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邳州市炮车中学星河文学社 陈鹏宇
![]()
小时候,老一辈就经常给我们灌输一种“尽信书”的思想。诚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书上说的就真的一定正确吗?
我看未必。
先说说古代。古希腊时期,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学者都接受这个论断,并且奉为圭臬。但多年后,年轻的伽利略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发现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现象,得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这一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当时人们无不震惊。难道这近2000年期间就没有其他学者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吗?是的,在当时欧洲人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亚里士多德的话绝对正确。从此人们都只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为不可质疑的真理,这无疑是尽信“书”的弊端。但事实上,伽利略的观点也并不完善,后人经研究、实验后,在前加上了忽略空气阻力这一前提,至此,这一观点才得到完善。不敢于怀疑所谓“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学,这样的学习必定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再谈谈近代。20世纪20年代,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季冰川存在。但20年之后,有一位学者对此表示不服气,“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季冰川?”这位敢于质疑国际权威的学者李四光,从1921年到1934年期间进行地质考察、撰写论文,最终提出了“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结论。当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孟老夫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普照。一些权威学者加以勘探、考察,证实了这个结论,并得到了外国科学家的认可。自此,李四光这个名字的光芒耀于国际科学论坛。对自己持有信心,敢于质疑权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印证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认可,李四光真不愧是敢于追求真理的学者。
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哥白尼敢于质疑地心说,终于破天圆地方的说法;华罗庚敢于质疑世界顶尖疑难,终成著名数学家,爱因斯坦敢于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将自己的相对论加以完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前人通对大量的事实总结和提炼凝聚成了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智慧的结晶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甄别就全盘照搬,必定会使我们思想僵化甚至被误导。
书,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选择地读书,并在读书时应带着自己的思想。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造就人的伟大”,这样读起书来才能事半功倍。信书与不信书最重要的还在那个“信”上。人一定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坚定的信心,很多时候可能一念之间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有句话说得好啊,“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判断力尤为重要。一个人要想拥有明锐的判断力,前提条件是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见闻,面对同一问题,发散式思维,就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真理。
这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通,从而更加完善。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蚕只知吃桑而不吐丝,蜂只会采花而不酿蜜,那么何来丝与蜜?读书时也是如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书中的知识,敢于质疑,敢于论证,此之谓善读书。
辅导老师: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凸显辩证思维的佳作,能够将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巧妙融合,相得益彰,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尽信书不如无书”,结构严谨,闳中肆外,丝丝入扣,鞭辟入里。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