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十岁那时的“双抢”:扯秧 插秧 抛秧 | 作者 王宇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帮今黍 发表于 2022-6-11 18:5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帮今黍
2022-6-11 18:50:47 4839 2 看楼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还是一个10岁出头的孩子。在那个“大呼隆”缺衣少食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放了学,有时是要参加生产队体力劳动的。那时,我们没多少课外文化生活,墙壁上除了“千万不要忘记……”,就是“打倒XXX”之类,父母们一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着,我们有了点儿空,也就书包一丢,冲田地里去了。
最令我难忘的是家乡的“双抢”。
那时为何有“双抢”?我琢磨,大概是农村插“双季稻”造成的。那时科学不发达,水稻单产数量不高,农人们一年忙到头,交足“公粮”后,分到各家的稻子就少的可怜。平日里“瓜代菜”、杂粮代大米,一到春上还闹饥荒。听上辈人说,我们屋场被活活饿死过好几个壮小伙……。所以,广大农村都插“双季稻”,我们这儿还留有“大人盼插田,孩儿望过年”的俗语。
插田,意味着有稻子,有饭吃!
回到题目说的事儿上去。
“双抢”就是那时候农民抢收早稻、抢栽晚稻。每年的7月中下旬,那可是一年中太阳最毒、天气最热的酷暑季节啊。那时我们也放了暑假。天刚麻麻亮,我们便跟在大人的背后拿着镰刀下田收割稻子。此刻四周寂静,只剩下“刷刷刷”的稻子收割声。等到要吃早饭了,一大片稻禾倒在了水田里,晒一晒,就等那些壮劳动力来挑谷靶了。
匆匆返家就着咸菜喝了点粥,撂下饭碗,我们就来到田里扯秧苗。扯秧苗是个轻巧活,生产队里都是安排些妇女和学生娃干这活。也许是生活太沉闷,寂寞太久就会有爆发。突然身边响起了歌声: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一个姑娘的声音,又尖又亮。
紧接着一些女孩儿也接起了口:“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稻田里热闹起来了,大家不由加紧了扯秧速度。虽然这扯秧是轻巧活儿,但它也是一份技术活儿。弄不好,会弄断秧苗的。刚开始我就常常弄断。后来被队长发现了,挨了一顿批,说我老这样下次去跟老师说。我最怕老师批评了,所以我惶恐至极,岂料越是慌张越出错……秧苗被扯断了好几根。一旁的玉枝姑姑连忙将我那断秧苗埋进泥土,给我做示范说:“五指抓住秧苗根部,用力要均匀,使暗劲……”,我按照玉枝姑姑指点的方法去做,果然凑效。
秧扯好了,接下来就是插秧。大人们插秧速度快、且横成排、竖成行,我们小孩则不行,往往插成了“蛇扭水”,难看死了。所以小孩插秧先得“牵线”——画好尺寸,先插成一畦一畦的区域,我们再在区域内插秧,这样就成畦了。其实插秧并不十分难,抛秧则是一个技术活了。
抛秧的活儿是生产队专门物色人手来的。首先,他要力气大。一块水田大的长宽十余米,小的长宽五六米,没有力气是抛不出去的;其次,要准。一把秧,要准准地丢在插秧者屁股后边,不能丢到插好的秧苗中间去,那会造成毁坏,不能距离插秧人太远的地方,那样够不着;更不能丢到插秧人身上,那会弄人一身泥巴……,我就亲自看见不会抛秧者将带泥水的秧苗丢到插秧人背上或者屁股上的,惹来人人不满。第三,要狠。所谓“狠”,就是丢出去的秧把从落地到溜至插秧人脚跟即停,狠狠的“落座”,让插秧人伸手即可拿着……。
这就是“抛秧”。
后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人引进了插秧机,再也看不到乡村农田遍地插秧的人群了;再后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许多农田已经流转给大户承包了,从插秧到收割都是机械化了。水稻亩产收入也大大提高,再也无需插“双季稻”了,更没有了“双枪”这个词儿出现了。那种“顶着星星下田 背着月亮回家”的劳作已经成为了记忆,永远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tankyaoyao 发表于 2022-6-11 18:51:3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tankyaoyao
2022-6-11 18:51:37 看楼主
那时的农民吃尽苦中苦,难保肚子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恋冰の情节 发表于 2022-6-11 18:52:12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恋冰の情节
2022-6-11 18:52:12 看楼主
抢收抢种一年之中最累最忙的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帮今黍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4839 | 回复:2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