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远方岳母家过春节的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1-2-18 09:4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1-2-18 09:42:30 11041 0 看楼主
那年春节……

宋智






那年春节,我们一直被浓浓的亲情所感动。
岳父庄树义是邳州市占城镇石匣村人,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1942年参加了新四军,跟随著名将领彭雪枫出生入死,转战江淮,直到解放后才在皖西重镇六安市安了家。妻子是岳父的二女儿,“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回到老家。从此,两地之间的牵挂、思念和来往多了起来。1981年岳父去世后,我们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去看望岳母。二十年间的每一个春节,我们虽然也给她写信、寄钱、通电话,但仍感不足,总觉得有些遗憾。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使妻子对“家”的思念陡增,顿时黯然神伤,节目未看完就休息了,节日的气氛大打折扣。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去看望老人家,充分感受团聚的欢乐和浓浓的亲情。
岳母已过古稀之年,已盛载不了过分的疲劳和兴奋。因此,直到临去的前一天我们才打电话给她。没想到,老人家接到电话后,立即把几个儿女召集起来,研究制定“接待”方案,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逐项落实,试图把万千疼爱都浓缩在团聚的日子里。
农历二十八,我们全家风雨兼程赶到六安。岳母早已从三楼的家中下来。妻子很远就看见岳母站在楼下等我们,快步跑过去,一头扑进岳母怀里。岳母高兴地说:“孩子,我可把你们给盼来了。”然后哽咽着直流眼泪。妻子也只喊了一声“妈”就说不出话来。看到她们娘俩的泪水流在一起,我和我的儿女们也都泪如泉涌,所有的问候和祝福都被泪水淹没了。
除夕之夜,瑞雪翩然而至,为每一个欢度除夕的家庭带来了祝福,也为凝聚亲情的年夜饭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孩子的几个舅舅都带着全家过来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紧紧围坐在一起,相互敬酒、祝福,气氛十分热烈。席间,按照邳州的礼节,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把酒杯端起来给老人家敬酒。岳母非常高兴,接过来一连喝了好几杯,把喜悦、满足、幸福全都写在脸上,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孩子的大舅高兴地说:“我们已有多年没吃过这样的年夜饭了!”
大年初一,迎春的雪花漫天飞舞。一大早,我们还没起床,孩子的几个舅舅都赶来争着请我们去吃饺子,去谁家呢?我们有点犯难。最后,还是选择距离最近的二弟家。正吃的时候,孩子的大舅、三舅先后踏着积雪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定要我们尝尝他们家包的饺子。说实在的,春节年年过,饺子年年吃,独有今年的饺子最有味,我们吃得也最多。
孩子的大舅是一个擅长写作的文化人,精明干练,情感丰富,热情心细。团聚的日子,他一直处在兴奋之中,一天到晚围着我们转,唯恐我们不满意。听说早在我们去之前,就连夜把家里擦洗得干干净净,到集市上采购了当地的土特产。还特意到北方人开的饭店预定了一桌酒席。初一晚上,我们到了他家。饭后,孩子们都出去玩了,他把几年来在全国和省、市报刊上发表的所有作品、获奖证书和编著出版的书籍都拿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也一起分享他的成功。看到他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我打心里高兴,从他成长和进步的足迹里,深受启迪和鼓舞。这一晚,我们都很兴奋,谈工作,谈写作,谈人生,浑然不觉雪夜的寒冷和黎明的到来。
春节期间,孩子大舅妈照常上班,而且比平时还要忙,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回家。为此,她常常感到内疚。上下班时,专门去购买当地风味的食品带回家。孩子的姨妈春节也不放假,白天工作一天后,晚上踏着厚厚的积雪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我们,天天如此。我们劝她天黑路滑一定不要来,她却说:“大雪挡不住亲情。”为此,我深深地感叹亲情的美丽和魅力。
在团聚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温暖着。在饱尝亲情之后,决定上班之前一定赶回。因人多车挤,雪大路滑,岳母一家反复讨论着乘车方案。最后,还是孩子二舅决定借小车亲自送我们到蚌埠乘火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不觉分别的时候到了,岳母和妻子又一次泪流满面,紧紧相拥。一遍一遍地叮嘱,一次一次地回首。岳母说:“你们放心走吧,我马上回家烧香,让上帝保佑你们全家平安。”车子还未到蚌埠,孩子的姨夫就打我手机,关切地询问车子到了哪儿,路上怎么样。当我们刚刚挤上火车,孩子的大舅、二舅又分别打来电话,询问是不是上了火车,有没有座位。当我们一进家门时,电话铃又响了,我们知道那是岳母打来的。
短短八百里,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由此,我想起清人的一首词,并稍作改动作为纪念:“亲情欲寄从何寄?打个电话替,人在电话外,情在电话里,电话这边是我,电话那头是你……还有那说不尽的亲情,把电话一路打到底。”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团聚离别。但无论是短聚还是长别,亲情却是永远的。有了亲情,我们前进才有动力,生命才有活力,中华民族才更有凝聚力。
亲情,浓浓的亲情,我永远珍藏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作者简介:宋智,笔名智也,邳州市人,1949年11月生,大学毕业,退休前供职邳州市委、市政府机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喜欢写作和旅游。曾在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通讯、散文、杂谈、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500多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集《东篱采菊》《远山近水》,和冯子礼先生合著出版《三国演义启示录》,荣获徐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1041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