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难时期母亲把口粮卖了为何邻居都夸她 | 作者 徐尚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辉腊 发表于 2023-7-25 23: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辉腊
2023-7-25 23:53:55 3473 0 看楼主


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人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叫“口粮”。所谓口粮,那就是一个人一年能领多少粮食。赶集上店,认识和不认识的,买的和卖的,闲唠嗑的,临离开时,总是少不了问上一句:“你们那里一年能领多少口粮?”
那时,若是有人把粮票丢了,那就要命了。谁要是把口粮拿出去卖了,就会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和斥责:“那是过日子的吗?!” “挨饿你怨不了别人!” “那家人过日子从来都不入路……”等等。不过,也不尽然,我母亲把口粮卖了,左邻右舍倒夸着我母亲会过日子、会算计。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和姐姐都考取了八集中学。母亲的脸上有光彩,却力不从心。好在上了中学,户口便转成了国家供应。虽是每人每天1斤粮,可那是精米细面啊!那时我个头小,能够吃得饱。高个子的同学和成人老师们,就觉得口粮有点不足了。有的老师晚饭的二两馒头,总要留下一点放在用铁丝卷成的小网上,搁在罩子灯上烘烤,待办完公睡觉前把它吃下肚去,以便能够顺利入睡。如果是现在,那被煤油烟熏过的馒头渣,谁也不会下咽,可那时哪顾得了这些,直觉得吃得香,津津有味。
每年的寒暑假,姐姐和我都要拿回家一部分粮票。每天的二斤细粮,母亲只让吃半斤。不是不让吃,哪有母亲不让孩子吃饱的道理。而是母亲另有盘算。
用半斤白面掺和着几团子野菜,贴一锅圈菜饼子,晌午饭娘儿仨怎么吃也吃不完,晚上干活收工回来还有饼子吃。
硬是吃苦菜,省下来一部分粮票。娘在算计着。要把这些粮票换成钱。孩子们每学期的学费,助学金不够还须补贴,儿子能穿带补钉的衣服,女儿不能。这些钱都须口省肚挪才能出来。娘小时在南京舅舅家读过书,明事理,知前程。她历经坎坷,没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却对儿女们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她期望儿子能成为饱学之士,女儿能成为白衣天使。眼下,虽然粮紧钱缺,但不能让未成年的孩子们发愁。他们正在长身体,不能吃不饱,可他们上学,又处处得用钱。这就难办了,顾此失彼不可取,两全其美又难做到,那就只好委曲求全了。让孩子们少吃些细粮,多吃些糠菜,反正又没让你饿着,把粮票卖掉一部分,以解困境。
主意一定,娘从家走15里路程去碾庄火车站坐火车到徐州,又从徐州坐车到蚌埠。卖粮票进行得很顺利。只一会功夫,便把粮票变成了钱。每斤粮票卖两元。拾元的、伍元的、贰元的、壹元的,一沓票子好喜人哟。娘留下壹斤粮票,说什么也不卖了,她要好好地、饱饱地吃上一顿饭。
真的想不到,就是那张壹市斤的全国通用粮票,被一个晚到的人盯上了。他好话连着说:“大嫂,把粮票卖给我吧!你看,”他摆弄着手里那张蓝莹莹的贰元钞票说:“还刷刷的呢!我也想留下这一张仅有的票子,可全家人一天都没有吃饭了!”
“不能哇,大兄弟!”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说:“你家缺粮,也够难的。可我从家到这里几百里路,也不曾吃过什么,马上还得折返回去。来时经过徐州时,我就饿了,为了赶个点,我没出站,站台上没有卖吃的,只有卖冰棍的,我现在要是不吃点饭,怎么回得去呢?”
“您现在有钱了,比我们家强,我们家是一无钱二无粮。”
“有钱也无用,凡饭食都得用粮票。”说到这里,娘动了侧隐之心,“要不,我送你半斤粮票,我这是壹市斤的,看看到哪里把它换成两个半斤的。”
“半斤粮,5口人,不够打牙祭的!”差不了几岁的汉子改口哀求道:“大婶哇!您就行行好吧!月底了,我们家揭不开锅了!”沉默了一下,他声音里含着酸楚,埋怨着说:“也怨我娘,这月是31天,还按30天去算计。”
娘眼圈红了,把粮票递给了那个人,迅疾转身离去。
又是一个八、九个小时,待娘回到家里时,天老早就黑了。娘少气无力地说:“再有里把路,那就真的走不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辉腊 当前离线
中级会员

查看:3473 | 回复:0

关于我们  |   侵权投诉受理  |   联系我们  |   Archiver  |  
免责声明:邳州信息网所有言论只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 2009-2025 pzxxw.com 版权所有:邳州金银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4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