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邳、下邳、上邳考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文面书生 发表于 2020-11-27 14: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文面书生
2020-11-27 14:15:58 14089 18 看楼主
邳、下邳、上邳考证

文/解汝祥(邳州市戴庄镇人民政府)

摘要:江苏省邳州市现属徐州市,远古时期称为“丕”,后来有了城改为“丕邑”,丕邑再演化为邳;《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下邳”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西汉吕后二年(前186年)五月刘郢客被封为上邳侯,置上邳侯国,“上邳”一词出现。考证邳、下邳、上邳对于理清古代邳州地理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邳、下邳、上邳、考证

考证古徐国,有必要考证邳、下邳、上邳的历史界定,历史文献中徐州经常与邳、下邳联系在一起,把上述三个概念理清楚才能更好考证古徐国地理位置。

邳州,简称“邳”,徐州市下辖市,古称邳国、下邳、淮阳军、邳县等,位于苏、鲁两省交界。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文化遗址为北辛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8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起源之一,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邳”地与“邳邑”考

(一)战国及以前“邳”地范围界定

邳,夏朝初期为丕,是奚仲的封地。《说文解字》:“丕,大也。从一,不声。”本义:大。此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丕、不原为一字,后分化。《说文解字》:“邳,奚仲之后,汤左相,仲虺所封国。”古薛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

《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

《三家注史记》卷七载:“凡六七万人,军下邳。……应劭云:‘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既然邳在薛,就说明夏代的“邳”地理范围在古薛国区域,与现在的“邳州”不可能是一个地理概念。

明嘉靖《邳州志·沿革通考》载:“邳州,古少昊氏遗墟,夏为邳国;禹贡属徐州之域;周并徐于青职,属青州;春秋为郯子之国,后属薛,又为齐所并。” 可见,邳国在大禹时期属于徐州,西周时期徐州被并入青州,春秋时期邳州为郯子之国,战国时期邳州先属薛,后为“田齐”所并。

确定古代“邳”地所属,除“邳地在薛”之外,还需要确定葛峄山具体方位。

乾隆《邳州志·城池》载:“旧城,西距葛峄山三里,东距下邳故城三里。”乾隆年间下邳城在邳州市邳城镇洪福山下,旧城指的是岠山(邳州葛峄山)东南康熙七年地震后被黄河河水淹没的“下邳城”。而“下邳故城”为历代相传最古老“邳邑”。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该“下邳故城”并不存在,而乾隆时期“下邳旧城”“周围五里二十步”,岠山东南下邳旧城东西长度应该超过一里,而明清时期一里为576米,以此计算得出:假如存在所谓“下邳故城”,那么该城在葛峄山东南约4公里。

《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

根据《水经注》记载可以确定奚仲所迁徙的邳峄在葛峄山东面。而葛峄山目前资料记载有二:一是邳州市与睢宁县交界处“下邳葛峄山”,又称岠山。《汉书·地理志》东海郡下邳:“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二是枣庄市峄城区东南十五里天柱山村西“峄县葛峄山”。《方舆纪要》卷三十二 峄县载:“葛峄山在县东南十五里。承水环其下。曰葛绎者,以山川络绎如葛之有蔓也。亦名柱子山。”旧峄县以此得名。

邳州南北出现两个“葛峄山”:一在邳州西北,另一在邳州东南,不会是某种巧合,二者之间存在蹊跷,极有可能一个是真,一个是假,分析如下。

我们从《水经注》卷二十五可以得出结论:东晋时期原“下邳”辖区有三座城皆叫“下邳”:一是沂水与泗水交界处的“下邳大城”;二是沂水流经的“下邳中城—良城”;三是东晋荀羡所治“下邳小城”。荀羡(322—359年)于永和八年(352年)移镇下邳,据《水经注》记载“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该城位于邳州最南端,其建城年代及“沂水流经处”皆不符合,且该城一直沿用到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非郦道元所指“下邳故城”,所以考证汉代“下邳城”必须排除下邳小城。

据考证“下邳大城”就是戴庄镇“粮王城遗址”所在城,其西有泗水,东有沂水,沂水和泗水在城南交汇后再流向东南方向泇口古镇,下邳中城—良城就是今岔河镇良璧村。因此《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海郡下邳”指的是戴庄镇粮王城遗址所在“下邳”,其东有沂水、西有泗水,沂水和泗水在城南交汇。其辖区北至原峄县之“葛峄山”以北,南至皇母山—车埠山—九鼎莲花山一线古官道。南北距离约35公里,符合“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地方百里,伯七十,子男五十里”的分封制。“邳”无论是侯国或者伯国,其地域范围大致与上述界定相当。该区域解放前依然属山东省峄县管辖,是名副其实古“薛”地,因此该地区两汉时期及以前属“邳”或“下邳”辖区。

1951年,山东省峄县境内出土战国早期“邳伯夏子缶”(见附图1:邳伯夏子缶),该文物现存山东省博物馆,证明峄县为战国时期“邳国”辖区。邳伯夏子缶铭文释文如下:“隹(唯)正月初吉丁亥,不白(邳伯)夏子自乍¨(作尊)缶,用¨¨¨(祈眉寿)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从邳伯夏子缶可以确定,战国早期邳为伯国,方约70里,约合今28公里。假如春秋之前“邳”为侯国,那么其南北距离约40公里。无论邳国为“伯”还是“侯”,“葛峄山在其西”都是最重要地理标志。



而邳州与睢宁县交界处“葛峄山”应为后世对邳州旧志的错误解读,该山实名为“岠山”,邳睢之界“葛峄山”应为“张冠李戴”。《汉书·地理志》记载葛峄山就是枣庄市峄城区“葛峄山”,该山以东以南属汉代下邳县辖区。

(二)战国时期及以前“邳邑”考证。

界定了“邳”方国地理范围与葛峄山,战国时期以前的邳邑应该在此范围之内。《左传·昭公元年》载:“赵孟曰:‘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使用的是“邳”,证明春秋时期丕邑已经存在,丕有邑时间应该在商代或以前。据实地勘察确定“邳邑”就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古遗址所在地。

“晒米城遗址”位于台儿庄区西北15公里处泥沟镇境内,该地古属薛国,残存遗址位于S244省道东侧,平面呈不规则哑铃型,该遗址长90米,宽80米,总面积约7200平方米,地层堆积高约4—6米,东有茅茨河故道,西北约4公里有葛峄山,与乾隆《邳州志》记载“下邳故城”距离和方位完全一致,葛峄山东侧有承水。“晒米城遗址”西侧原有“晒麦城遗址”,民国时期枣庄中兴公司兴建枣庄—台儿庄铁路时将之破坏,两个古遗址中间原有古官道,据推测为某代官府修路冲开了该遗址,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原有遗址遭到巨大破坏。“晒米城”遗址文化累积约6000年,1974年以来经过山东省文物考古部门多次发掘,出土文物标本400余件,其中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大类。2007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晒米城遗址”符合历代邳州志关于邳国故城在葛峄山东南数里的记载。

因此,“奚仲封丕”确切位置就是今山东省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所在地,“晒米城”真实身份是“邳邑”,也就是夏、商、周时期“邳国”国都。该地古代属于“薛”,西有承水和葛峄山,东有茅茨河,符合古人“依山傍水”城市选址要求。

商代仲虺所封之地也在此处。

二、“下邳”地理位置及城市考证

《三家注史记》卷三十三载:“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又纪年云‘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竹书纪年》为春秋战国时期编年体史书,可信度高,从该段记载可以得出结论:最初的“邳”在薛地;薛地的“邳国”迁徙后称为“下邳”;古代地理方位“北为上,南为下”,因此“下邳”在“邳”的南面。由于土地和城市不能迁徙,迁徙的只能是其行政区划名称,“下邳”原名是“徐州”,迁徙时间是梁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

有人把“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理解为“下邳迁徙到薛,故而改名字为徐州”,这一解释显然是错误的。“徐州”为九州之一,古已有之,而“下邳”是前339年才出现的地名,新区划只能将古地名改为新名字,即把原来的“徐州”改为“下邳”,该地既是“古徐州”,又是“新下邳”;不可能在新地方既称“下邳”又称“徐州”。

根据史料记载,古徐国经历44代国君约1600年。《左传·昭公三十年》载:“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公元前512年吴国灭了徐国,徐国统治者被赶下历史舞台,但是徐州城还存在,此后徐州城属吴国;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吞并吴国,进而迁都琅琊,窥视中原,勾践会晋、齐、鲁等诸侯于徐州,徐州城属越国;次年越让淮北地予楚,徐州属楚;前468年魏取楚淮北地,徐州属魏;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田齐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国(又称梁国)在淮北统治地位不稳;前339年,梁惠王迁“邳”至徐州,把“徐州”改称“下邳”;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国与魏国属于同盟国。此时徐州属于魏国或齐国不可知。

齐国邹忌封地下邳,封号为“成侯”,时间应该在齐威王称王之后,即邹忌被封为下邳“成侯”时间不早于前334年,据考证邹忌封地在下邳国属地“良”,良在下邳城(徐州城)东北方向约13公里,良侯国就是今岔河镇良璧村,也就是秦汉时期“良成县”。前334年,最大可能是魏国占有下邳国,齐国占有良侯国。

(二)下邳城邑的确定

通过调查走访,笔者在戴庄镇境内发现一件春秋早期青铜戈(见附图2),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戈出土于戴庄镇李圩村现小学后古墓。其铭文为:“丕邑古于”,于即“圩”。经过专家鉴定,该青铜戈为下邳国贵族所有。该青铜戈证明李圩村附近是邳国城邑(下邳城)所在地,“古于”指的是“徐州城”。邳州市戴庄镇“九女墩遗址”出土文物青铜器铭文也证明“粮王城遗址”所在地是古徐国国都。因此,下邳城就是现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的“粮王城遗址”,即“徐州”。“下邳”所在地邳州“粮王城遗址”位于“邳邑”所在地“晒米城遗址”东南方位,两地距离约26公里,故而称之为“下邳”。



(三)下邳的历史演变

乾隆《邳州志·建置沿革》载:“周:邳。武王时复封奚仲之胄于薛。按薛侯爵地方不过百里,武王克商封于八百国,当春秋时已不能证实。旧志以“邳”为郯国之域,郯子爵益非是邳。至战国时为齐地,后为楚地。秦并天下,始置郡县。”春秋时期“邳国”应该与夏商西周时期相同,其范围在葛峄山东“晒米城遗址”附近,南北长约百里。其北界“薛国”,东界“良国”,南界“武原国”,西界“小邾国”。前339年,下邳迁徙到“徐州”后,其区域范围与之前“邳国”基本相同,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志,下邳县范围应该同与战国时期,东汉以后“下邳国”范围则完全不同。

1、秦。下邳县,属郯郡。范围北起“晒米城遗址”以北,南到“梁王城遗址”附近。

2、西汉。先为楚王都;汉初设为下邳县,属东海郡;汉武帝时期下邳县设为临淮郡,此时下邳县治在“下邳大城”。《汉书》卷一 下:“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该记载证明:下邳大城不仅仅是下邳县所在地,也是“楚王”王都所在。《三家注史记》卷九十一载:“东取吴,西取楚,【正义】楚王刘交都徐州下邳。”以上记载证明汉代楚王封都下邳大城,即徐州城。

3、东汉。先为临淮郡郡治,后设下邳国。《后汉书》志第二十一载:“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为下邳国。洛阳东千四百里)十七城,户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万一千八十三。”乾隆《邳州志》载: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帝东巡狩至于下邳,封子衍为下邳惠王,以临淮之故地益下邳国,治十七城:下邳、司吾侯国、夏邱、有铁(注:《后汉书》为:徐。有铁是修志人笔误导致)、下相、高山、僮侯国、良成、潘旌、曲阳侯国、淮阴、淮陵、淮浦、睢陵、取虑、东城、盱眙。

从以上记载可知: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设置下邳国,其子刘衍被册封为“下邳惠王”。

东汉下邳国管辖范围大致与古徐州管辖范围一致,也从侧面印章下邳国就是古徐州。《三家注史记》卷二载:“海岱及淮维徐州。【集解】孔安国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西边沛郡属豫州,故而西界大致与泗水西线为界。

两汉时期,朝廷设有徐州牧、徐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下辖:东海郡、琅琊郡、彭城郡、广陵郡、下邳郡。据《后汉书》记载:徐州刺史治所在东海郡郯国,考证东汉末年徐州刺史陶谦、刘备、吕布所守徐州刺史都在下邳,可以推断东汉末年徐州牧、徐州刺史治所在下邳大城;下邳国治所在良成县;郯县在邳州市炮车镇。

(1)陶谦所守徐州为下邳大城,即徐州城。

《三国志》卷八载:“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琊、东海诸县。”由“复东征”可以看出,“太祖征谦”是自西向东打,曹操征讨陶谦之时,其大本营在兖州,而彭城在其正南,《三国志》没有使用“南征陶谦”,证明徐州牧陶谦所守徐州城在东面的下邳。“至彭城大战”的彭城只能理解为在“彭城郡界”,而非指“彭城郡治”。

《后汉书》卷七十三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陶谦与曹操第一次决战之地在傅阳城。傅阳县属彭城郡,傅阳城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侯塘村,其北约1公里有东西走向古泗水,东距下邳城约25公里。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十载:“前讨徐州,威罚实行,【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不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从该段记载可以看出,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在傅阳到徐州城之间坑杀男女数万口;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与陶谦决战之地在武原城,战斗结局是“太祖不得进”,陶谦取得胜利。之后曹操绕道泗水之南攻下取虑、睢陵、夏丘诸县,并进行屠城。而武原城即今邳州市泇口古镇,其城西有泗水,北距下邳大城约6公里。

曹操两次东征陶谦,共屠杀数十万人。其两次大战都发生在泗水沿岸,傅阳城是下邳大城前线,首战在前线,陶谦失败;次战在后方,陶谦战胜。而下邳大城墙高壁厚,易守难攻,用一副将就可以坚守,故而下邳大城没有失守。

综上所述,陶谦所守徐州城所指就是下邳大城。

(2)关羽所守下邳城为下邳中城—良成。

陶谦三让徐州后,刘备任徐州刺史,后得朝廷追封为徐州牧。《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三十六载:“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魏书云:以羽领徐州。】而身还小沛。”“以羽领徐州”指的是“关羽领徐州刺史。”

根据《水经注》记载,三国时期下邳共两座城:一是下邳大城即徐州城,再者是下邳良成。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可以排除关羽所守下邳城是下邳大城,《三国演义》记载历史事件虽然不客观,但是罗贯中当年数次来下邳考察,因此其记载的地理信息应该真实可信。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载:“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从该段描述可以看出,下邳城附近有一土山,该山距离下邳城约8公里(汉代一里为415.8米,20里即约8公里),在该山上可以看到下邳城。而邳州境内唯一“土山”就是岔河镇西黄石山,该山西侧自古就有官道,西南通往下邳大城,该山距离下邳大城约4公里,中间隔青岗山和阳山,在该山顶看不到下邳大城,故此排除下邳大城是文中所述“下邳”,故此下邳大城只能是“徐州城”。而其北的良成县(今良璧村)距离西黄石山直线距离约8公里,二者之间一马平川,在该山顶完全可以看到良成县城。因此,关羽所守下邳城就是良成,“下邳土山”即岔河镇西黄石山。

可见,良成是东汉时期下邳国治所。

由“下邳土山”也可以排除睢宁县下邳城是三国时期“下邳城”。邳州市土山镇一直被认为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发生地,而土山镇既没有土山,又没有石山,仅有一巨石高出地面约两米,该地距离睢宁下邳城15公里,且两地之间有岠山,岠山海拔204米,在邳州土山镇是无法看到该下邳城的。

(3)吕布军师陈宫所守为徐州城,吕布所守为良成县。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七载:“备东击术,布袭取下邳,备还归布。布遣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英雄记曰: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出结论:下邳西面有泗水;吕布所守卫下邳城,也是下邳府所在;白门楼在该下邳城西门。

《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下邳“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该处明确记载陈宫守卫的是下邳大城—徐州城,吕布把守的是良成(下邳中城)。《水经注》卷二十五载:“良成,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建安二年实为建安三年,该记载表明吕布是在良成被曹操擒获的,也从侧面证实良成就是下邳郡(国)所在地。

《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良成西门为白门,《水经注》记载下邳大城(徐州城)南门为白门,古代城门颜色为白色的极少,仅出现在下邳城。而裴松之为东晋时期史学家,其记载应该更可信,郦道元所记载下邳大城南门为白门值得商榷。

(4)汉代东海郡治郯县在邳州市炮车镇。咸丰《邳州志·沿革》载:“秦皇既立,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故楚之郡六,而淮北得四:泗水、薛、郯、琅琊。于是下邳始建为县,属泗水郡,旧志曰郯郡,或曰薛郡也。史记正义:‘下邳,泗水县也’。而旧志以为郯郡者,按汉改郯为东海郡,统县三十八,下邳第三,良成第四,以此推得之,惟顾氏以为秦属薛郡,未知所据。”下邳在秦代属泗水郡,汉高祖时下邳属东海郡,东海郡治在郯,而该“郯”非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其旧城在今邳州市炮车镇。明嘉靖《邳州志》载:“郯城去州北五十里,在沂、武河之侧,即古郯子国,遗址尚存。”明嘉靖年间古郯城遗址尚存,应该是事实,根据考古发掘,唯一符合这一记载只有炮车镇区古城,该城南有泗水、东有沂河、武河,且深处下邳腹地,能够受到很好保护。

4、曹魏时期下邳大城是徐州刺史和徐州监军治所。

《水经注》记载下邳大城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石碑分析,曹魏时期徐州刺史治下邳大城。

石苞(?—273年)三国时曹魏至西晋重要将领,甘露二年(257年)石苞领青州诸军,并督兖州刺史和徐州刺史。266年,西晋建立后,石苞迁任大司马。胡质(?—250年),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官至徐州刺史、征东将军。石苞和胡质石碑在下邳大城,说明该城在曹魏时期依然是徐州政治中心。

《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九载:“桓范字元则,世为冠族。建安末,入丞相府。延康中,为羽林左监。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籍皇览。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与徐州刺史郑歧争屋,引节欲斩歧,为歧所奏,不直,坐免还。”桓范(?—249年)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曹魏时期徐州刺史和督军治所皆在下邳。

5、西晋时期下邳国治所在良成县;下邳大城依然是徐州刺史和徐州监军治所。

(1)下邳王司马晃治下邳国良城县。

《晋书》卷三载:“皇从叔父辅为渤海王,晃为下邳王,瑰为太原王……”西晋时期,置下邳国,司马晃为下邳王。从其次子被封为良城县王分析,下邳国治所在良城县(原良成县)。《晋书》卷三十七载:“晃以疾不行,更拜尚书,迁右仆射。久之,出为镇东将军、都督青徐二州诸军事。惠帝即位,入为车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将诛杨骏,以晃领护军,屯东掖门,寻守尚书令。迁司空,加侍中,令如故。元康六年薨,追赠太傅。 二子:裒、绰,裒早卒,绰有笃疾,别封良城县王,以太原王辅第三子韡为嗣。”

(2)下邳大城是徐州刺史和徐州监军治所。《水经注》记载西晋时期司徒王浑和监军石崇石碑在下邳大城可知该城依然是徐州刺史和徐州监军治所。

《晋书》卷六载:“东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假帝辅国将军。寻加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司马越(?—311年)为东海王,西晋宗室晋惠帝至晋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参与者之一。其镇守的下邳即下邳大城。

6、东晋永和八年,下邳治所迁徙到岠山东南新城。

《水经注》卷二十五载:“(下邳)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荀羡(322—359年)东晋永和八年(352年)移镇下邳,根据郦道元注释可知,荀羡与郗昙所治下邳城为“下邳小城”,该城为东晋时期徐州刺史与下邳国治所。《晋书》卷八载:“以散骑常侍郗昙为北中郎将、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又载:“以建武将军、吴国内史荀羡为使持节、监徐兖二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

7、东晋以后。

东晋以后下邳城皆指“下邳小城”,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晚约八时“郯城大地震”发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迁建新城于艾山之阳,至1693年建成新邳州城,即今邳城镇。1953年邳县人民政府由邳城迁徙到今运河镇。

三、上邳的历史界定。

“上邳”一词首见西汉早期,吕后二年(前186年)五月,吕后封第二任楚王刘交的儿子刘郢客为“上邳侯”,置上邳侯国,上邳侯国国都在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文帝元年(前179年),刘郢客进封为第三任楚王,上邳侯国除。

综上所述,前339年之前邳邑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晒米城遗址”。前339年邳邑迁徙到徐州城(今戴庄镇粮王城遗址),始称下邳,该城为“下邳大城”;公元72年,“下邳大城”恢复为“徐州城”,下邳城指良成,良成为“下邳中城”;352年,荀羡移镇下邳治所到岠山东南“下邳小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下邳小城毁于地震,同年七月十二日,小城被黄河水淹没。而“上邳”在微山县西北,上邳仅存8年就退出历史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天虹世纪城 发表于 2020-11-27 14:16:5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天虹世纪城
2020-11-27 14:16:52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旭城大时代 发表于 2020-11-27 14:17:4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旭城大时代
2020-11-27 14:17:4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sansheng 发表于 2020-11-27 14:19:08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sansheng
2020-11-27 14:19:08 看楼主
古邳镇东面的旧城湖是古下邳城的遗址所在地,被列为全国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这该怎么讲?难道经过这么多的专家考古研究是他们弄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谁是谁的谁 发表于 2020-11-27 14:19:42 | 只看该作者
5#
谁是谁的谁
2020-11-27 14:19:42 看楼主
一片古老的土地,我觉得邳这个地方的历史应该是很久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山水边 发表于 2020-11-27 14:21:07 | 只看该作者
6#
山水边
2020-11-27 14:21:07 看楼主
难得有一篇写的这么详细的文章是关于邳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深谋远虑 发表于 2020-11-27 14:22:03 | 只看该作者
7#
深谋远虑
2020-11-27 14:22:03 看楼主
[赞]我是良壁隔壁的,但附近为什么没遗迹的,像地里城墙,夯土都没见到过。唯一的大槐树有千年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凉皮擀面皮 发表于 2020-11-27 14:23:08 | 只看该作者
8#
凉皮擀面皮
2020-11-27 14:23:08 看楼主
不知道真假的。有考古发现吗?难道我去游玩的土山和白门楼是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DJ666 发表于 2020-11-27 14:24:36 | 只看该作者
9#
DJ666
2020-11-27 14:24:36 看楼主
写的不错,有理有据有史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邳州河西 发表于 2020-11-27 14:25:11 | 只看该作者
10#
邳州河西
2020-11-27 14:25:11 看楼主
看了长了不少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文面书生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14089 | 回复:18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