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姑去世多年了,可我始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我们。
姑姑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每次在我婆婆那儿看到她,她都是乐呵呵的。她生活在大山里,日子过得很拮据,两间破土坯盖的屋,用报纸糊了糊墙;床上被褥补摞补丁遮住了原来的花色,地下桌凳脏兮兮已成灰色因为没有刷漆;姑姑和姑父穿得都不象样,日晒雨淋的,布象是酥透了,只怕一戳就能破了;鸡蛋、青菜平日根本不舍得自己吃,因为家里用钱时要用这些东西去变现。我时常感叹,替姑姑的日子发愁,姑姑每每听了总会说:"这就不错,我挺知足。"
姑姑年轻时非常漂亮,我见过她一张十六岁时的照片。那个女孩胸前甩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虽然在农村劳动,可依然是冰肌雪肤,齿白唇红,尤其是那双大眼睛,就象两汪深谭让人过目难忘。看那张照片时,我说:"这么漂亮的姑娘当时怎么没有留在城里,太可惜了。"丈夫说:"因为我父母太革命。"姑姑说:"可惜啥,我要留在城里还能遇见你姑父这样的好人。"
说是这么说,可在常人眼里,姑姑这一辈子是该遗憾的。我的公公婆婆都曾经是有相当实权的领导干部,若想让姑姑跳出农门可以说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更何况姑姑不仅是年轻漂亮,而且有文化,很年轻时就是共产党员,这些条件应该使姑姑的命运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公婆和姑姑都没有利用这些优势,姑姑依旧按照上苍的安排,度过了她自己的一生。或许天亦有情吧,姑姑下葬时天空突降大雨,使悲伤的气氛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
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姑姑来,她乐观的生活态度,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无法理解。她的日子里应该是有许多愁事的,象没有钱、没有好房子、干活累、重病缠身等等,哪一件放到我们身上都不能忍受,可她对这些事情看得似乎不那么重。她早出晚归在地里操劳,树枝子圈起的院子里还养上鸡和猪。日子就这么平平谈谈地过去了,儿女长大,成了家,当年那个漂亮的女该已经无法让人与面前这位暮年老妇联系在一起了。姑姑好像老得特别快,她才六十多岁,却比城里七十多的人还老,这大概就是操劳和内在痛苦留下的痕迹吧。我觉得,姑姑好象没有愁事只是一个假象,她是不愿意让人看到她愁苦的另一面,这种掩盖不是因为她虚荣,而是她不想使别人因为她的不愉快而不愉快。
在她病重住院时,我去看过她,手术刚过,她的脸是那样苍白,可见到我,脸上依然带着笑。我心里沉重得直想流泪,强忍着不敢流露出来。姑姑则安慰我说:"做了手术,养两天我就好了,你们不用挂记。"姑姑患的是绝症,其痛苦可想而知,但她从不表现在脸上。家里穷,她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调养,手术后毒瘤再次扼住了她。最后的日子她全身浮肿,腹胀难忍,面对来看望她的人,她总是安祥平静地说"不要紧了,不要紧了"。
以常人的心态来看,姑姑这一辈子太傻,这么多好机会放弃了真是不可理解。我虽然没有就这个 问题与姑姑细谈深问过,但仔细想想她的为人,现在我可以站在姑姑的角度来审视她的一生,对她的"傻"就能够理解了。姑姑也是凡人,肯定渴望过舒适的生活,象城里人那样,象有钱人那样,干自己想干的事,不为钱发愁,体体面面地活着,可她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放弃了那些机会。为什么,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她不想因为自己使别人为难。
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品质啊。为他人而牺牲自己,有人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人世间,有点象天方夜谭。其实真实生活中,不乏姑姑这样的人,正因为他们欲望不大,所以他们才活得很快乐,正因为他们总是替别人着想,所以他们才令人难以忘怀。
大洲点评:读完了,心中依然有着许多谜。这还不仅是因为“姑姑”另类的人生追求,而且是因为作者的观察也是远距离的,外在的,既没有内心的揭秘和更多的分析,也没有更多的关于“姑姑”生活细节的描述。初看时,这是缺点,因为感人的都是生活的细节,但回味时却又想,这远距离的观察,其实也是另一种真实。想想我们身边的亲人,许多也都是这样的相处着,真要离开我们时,我们又深刻地了解了他们什么呢?但他们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过,而且还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因此,要更多地了解亲人们,莫待永远离去时,可待追忆已枉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