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漫笔丨关于“严”的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5-18 08:35:52 4376 0 看楼主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关于“严”的艺术

冯遵慧/文



一位新上岗的老师,专业水平不错,教育素养也很好,学校就安排她做了班主任工作。

她每天早起晚睡,以满腔的热情为班级同学服务着。可是很遗憾,班里有几个顽皮的学生总是给她制造麻烦。她很苦恼,就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有人指点道:“有的孩子欺软怕硬,你就不能给他们好脸儿。”从此以后,这位老师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扫起初的满面春风,一天到晚满脸秋霜。果然奏效,班里那几个顽皮的学生行为收敛了不少,班级终于安定了一些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正当这位老师为自己改变教育策略而暗自高兴之时,那几个顽皮学生又逐渐跳了出来,而且变本加厉,闹得更凶。

在实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这位老师终于走进我的办公室,向我辞班主任工作。

我让这位老师坐下来,给她倒杯开水,与她交流了自己当年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我充分肯定了她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开始的热情,实在可贵,但是有的学生顽皮,也需要严格要求做保障,所以后来的严格,更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为什们严格之后又不行了呢?看来教育学生仅靠一个“严”字是不够的,还要在严格的同时,相应做好其他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到严而有情。人们常说“严是爱”。平心而论,老师对学生严格,几乎都是为了学生好,有时即使行为过激一点,往往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但是,如果你过于严酷,动辄训斥,甚至体罚,有时甚至严重体罚到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地步,这样的“爱”,就很难让学生或者家长接受了。因此,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前提,就是必须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当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因为他的进步而欣喜,因为他的错误而痛心时,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理解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的。至于为什么有的学生反复犯错误,请理解,那是他们的自制力太弱造成的,而不是故意与老师作对的。一旦学生发现老师对他的严格并不是出于发自内心的“爱”,便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使迫于老师的威严,暂时老实几天,但终究还会爆发出来,甚至所犯的错误更加严重。

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他的爱呢?一是批评时就事论事,正面批评,切忌翻旧账,或使用冷酷的语言讽刺挖苦。二是批评之后要及时做好安抚工作,不要用长时间冷落他的方式雪上加霜。三是抓住时机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挽回他们在同学面前失去的尊严。

其次要做到严而有度。严格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度。每当对学生提出一项严格要求时,都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诸方面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例如要求刚离开父母新入校的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一样,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宿舍的内务整理,他们能做到吗?再如,要求十二三岁的孩子在烈日之下军训,一站几个小时,他们的身体吃得消吗?再如,要求任何人任何原因都不得上课迟到,要是上节课老师拖堂或厕所里排不上队呢?再如,要求学生在起床铃响之前提前多长时间进班,老师考虑过学生在没有手表、没有闹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按照要求起床了吗?一言以蔽之,老师的任何一项严格要求,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便是苛求,这样学生如果做不到,责任应该在老师。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做到了,也一定付出了本来大可不必付出的那么多努力。对这样的严格要求,很多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的。万一哪个学生哪一次因为没有按照要求做而挨了批评,学生能口服心服吗?

再者要做到严而有别。虽然说在纪律面前应该做到人人平等,但是,特殊情况还是应该特殊对待的。例如,一个在某一方面行为习惯本来不太好的学生,他在这方面已经付出了比其他同学大得多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别人做得好。对待这样的学生,老师的着眼点应该多放在他的努力上,而不应该放在他与别人的差距上。如果再对他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也应该建立在充分肯定他的努力的基础之上。如果老师看不到他的努力,而只是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他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学生就会就会对自己下一步的努力失去信心。这样,非但不能做得像老师期望的那么好,更大的可能则是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弹。因此,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最后要做到严而有容。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很多学生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自制能力差或不良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而不是故意与老师对着干。同时,老师更要充分认识到,很多学生也有改正不良习惯的愿望,甚至也会因为自己改正不了不良行为习惯而痛苦。基于上述两种认识,老师不但不应该憎恶甚至仇视犯错误的学生,而且应该像同情身体患有疾病的人一样来同情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老师一旦对常犯错误的学生具有了同情心,就会以一颗真诚的包容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当然,这种包容之心不同于没有原则的姑息放纵,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

有人往往会这样认为,只有坚持“说话算数”的原则,才能捍卫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个原则也不是丝毫不可撼动的。有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与退让,才让学生看到了你对他真正的爱,从而感化他逐渐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如果刻板地坚持“说话算数”,不给犯错误的学生留下一点儿改正错误的机会,学生可能会“破罐破摔”,走向不可救药的深渊。即使他一时迫于你的严厉,对不良行为有所收敛,但是他那颗原本渴望改正错误的心,可能因为缺乏温暖的宽容而再一次变得冷漠,从而回到最初的状态。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与我们师生之间的教育不能类比,但是对我们的教育也不无启发。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艺术。因此,教育除了应该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之外,还应该能够达到使人产生审美享受的境界,而且这种享受应该远远高于自然风光或者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享受。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听完我这番话,这位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自从这次交流之后,她每次见到我,都会很开心地告诉我几个转变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小惊喜。一年后,她所带的班级成了全校有名的“好”班。

                        (2022.5.17)

邳州图话

编辑微信 : zijinchina

乡村文化 文学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4376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