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亲在呼唤声中遗憾地离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自知则知之 发表于 2020-12-4 17:4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自知则知之
2020-12-4 17:41:52 7201 3 看楼主
母亲在呼唤声中遗憾地离去

文/孙兰茂 图/枫声



那是十四年前冬季的一个夜晚,年迈的母亲陷入了弥留之际。因我在外地打工没能赶回,她便“疯了”似的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我的乳名。这呼唤的声音从黄昏开始,一直到午夜时分才渐渐地停息下来。那一声声杜鹃啼血般的呼唤,使得陪伴她的亲人们无不悲痛万分。
当我赶回时,八十三岁的母亲已遗憾地撒手人寰。弟弟说:“娘是呼唤着你的名字走的,没见到你,她心有不甘啊。”听了弟弟的话,我撕心裂肺般的痛,真想一头撞死!
母亲出生于一个衣食充裕的家庭。与父亲走到一起时,恰是社会非常贫困的时期。但是,生活的巨大反差,并没能击垮她那颗固有的、对生活燃烧着希望的心。
青黄不接时,槐树花开了,它带给了人们延续生存的希望。槐花除了美丽、芳香之外,还是人们充饥的食物。每当槐花开放的时节,母亲都会忙活着采摘、清洗,并把槐花做成美味可口的佳肴。
母亲对槐花过敏,只要接触了槐花,就会面部浮肿,双手也肿的不能握拳。为了家人不挨饿,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最困难的时候,过年是没有饺子吃的,只是用白米煮两碗稀饭放在桌子上作为敬奉老天爷的贡品。仪式结束后,这两碗稀饭是我和弟弟的。母亲只吃山芋叶,或者是喝一些用野菜烧制的稀糊糊。
六十年代中期,当家里山芋叶、谷糠等物都被吃光的时候,为了不被饿死,父母亲带着我们一家人乘火车逃荒到了东北的安达市(现在的大庆市)。一路上,父母亲一边思忖着逃票,一边还要抱着我和弟弟行走在逃难的人群里。那时,母亲刚好是人生的不惑之年。母亲常说:“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六十盘算着死路。”
四十岁,正该是人生事业有成、生活富有的年龄。可在那个非常的年代,一个从殷实之家走出来的仪态万方的女人——我的母亲,竟成为了一个乞讨者。
旧社会过来的女人是裹脚的。我的母亲凭着她的一双小脚,丈量在冰天雪地的土地上。为了家人吃得饱,她隐忍地摒弃了最基本的人格尊严。
母亲讨饭要经常偷偷地乘坐往返于萨尔图到安达的火车,且每次都乘坐在两节货车车厢狭窄的连接处。有一次,因天色已晚,当火车从萨尔图到达卧里屯的时候,母亲误认为已经到站,便匆忙下车。卧里屯离安达还有二十多里的路程,本来花两毛钱就可以买票乘坐客车,可她又舍不得。她只能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背着讨来的干粮,徒步走回了安达。



“文革”后期,我们一家人终于从安达返回了老家。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赚取一些日常过日子的零花钱,父母亲利用工余时间编织了许多斗笠衬子。
卖斗笠衬子,几乎都是由母亲完成的。她顶着烈日,背着斗笠衬子赶东集,去西集,每天都要走一二十里崎岖不平的土路。饿了,就吃自带的山芋干煎饼,渴了,就去小溪边喝一口凉水。
母亲因穿的是苘鞋(用苘麻编织的鞋),她变了形的脚被磨破了。当她脱鞋因躲闪不及被我发现时,她却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没事的,抹点红汞(碘酒)就好了。”
为了赚钱培养我和弟弟去县城的补习班学习,父母亲在家门前濒临大汪的地方建造了做草纸的小作坊。做草纸需要水,母亲就挪着小脚,从水面到岸上两米多落差的汪底下,挑着担子一步一颤地向上挑水,有时一气要挑一二十但。邻居看了,心疼地对我说:“你娘一步一步地从汪底下往上挑水,俺都不忍心看。你要是考不上学,可对不住你娘啊!”
母亲从来都不惯着我,却也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即使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她也只是轻轻地叹一口气。在我朦胧记事的时候,有一次她给我穿刚缝制好的棉裤,我因没控制住自己,竟把粪便拉到了棉裤里。此时,她也只是叹了口气,就把棉裤给我脱下清洗、烘干、再给我穿上。
“打一千,骂一万,过新年吃饱饭。”每逢过年,母亲总要重复这句话。年三十的下午,猪肉煮熟以后,母亲把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切成块,再在上面放些盐,然后就用手拿着猪肉,一个劲儿地往我和弟弟的嘴里塞。当实在咽不下去的时候,她才肯让我跑出去玩。
一家人多多少少都吃了些肉,唯独母亲一口也不吃。她说她不喜欢吃肉。记得在安达时,邻居送了一碗白菜烩猪肉,我和弟弟把一碗菜吃光了,仅仅在碗里留了一块猪肉给母亲,母亲却含泪把猪肉分作两截放进了我和弟弟的嘴里。
母亲吃猪肉是从农村土地大包干、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以后才开始的。母亲以前不是不喜欢吃肉,她是舍不得吃啊!看着母亲品味猪肉时幸福的微笑,我却心酸地流下了眼泪。
当我通过高考,背着行囊迈出家门前去报到的那一刻,母亲放声地哭了。满天星辰的早晨,我看不清母亲的脸,但我却看到了她那颗老牛舐犊般的心。
因单位效益不好,我被迫外出打工。当母亲在迟暮之年我回来看望她的时候,她总是说:“我好好的,不要回来看我。”可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时,她却弓着腰把我送出去好远。在夕阳的映照下,我看着母亲晶莹剔透的泪水挂在她沟壑纵横的脸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心是犬心,父母的心也是矛盾的心。为了让我健康地成长,为了培养我上学从而跳出“龙门”,母亲的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我。初中毕业,因没能继续上学,我被迫回乡劳动。记得有一次生产队开会,到了晚上很晚才回家。母亲悲愤地说:“小小年纪就打庄户(务农),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她是多么地希望我尽快脱离乡下的苦海啊!可是,每当我一次次地离家奔赴外地谋生时,她却表现的既兴奋而又不舍。
所以,当母亲病情垂危的那一刻,她首先想到的是,儿子在外生活的还好吗?儿孙绕膝,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可当这点要求无法满足时,她也就只能无休止地呼唤着儿子,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愿景:如果乡村能发展的像城市一样该多好啊!家乡不再受穷了,儿子也不要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了,我也就没有骨肉分离的痛苦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156981566 发表于 2020-12-4 17:42:5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156981566
2020-12-4 17:42:57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中医世家 发表于 2020-12-4 17:44:4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中医世家
2020-12-4 17:44:47 看楼主
做母亲的大多是这样,这是女人的本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吴明生 发表于 2020-12-4 17:45:4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吴明生
2020-12-4 17:45:41 看楼主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自知则知之 当前离线
高级会员

查看:7201 | 回复:3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