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性的两面——同理心及反社会人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笑看人生458 发表于 2020-11-1 10:4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笑看人生458
2020-11-1 10:45:17 10982 0 看楼主
近日,一名男子当街用开水浇一只怀孕母猫,导致母猫和四个胎儿身亡。



听起来真的很残忍,这是一种虐待行为。之所以会让人意识到这件事是虐待,一种非常根本的能力在于理解并且某种程度感受到了受虐待一方的痛苦。这种识别并且感受到对方情感的能力,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



一、同理心

从这个角度上看,有哪些可能会导致虐待行为的出现:

1、同理心的先天缺失:比方说有一部人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

2、同理心的暂时性消失或抑制。

3、同理心存在,但并没有形成后续对施虐行为不认可的心理冲动,又或者不认可的心理冲动受到了抑制。例如一部分的反社会人格群体,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受虐方的痛苦,但他们不在乎。



二、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有什么特点呢?

1、共情能力差,这意味着,他不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但不代表,他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什么意思?意思是一个反社会人格可能能够基于自己的经验非常缜密地推测出你的感受和反应,但他不在乎。

2、对奖励敏感,对惩罚不敏感。举个例子: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文明、诚实、有礼貌,爸爸妈妈的表扬,是奖励;而撒谎骗人偷窃没有被发现,得到的战利品,也是奖励。(奖励的类型,能够部分的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反社会人格,有的人是杀人狂,而有的人是领导者。)一般来说,奖励能够增加被奖励行为。



在亚洲地区,反社会人格人群所占比例大约在百分之0.03-0.14。也就是说,在深圳这个城市,大约有4000-140000人存在反社会人格,

接近一半的反社会人格是受基因影响,天生如此。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缺陷,这是最新诊断标准(DSM-5)所述,专业术语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

1,18岁以上,

2,有着自我及社会关系缺陷,

3,有心理病态人格特征

4,该缺陷和特征长期稳定存在,无视个人发展阶段,社会文化背景,

5,不是由疾病或药物所造成。



三、外界对同理心的影响?

动物虐待与人类暴力犯罪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份广泛流传,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报告。换句话说,综合来看,人类暴力犯罪和虐待动物的关联性,高达70%。一个有过虐待动物史的人,只要能力足够,时机成熟,很可能就会成为一名罪犯,刀子挥向人类自身。



(对本文内容有喜欢的记得点赞,转发,收藏哦!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分享!本文摘自anotherhelp.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笑看人生458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10982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