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仨携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晚景入寒窗
2022-6-28 07:55:39 11543 0 看楼主
打仨携俩

枫声/文

邳州方言里,“仨”和“俩”呼应使用的情形并不是很多,“仨瓜俩枣”、“打仨携俩”为最常听说。“仨瓜俩枣”指“一星半点、数量很少,不值一提”,并非邳州人原创;“打仨携俩”则是地道邳州话,但意思恐怕也只有邹庄铁富官湖一带的人才最清楚。“打仨携俩”说的是一种外在表现——正事不干,就喜欢拉帮结伙惹是生非、打架滋事等,反正就是不让长辈老师省心。被冠以“打仨携俩”的多是青少年,这些孩子学习不上心,惹个事、生个非却能得不得了,校园欺凌,敲诈勒索,多是此类孩子所为。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纹身,染指甲,染头烫发,穿着带破洞的裤子,骑着带音响的电摩,手里夹着香烟,斜着眼看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神气;男孩子有,女孩子也有,流里流气,痞里痞气,满嘴脏话,做着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做的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这样才是“酷酷”的自己。

“打仨携俩”孩子最本质的特征是以欺负人、掠夺人为快乐之本,家长管不好,老师不敢管,又依仗着自己是未成年人,这些孩子就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高中还好,找个理由劝退或开除了事;初中、小学那就惨了,只能整天跟着擦屁股、眼睁睁看着这些玩意为害“乡里”,无计可施。其实,哪所学校都有个别或一些“打仨携俩”、怙恶不悛的孩子,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他们集中到一所特别学校里、交由特别教师来以特别的教育手段来管理。这样的学校每个县市都应该开办一所,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直到初中三年级。若如此,应该可以解决不少目前存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因教育不当而衍生的社会问题。“打仨携俩”的孩子往往被老师和年长者称为“瞎不孩子”。但这些“瞎不孩子”大多智商、情商都不低,又因为胆子大,成年后进入社会,大抵都混得不会太差。不信您且看去——现在那些大小老板、开地下赌场的、放高利贷的、承揽地方大小工程的、甚至冠盖之下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那些“打仨携俩”的孩子。人都是会变的——当年的劣迹斑斑会变成今日的神采光艳,当年的一身黑可能就变成了今日的一身白,当年的言语粗俗之徒可能就变成了今日的吟诗作对之辈。“打仨携俩”的孩子,有的是秉性如此,有的是拜后天成长环境所赐,对于他们,特殊的人群特殊对待,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更具创造和发展潜力。

孔子讲“因材施教”,但其实我们一直没做到;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都是些毫无创造力的瘟头砸血之人,于家于国于个人发展,近乎了无裨益。不知道“打仨携俩”的出处,更不知道是哪位大哥第一个用“打仨携俩”这个整饬的词语来形容人的行为,想到这个方言词汇,脑海里就会出现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这一句,“打仨携俩”的孩子们的作为,情形大类如此吧?扑克牌斗地主可以三带二,换个说法,亦可谓之“打仨携俩”。邳州人说的“打仨携俩”,与此有关吗?想想“打仨携俩”几十年的使用历史,再想想邳州人“斗地主”的历史,又总觉得它们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事想追根溯源,搞个明白,真的很难。正如这个“打仨携俩”,想把它说个通透,远非想象中的容易。那就不说了,到此为止!

乡村 | 文化   邳州图话   文学 | 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晚景入寒窗 当前离线
青铜会员

查看:1154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