真相事实就足够了。
那么小国概念内涵就明晰并且可以确定了。小国并不是国家要小而是指人的婴幼时期的身体,就是小孩儿。老子在书中大量描述了人的这一时期的生命特点。十章讲:“榑气至柔,能婴儿乎?”二十章讲:“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二十八章讲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四十九章讲:“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五十五章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的元气精气是人的一生中最充足的时期,随着时间延续,渐次减少,愈是老年精气愈少,所以婴儿期生命力最旺盛;婴儿时期的气血最通顺,最是骨弱筋柔。婴儿的自然道德最深厚。婴儿的精神安静恬淡没有干扰,安定宁静平和精气自然充足。老子要养生养性的人像婴儿那样真气发动。(清)黄元吉解释小国寡民一章说:“此喻年老精衰者修炼之法”。这话很有道理,讲清了老子使用小国一词的真正意思。这里的内容非常丰富,作用极为重大。对于老龄人口2.5亿的中国社会功莫大焉。
2.民的含义
“民”字在道家语言里有特定的含义,有例为证 。
例一、《抱朴子·地真篇》:“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 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
例二、《太上老君养生诀》中有同此记述。
道家思想认为:君与民是一对概念。处君位的民就是君,成为君的民是特殊的民就不再称民。民有各种各类但都是独一无二的君的臣民;神由气生成,是特殊的气,是最高的气。处在神的位置的气不再称为气而是称作神。《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居统治位置,通过气统帅全身。神只有一个,气有各种各类。宗气,营气,卫气,真气,脏腑气等等。神分为元神、识神。识神与元神有分工,元神是主,是主人公,主静,内向;识神主动,外向。识神是仆,臣服于元神,也是元神的臣民,是一种特殊的民,特殊的气。如果说识神是意识,元神就是潜意识,以水相比,元神是水,是水体;识神也是水,是水面。小国寡民的民就是识神,欲神,思虑神,是意念、欲念。识神外向耗气耗能,只有清心寡欲才能发挥元神的作用,保证元气充足。
老子一书用语精到。民、百姓、人应用严谨、准确,含义分明。言“百姓”则必是平民,若言“民”,往往未必是百姓,依语境而定。本章“民”字出现四次,都不做百姓讲,只表示意念或识神;而百姓一词,在其他章节不只一次出现,都是平民的意思。再则,本章这四个民字也不能用第二句“什佰人”的人字代替,该“人”字也不能用“民”字代替,也说明人与民二字有明显区别,这里的民字只有识神、意识这些特殊的气的意思。
例三、《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气之精,言精气),此(应为变化的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这里的民字被译者注释为“名”,是大错,是不解道家语汇中民是气的代名词。精气在天地间谓之气,圣人纳藏于胸称之为“气”亦可,称之为“民”亦可,称之为“民气”同样说得通。
例四、接上句:“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意)”这个气字不在人身,流于天地之间,作者就不再称民,而只以气字出之。两个气字用法不一,是由于民与气两字有异同。不知此中古意,就无法准确理解书中的意蕴。
例五、《老子·第十章》:“爱民活国,能毋知乎”这句 译为“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不用聪明才智吗?”不妥,与上下句意思相悖,文气也断了。这里的“民”字作气讲,爱民就是啬气,“国”字作“身”讲,“活国”是身体有活力。“才智”由好动的识神产生,元神是好静生慧的。这句的“知”代指生智的识神。
明白了小国的真正含义,又明白了寡民的真正含义,合在一起便明白了小国寡民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像婴儿那样寡欲。最好的状态就是睡醒后,一念不起的精神状况,就是孟子的存夜气。“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的本性,厌恶声音,只有修心静意才能得到)《管子》。这修炼是精神的修炼,是困难最大的修炼,也是最正确最可靠的修炼。写到这里,纠正了一个重大的千年之误。千年之误的原因:1.对道家语言不熟悉,2.对精气神三宝不甚了了。望文生义是解释出现错误的技术原因,不知道在精神世界的元神作用上探求解决方向,只一味地在识神、意识的范围内使用心智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结果南辕北辙,这才是错误根源所在。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272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