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志书里的邳州历史沿革(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美不胜收 发表于 2022-1-24 10: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美不胜收
2022-1-24 10:23:42 8786 0 看楼主
《咸丰邳州志·沿革》简注

李文娟









原文:
于是魏分为二,高欢、宇文兵拏不解92,而梁与东魏通和,保境息民,十有余年。梁改下邳为武州县,曰“归政”;改良城为武安郡,而武原仍属魏。及太清元年,当东魏武定五年,侯景93以河南十三州归梁,而高欢新丧,梁大举北伐。武州(即下邳所改)刺史萧弄璋攻东魏碛泉、吕梁94,拔其二戍。明年,慕容绍宗95大败侯景于涡阳,梁诸军并走。景入于寿阳,称兵以犯台城96,而魏间使诸将尽略江淮二十三州之地,下邳复归于魏。魏分下邳置武原郡,领武原、开远、艾山三县。武原自彭城来属,开远分良城,艾山分僮置也97,是为武定八年。五月,东魏禅于齐,后二十三年,当陈太建五年,吴明徹98伐齐,江淮诸郡望风克捷。后二年,而陈将樊毅克潼州99,遂克下邳、高栅100等六城,武原未下。而周师灭齐,齐郡百有六十二尽入于周。陈人闻之,兴师以争徐、兖。明徹军至于吕梁,破梁士彦,围彭城。当是时,陈人锐意以为河南指麾而定也101;周使王轨102将而东征,轻兵扼淮口,贯铁索以断清流。陈人兇惧103,周师围而蹙104之,三军并没,然犹缘淮守御105。十有一年,周遂尽取江北之地,而下邳入周。初,陈改梁武州为沅州106,周之灭齐先得武原郡,省开远、艾山;及得下邳,改为邳州107,邳州之名由此始也。(周书无志,仅从隋志追考得之。按:隋以周之泗州为下邳郡,邳州为下邳县,论者混而为一,遂谓周尝改下邳为泗州,又改泗州为邳州,此臆说也。《隋书·地理志》下邳郡注:“后魏置南徐州,梁改为东徐州,东魏又改曰东楚州,陈改为安州,后周改为泗州。”此一条指宿豫而言,盖隋之下邳郡治宿豫也。其下邳县注云:“梁曰归政,置武州下邳郡,魏改县为下邳,置郡不改,改州曰东徐,后周改州为邳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此一条专指下邳县而言,盖隋之下邳县,不复为郡治也,然则周之泗州,即今之宿迁,而梁之东徐州也。周之邳州,即今之邳州,而魏之东徐州、梁之武州也,判然为二,岂有一改再改之事乎?至谓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盖在梁则为武州,下邳郡,归政县;在魏则为东徐州,下邳郡,下邳县;在周则为邳州,下邳郡、下邳县。古人州、郡、县相系之,定制如此。开皇废郡,则第曰邳州,下邳县;大业废州,则曰下邳郡,下邳县;而郡治移于宿豫,下邳为属邑矣。)
自晋室南渡,土宇分裂,佹得佹失108,更制繁多,县或数郡,郡或数州,莫相统摄。隋受周禅,省废诸郡县,开皇中,省梁之武安郡,废武原、归政诸县;大业三年,改邳州为下邳郡,而徙郡治于宿豫。下邳县统县七:宿豫、夏邱、徐城、淮阳、下邳、良城、郯。初,隋有归政县侯李直,邳公苏威,归政旋废,国除,而威终于唐云。
唐有天下,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以下邳、郯、良城三县置邳州。贞观元年,去州,以下邳县隶泗州,泗州治宿豫,故隋下邳郡治也。开元二十三年,徙泗州治临淮,犹曰泗州下邳郡;天宝元年,改名临淮郡,而省淮阳县入下邳;元和四年,改隶徐州彭城郡。盖天下初平,专务裁繁汰滥,期归简壹,亦以剷109除重镇,大都去其凭藉。百余年间,下邳遂为僻邑,史策阗如110,无复向时之多事也。自德宗建中以后,有观察节度之设,邳州属武宁军节度使,改感化军,再改而复。于是汴人111已并徐、宿,下兖、郓,击杨行密112于淮南,壁清口。行密壅淮水以灌清口军,进围徐州,朱全忠自将救徐,行密引退,汴人追及之于下邳,杀千余人而去,下邳为梁。
宋兴,犹隶武宁军,太平兴国七年,建下邳县为淮阳军113,谓之同下州114,统下邳、宿迁,属京东路;元丰中,割属京东西路。南渡后,宁宗追封子坻115为邳王,虚封也。
宋既南渡,而韩世忠116以左将军镇淮阳,会山东兵以拒金。与金粘罕117战,战不利,明年,金执淮阳守臣李宽,而下邳入金。其后金齐大合兵118,自淮阳入寇。绍兴六年,张浚以右相视师,而世忠自承楚119图淮阳,傍符离而北,四年之中,五战而四捷;于是解元、成闵、呼延通、王权、许世安之流,沫血陷陈120,夺门苦战,而卒不克。
金复改淮阳军为邳州,统县三:下邳、兰陵、宿迁,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改属河南路。先是一年金迁于汴121,而蒙古已拔金两河122九十余郡,青、郓、邳、海等州城守未下。兴定五年,蒙古取金东平,金将蒙古纲123南走邳州,遂置行省于邳。而宋李全124复泗州,金纳合六哥杀纲,谋以邳归宋,不克,于是金人大困,尽弃山东地,而戍邳州之源雀镇125,以拒北师。金天兴元年,蒙古将国安用126据徐、邳、宿三州以降金,已而贰于宋。其明年,蒙古遂入汴,金主走归德蔡州,宋与蒙古共灭金,分其地自陈蔡以东,邳州归于宋,亦未克定127。蒙古将张名,导宋师以攻邳,守将匡才击走名。及宋景定中,当元中统三年,宋人再兴师攻邳,不能下,而邳州入元。







元初,并睢宁、宿迁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属归德府。十二年,复宿迁、睢宁,割属淮安府128。十五年,睢宁、宿迁来属,谓之直隶州129,直隶州自此始。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130据吴,邳入于吴,二十六年入明,洪武四年属中都131,十五年,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不改。康熙七年,州圮圯于水,二十八年,迁治于艾山,是为新邳州,而谓旧州治为旧城。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二:睢宁、宿迁。十一年,升徐州为府,以邳州及所属属焉。
大凡州境,于周属薛、属吴、属越、属楚、属齐、属宋,再属齐楚并于秦;秦汉之际,属景驹、属项羽;汉末属吕布、刘备,并于魏;晋以降,属赵、属东晋、属符秦、再属东晋;以及宋,属元魏、属梁、属东魏、高齐、属陈、属宇文周,并于隋。燕及北燕、南齐无下邳(齐志但有名存,属北东海郡,又有属南彭城者,盖侨治,非今境);唐末属朱梁,宋南渡属金、属宋、属元;明初属张吴。天下有变,为必争之地。


注释:
92.高欢、宇文兵拏(ná)不解:高欢(496年—547年),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tiáo)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参加北魏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后为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宇文,指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拏,连接,牵引。这里指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后,东魏和西魏之间连年争战不休。
93.侯景:(503年-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羯族。本为北朝东魏河南尹,太清元年(547年),以河南十三州投降梁武帝,深受梁武帝信任,被册封为河南王。太清二年(548年),发动侯景之乱,攻破梁都建康,饿死梁武帝萧衍,弑杀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551年),侯景篡位自称皇帝,国号为汉。梁元帝萧绎即位后,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逃跑被部将所杀。
94.碛泉、吕梁:碛泉位于吕梁之东,而吕梁则为今铜山区伊庄镇吕梁村一带,现有吕梁山风景区,古泗水中著名险滩吕梁洪便在吕梁山下。宋代王应麟所著《通鉴地理通释》中写道:“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春秋时期,孔子曾驻足吕梁洪边,目睹泗水在此处“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壮观景象,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魏收《魏书》:“吕县有吕梁城,碛泉盖在吕梁之东。”
95.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名将,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后。在侯景叛投南朝梁之时,他先是大败南梁援军,生擒其主帅萧渊明,再回师涡阳,击败侯景。
96.称兵以犯台城:称兵:兴兵;采取军事行动。台城:梁都建康宫城。这里指548年的侯景之乱。
97.艾山分僮置也:僮,即僮县,秦置,属泗水郡;西汉属临淮郡;东汉、魏、晋属下邳国或下邳郡;北周废。僮县自汉至西晋含现在睢宁县境南部,故城在今安徽泗县东北僮城。经查,此句出自《魏书·志·地形》(北齐·魏收编著):“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魏书》这一说法不知以何为依据。笔者存疑:当时武原郡下辖三县,即艾山、武原、开远,皆位于邳西、北。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武原郡分置于下邳郡,其所属开远县就近分置于良城,而艾山县为何分置于远在邳南的僮县?
98.吴明徹:(504年—580年),南兖州秦郡(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为安南将军。太建九年(577年)吴明徹北伐,于吕梁大破北齐。太建十年(578年),再度出兵吕梁,包围彭城,以清水灌城。北周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援梁士彦,而吴明徹此时患背疾难愈,无法作战,为王轨所俘。北周对其以礼相待,封为怀德郡公,拜大将军。不久后,吴明徹因忧愤成疾,死于长安。
99.樊毅克潼州: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南北朝时期南陈名将。太建五年(573年),樊毅奉命北伐,于太建七年(575年)攻下潼州城,二月又攻破下邳、高栅等六城。潼州,南朝梁置。治取虑城(今安徽灵璧县东北)。东魏武定六年(548)改为睢州。《资治通鉴》有:“梁太清元年(547年),东魏慕容绍宗“引步骑万人攻(梁)潼州刺史郭凤营。”
100.高栅: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中宿迁县栅渊城条下有:“高栅,盖即栅渊也。”
101.陈人锐意以为河南指麾而定也:《陈书·蔡景历传》中有:“是时高宗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 《通鉴·陈纪七》中有:“士彦婴城自守,明彻围之。帝锐意以为河南指麾可定。”由此可见,《咸丰志》此句引自《通鉴》,笔者以为《陈书》中一句用法或更贴切明白。
102.王轨:(?—579年),小名沙门,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北周时期名将,为人慷慨秉直,沉毅有卓识,一向追随宇文邕(后为北周武帝),助其除去权臣宇文护;领兵击败陈军并俘获名将吴明徹,消灭陈朝精锐军队,拜柱国大将军、徐州总管。
103.兇(xiōng)惧:恐惧;惊扰不安。兇,同“凶”。《通鉴·陈纪七》中原句为;“以遏陈船归路,军中恟惧。”恟惧也指纷扰惊惧之意。
104.蹙(cù):通“蹴”。紧迫;急迫;催促。此处指北周军队步步紧逼。
105.三军并没,然犹缘淮守御:指南陈吴明徹兵败被伏,三万余兵马与器械辎重皆归北周所有,随后陈朝以将领淳于量、孙瑒(yáng)、樊毅、任忠等仍缘淮水布兵守御,防备北周。
106.陈改梁武州为沅州:本志认为,在陈太建七年,陈将下邳所属的“武州”改为了“沅州”。关于这一点,窦鸿年《邳志补》没有采用,窦志的注释为:“陈伐齐,陈将樊毅克下邳,地入陈,在陈五年。前志谓陈改武州为沅州,然《隋书·地理志》不系于下邳,而系于武陵郡下,恐非,未敢从。”所以窦志坚持下邳入陈后仍为武州。据注者查阅《读史方舆纪要》《陈书》《水经注》等书,发现鲁志依据或为《陈书·太建七年》:“改梁东徐州为安州。改武州为沅州。” 关于“沅州”,《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八·常德府》也有记录:“晋亦曰武陵郡。宋、齐仍旧。梁置武州。陈改沅州。而武陵郡如故。”如果《陈书》中内容容易引起混淆,但《方舆纪要》所言很明显与下邳无关。其实这两处的“武州”“沅州”则远在湖南,又称“临沅”,实为一地,皆指历史上的湖南常德府一带。《陈书》:“天嘉元年,分郢州之武陵、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四郡置武州,治武陵。”而沅州之名也与发源于贵州省、汇入洞庭湖的沅水紧密相关,有说因沅水而命名沅州,有说因水流至沅州处水面最宽,而称沅水。《水经注·沅水》云:“临沅县,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所以陈太建七年,下邳应属“安州”或“武州”, 属“沅州”的可能性不大。另其他四部旧志中,除明《嘉靖邳州志》无记录,清《康熙邳州志》、《乾隆邳州志》《嘉庆邳州志》皆认同陈改“东徐州”为“安州”,而不是“沅州”。
107.改为邳州: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北周夺取陈朝江北地,邳地入北周,改称邳州,下邳始称邳州。此时邳州隶属徐州行台总管府,在周三年。
108.佹(guǐ)得佹失:谓得与失皆出于偶然;时而得,时而失;指有得有失。
109.剷:同“铲”。
110.史策阒(qù)如:闃,寂静的;沉寂。阒如指空虛;此句指唐朝关于下邳的史料记载极少。
111.汴人:指唐末割据势力朱温(即朱全忠,五代时后梁开国皇帝,唐僖宗赐名“全忠”,即帝位后改名朱晃)的军队。此次事件指的是897年爆发于汴州朱温与淮南杨行密之间的清口(今属淮安)之战,杨行密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112.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省长丰县)人。杨行密原为唐末庐州牙将、吴王,后成为江淮地区割据势力,成功阻止了朱温的南下,形成了南北政权的并立,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113.淮阳军:为982年宋太宗设置的行政区划,治下邳县(今江苏邳州),领睢宁、宿迁二县。1129年,金废淮阳军,改置邳州。
114.下州:下州是古代行政区划“州”的等级之一。唐制为第七等,在辅、雄、望、紧、上、中之下。宋制为第八等,在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之下。辽、金、元分州为上、中、下三等。元世祖至元初年以六千户以下为下州,取江南以后,以不及三万户为下州。文中指淮阳军的级别等同于北宋时的下等州。
115.坻(chí ):即赵坻,宋宁宗赵扩之子。嘉定十六年正月生,二月薨,被追封为邳王(虚封)。
116.韩世忠:(1090年—1151年),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于建炎二年(1128年)加平寇左将军,屯守于淮阳军(金改邳州);在绍兴六年(1136年)围淮阳城六日;在绍兴十年(1140年)再战淮阳军,于泇口镇击败金军。
117.金粘罕:即金朝宗室名将完颜宗翰(1080年—1137年),又名粘罕,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曾领军攻宋,南渡黄河,制造靖康之变,俘虏北宋徽钦二帝。
118.其后金齐大合兵:1134年,金与伪齐(金朝扶持的刘豫伪齐政权)联兵侵伐南宋。此时邳州是伪齐驻军重镇。
119.承楚:即承州(今江苏高邮)和楚州(今江苏淮安)。
120.沫血陷陈:陷陈,即陷阵。此句指韩世忠部将解元、成闵、许世安等人在淮阳城夺门大战等战役中,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特别是成闵身中三十多枪,血浸甲衣,几度昏厥;许世安腿中了四箭,不能站立。夺门战中最终没有攻克淮阳城。
121.金迁于汴:指1214年,金宣宗为躲避蒙古大军的锋芒,将国都从中都(今北京)迁到开封(原称为汴京)。
122.两河:指金朝行政区划,包括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南路、河东北路,被称为两河地区。
123.蒙古纲:本名胡里纲,金朝咸平府(治今辽宁开原东北)女真人,承安进士。进拜右副元帅,行尚书省,五年,蒙古军自东平撤围,领女真、契丹、汉军五千人,行省邳州(今江苏邳州南古邳镇)。元光二年(1223年),为部将纳合六哥杀害。
124.李全:(1190年—1231年),金朝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汉族,金末地方武装集团的首领。李全聚众起义后,于宋嘉定十一年(1218)正月依附南宋,但其反复先常,不择手段扩张个人势力,后更是公开与宋敌对。金正大八年(1231),李全兵败而死。
125.源雀镇:《读史方舆纪要》:“源雀镇,在州东北”,应为今江苏邳州市东南。
126.国安用:(?—1234),金朝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本名咬儿。初为红袄军李全部将,先随李全降蒙古;又据徐、宿、邳三州降金,被赐姓完颜;再以缺粮降宋,授浙东总管,而仍与金朝暗通,毫无节操可言。在蒙古兵破徐州时,投水死。
127.亦未克定:克定,本意为安定或平定。这里指邳州的归属尚不能安定。
128.割属淮安府:此处笔者存疑。本志认为至元十二年,邳州属淮安府;而窦鸿年《邳志补》认为属河南省归德府。本志或依《元史·卷五十九》(明·宋濂等编):“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属淮安。” 但元朝只有河南省淮安路(即淮安路总管府,这里的“路”辖三州十二县),没有淮安府建制。《元史·卷五十九》:“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此处与河南省归德府辖四州十五县相符。
129.谓之直隶州:此处笔者存疑,而窦氏《邳志补》也没有延用这一说法,《邳志补》认为在至元十五年,邳州依然属河南省归德府(为直隶府)。
130.张士诚据吴:张士诚(1321年—1367年),泰州(今盐城大丰区)人。为元朝末年江浙地方割据势力。张士诚于l353年正月据盐场起兵,攻泰州,克高邮;l356年南下攻克平江(即苏州),建立大周政权;于1363年自称吴王。
131.洪武四年属中都:邳州在明太祖洪武元年成为南京中书省直隶州,兼辖宿迁、睢宁;到洪武四年为中都邳州直隶州,仍兼辖宿、睢。


参考书目:
《史记》(汉·司马迁);《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南史》(唐·李大师、李延寿);《陈书(唐·姚思廉);《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新唐书》(宋·宋祁、欧阳修等);《宋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美不胜收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878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